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赵顼是一个有着雄心壮志的男人,对内立志改革,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王安石变法失败后还进行了针对北宋冗官成灾的元丰改制,从行为上来说,宋神宗堪称中兴之主;但是由于宋朝文官权力实在太大,宋神宗36岁的时候,就被迫因病去世,所有的改革也就不了了之了。
对外,在北宋王朝,乃至整个宋王朝,宋神宗堪称仅次于宋太祖赵匡胤一般的人物,对外用兵大胆,在位期间,亲自主持了两次大的军事行动,一次是对交趾的反击战,一次是对西夏的讨伐。
交趾的反击战,虽然宋军连连取胜,收复了不少失地,于十二月攻入了交趾国内,迫使交趾国王李乾德奉表投降。但是在战前广西之地竟被交趾国屠戮数十万军民,即使战胜后,却也只是收回被掳掠的百姓,还割让一州之地给交趾国,不知道究竟是胜是败。
但是这里要说的是另一场战争,就是对西夏的讨伐;1080年,西夏王秉常下令,废止蕃仪,复行汉礼,单是遭到梁太后、国相梁乙埋等人的反对。后来秉常采纳汉族将领李清的建议,欲将黄河南之地归宋,划疆而治,再次遭到梁乙埋等人的反对。
国相梁乙埋觉得西夏王秉常太“无能”了,于是发动政变杀李清,囚秉常。引发西夏国内大乱,群雄并起,诸酋拥兵自重,隐有东汉末年之局势;西夏统军禹藏花麻因与梁乙埋固有嫌隙,致书宋熙河路经略司,请宋发兵攻夏,自率全族内应。
环庆经略使俞充、鄜延经略副使种谔相继上书神宗,建议乘西夏内乱,大举攻夏。神宗纳俞充等人建议,决计发兵,下诏诸路备战,拟以宦臣、熙河路经略安抚使李宪为帅。知枢密院孙固以为“举兵场,解祸难”,以宦臣为帅,难以统制,请慎重出兵,神宗不允。
宋廷调集30万大军于边地,命签书经略司事王中正率军6万、民夫6万出麟州西进;鄜延经略安抚副使种谔率鄜延和畿内兵9.3万出绥德北上;环庆路经略使高遵裕率蕃、汉步骑8.7万、民夫9.5万出环州;泾原副都部署刘昌祚率兵5万出泾原路,受高遵裕节制,与环庆路军合势北进;李宪率熙河、秦凤兵出熙河东进。
另诏吐蕃首领董毡引兵3万侧击凉州,牵制西夏右厢军。诸军分道并进,拟以泾原、环庆兵会师灵州,待克城后,直捣兴州;鄜延和河东军会师夏州,合攻怀州,进逼兴州,企图一举灭夏。
西夏梁太后闻宋大军来攻,召朝臣问计,一老将建议,坚壁清野,纵其深入,集精兵于兴、灵、夏州,扼守要地,遣轻骑抄绝其粮道,待其粮草不济,不攻自困。梁太后纳其策,集12监军司10万精兵驻守兴、灵要地。
起初宋军势大,一路势如破竹,兵锋直抵灵州,时城门未闭,宋先锋军乘机急攻,击杀夏军450人,几乎夺门而入。高遵裕闻泾原兵先抵灵州,恐刘昌祚独成大功,命围城待援,不得攻城,因而错失先机。
泾原、环庆兵合攻灵州,因夏军已作好固守准备,高遵裕与刘昌祚不协,又缺乏攻具,攻城受阻。西夏连续遣轻骑袭掠宋军粮运,潜师鸣沙川,三败泾原总兵侍禁鲁福、彭孙所率护粮军,尽夺其解运粮饷。寻鄜延兵至盐州,因粮草不济,人马乏食,军大溃,仅3万人还。王中正引军抵奈王井,亦因粮尽退归,军士死亡2万。
最后西夏军决黄河七级渠水淹灌泾原、环庆兵营垒,宋军冻溺而死者甚众。宋廷鉴于形势危急,下令班师。高遵裕等仅率1.3万兵走免。回师途中,又于葫芦河遭夏军袭击,泾原兵溃走。李宪率军进抵天都山,闻诸军溃退,乃引军还。西夏胜。
出征时,宋神宗总共集结了32万正规军,民夫15.5万,结果战后,能撤回国内的,十不存一,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被冻溺的;西夏乘势反攻,出动了30多万大军攻送,永乐城失陷,宋军将校伤亡200多人,损失民夫工匠20多万。战报传至汴京,神宗临朝恸哭。他从此也失去了斗志,继续维持着原来对西夏的纳贡和议。
而宋神宗也因征伐西夏的惨败,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击,病情恶化,赵顼一生都在追寻自己的理想,他希望重建强盛的国家,再造汉唐盛世。当这些梦想破灭之时,赵项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年仅38岁的神宗赵顼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