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懦弱,受治于朝臣”在《新唐书》是如此记载李治的,但事实真是如此吗?李治作为贞观之治后的一个皇帝,无能这个标签真的适合于他吗?
在外界看来,李治取得皇位易如反掌,但事实是在李治之前还有八位皇子,论年龄,论资质,无论如何都轮不到李治。可皇位还是落在了李治手中,这正说明李治的过人之处。
李治的母亲为长孙皇后,作为长孙皇后最小的儿子。李治与两个哥哥李承乾,李泰相比相形见绌。显得老实本分,与机智和腹黑丝毫不沾边。
可是他真的就老实本分吗?以貌取人真的正确吗?
纯良无害的小白兔真的符合李治的形象吗?
公元648年,太宗还是卧病在床,李治日日立在病床前,悲痛流泪,担忧其父的身体,脸部的线条也无从前那般饱满。足以见李治对其父的关心。至少在外界看来真就如此。
但表面上看上去无任何心机的李治,其实真实的样子令人恐怖,由于李治早年丧母,李世民便亲自扶养李治长大,长久的相处也让李治更加了解李世民。
他深知李世民是如何取得皇位的,发动玄武门之变残杀手足,进而逼其父退位,才有了今天的高位。所以一定程度上,李世民是害怕他的儿子们也用同样的方式来推翻他的统治。
因为李治足够了解李世民的内心,便很容易取得李世民的欢心了。
在李世民眼中,李治有仁义之心,可却性格懦弱,难当大任。
但事物是有双面性,李治的仁义之心,在李世民看来是难能可贵的,若将天下交给他,其余兄弟便不会有性命之忧,况且又有三位大臣辅佐,再草包也不至于走到让唐朝覆灭的地步。
想到这里,李世民不由得回想起李承乾与李泰造反之事,作为长子李承乾竟预意谋反,要对他痛下杀手,这让一向偏向李承乾的李世民大为恼火。
相比之下,李治更显得冷静沉稳,有大格局。
而事实也就是如此,李治其实很有能力。无论是在管理国家方面,还是对外征战方面,丝毫不逊色于李世民的其他儿子。
就这样李承乾和李泰都没有与李治争夺权利的机会了。但这时的李治势力薄弱,极度缺乏一个忠实的拥护者,权衡利弊之下,这个最佳人选就是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早年跟随李世民夺得天下,对李世民忠心耿耿,李世民对他也是信任有加,李治自幼就与这个舅舅亲近,表面上也事事都听这个舅舅的话,因此,长孙无忌很喜欢这个对他言听计从的外甥。
李承乾和李泰背负反叛的罪名后,长孙无忌很快便站在李治这边支持李治了。
在他看来,李治对他言听计从,李治继位后,他可以控制李治,以此将实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李世民死后,在长孙无忌的帮助下,李治成功继位。
可长孙无忌万万没想到,这个外表纯良无害的外甥,手段狠毒,雷厉风行,最终将他推向万丈深渊。
久经权场的长孙无忌终是以貌取人了,前期的李治势单力薄,只能向朝廷之内发布号令,无法在朝廷之外行使权利。
同时长孙无忌利用房遗爱,高阳公主谋反案,来清除皇家血脉,李治试图阻拦过,但长孙无忌始终一意孤行。
但这些终究无法阻挡李治想要独自掌握权利的想法,反而让他加快了独掌大权的步伐。
俗话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李治便是如此,世人都说李治沉溺于女色,不懂礼仪廉耻,与父亲的妃子私混。
实则不然,李治只是想要通过立武则天为后来牵制长孙无忌的势力。武则天无任何背景,立她为后李治则可无任何牵制,独掌大权。若还保留王皇后的后位,则权利的天平便向长孙无忌倾斜。
长孙无忌仗着自己权利滔天,不同意立后之事,想以此牵制李治,当李治去拜访长孙无忌商议立后之事,长孙无忌油盐不进,最后还是听从李勣的意见,将立后说成是家事才立了武则天为后。
可李治也不是泛泛之辈,不久之后,大臣许敬中上书长孙无忌欲谋反,在外人面前一向仁义的李治,这时却不讲任何话,可以说是放任不管,只是装作很震惊的样子,掩面悲泣。
长孙无忌杀害李治兄弟姐妹和阻止李治立后之事,表面上李治波澜不惊,实则他早已想将长孙无忌大卸八块,所以不论这反叛罪名是虚是实,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长孙无忌必须死。
最终长孙无忌顶着反叛名头,流放到黔州,被逼自缢而死。
尽管长孙无忌在权海中沉浮多年,可也未能决定自己的命运。李治只用一计——“借刀杀人”便将他扳倒。足见李治能力的恐怖。
长孙无忌的铁腕手段终究难以制止李治,李治还是实现了权利的专制。
李治军事才能也不逊色与其他帝王,李治在位时期,把疆域阔大到了令他国望而生畏的程度。
东起辽东,西临咸海,北越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国土面积达上千万平方公里,京师长安的人口持续增加,同时由于唐朝对外开放,包容性强,外商不断来华。
见此情景的外国人,认为李治统治的唐王朝具有威胁性,还给李治取外号为“黄祸”,足以见李治对国外的影响之大。
李治有勇有谋,以猎物的姿态迷惑猎人,最终在权利的欲流中生存。
真相永远为少数人所知,千人千面,不拘泥于用一种视角和眼光看待任何一个件事和人,才能全面了解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