公元976年3月,赵匡胤西巡洛阳。此时的北宋在赵匡胤领导下,已经统一了中原乃至南方,各地叛变势力基本被肃清。之所以西巡洛阳,一方面是为了故地重游,另一方面则是为迁都考察。
一天,赵匡胤宴请陪同他西巡的群臣,酒酣之际他突然提出迁都洛阳。大臣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无一例外都反对迁都,赵匡胤恼怒不已。眼看迁都是不可能的了,赵匡胤索性在洛阳住上了,这一住就是两个月时间。
那么,赵匡胤为何要迁都?大臣们又为何要反对?大家都知道北宋都城是开封,这里自古就是四战之地,同时这里四周有没有山岭阻拦,俨然是易攻难守之地。反观洛阳,这里号称是“九朝古都”,四周群山环绕,背负邙山,又临洛水,易守难攻,适合于建都,“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即使放在今天来看,赵匡胤是有远见的,“靖康之耻”就是最好的说明。到后来范仲淹也意识到开封的防御问题,“洛阳险固,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既有事必居洛阳。”洛阳和开封作为都城的优劣,显而易见,可北宋群臣反对迁都也是有原因的。
唐朝之后,北伐战乱不止,致使经济中心南移,而开封所在的位置成为南北物资运输的必经之地。五代时期,经过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四国的营造,开封规模不断扩大。北宋建立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开封更加繁荣,成为“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荆湖之运漕。”
反观洛阳,自从唐后期的战乱,城市破坏严重,经济凋敝,人口锐减,已经不适合作为国都了。另外,群臣们早已在开封生活多年,他们根本不愿意迁到经济落后的洛阳。就这样,赵匡胤和大臣们僵持了两个月。
最后,一个关键人物出场了,普王赵光义。当赵匡胤把都城设在开封利弊告知赵光义后,赵匡胤满心期待弟弟能支持自己迁都,结果赵光义回了五个字,“在德不在险。”可以想象当时的尴尬场景,赵光义离开后,赵匡胤感叹道,“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此后,为了保证四战之地的安全,只能大肆增加驻扎在开封的禁军数量,这为北宋灭亡埋下的祸根。迁都未成可能是赵匡胤最大的遗憾,从洛阳回开封不久,赵匡胤不久就驾崩了。
参考资料:《宋史》、《大宋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