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对北宋这段历史有点了解的读者,对“金匮之盟”一定不陌生。所谓的金匮之盟是这样的,杜太后临终时认为赵匡胤得天下最大的原因是后周主少国疑,“政由柴氏使幼儿主天下,羣心不附故耳。若周有长君,汝安得至此?”
杜太后还认为赵匡胤驾崩后,应该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赵匡胤听从了杜太后的建议,而赵普更是在旁边把杜太后的遗言记录下来,然后藏在金匮里面,赵匡胤“命谨慎小心的宫人掌之。”赵匡胤驾崩后,赵光义继承皇位,正史中认为赵匡胤即位是合情合法的,但后人没有停止对“金匮之盟”真假性的质疑。
那么,历史上究竟有没有“金匮之盟”呢?事实上,关于“金匮之盟”的说法,其实有两种:独传约的说法,“ 昭宪太后不豫,命太祖传位太宗”;三传约的说法,“或谓昭宪及太祖本意,盖欲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
如果按照“三传约”的做法,赵匡胤死后大宋皇位的继承顺序是这样的,赵匡义-弟赵廷美-子赵德昭。也就是说,赵光义驾崩后,皇位是无法传给自己儿子的,要不传给弟弟,要不传给侄子。
正常的逻辑,赵光义已经继位,他完全可以当作没有“金匮之盟”这件事。大家注意一个小细节,金匮之盟的“独传说”是宋太宗于太平兴国六年公布的,但此时赵德昭、赵德芳都已经去世。
一个重要人物再次出现,他就是“金匮之盟”的见证者赵普。赵普因多次反对立赵光义为继承人,同时与赵光义的心腹卢多逊不和,所以赵光义继位后立即将赵普罢免,只给他了一个太子太保的虚职。
赋闲在家的赵普一直在等待机会,太平兴国六年机会终于来了,有人密奏赵廷美企图造反。赵普拿出了自己的那张王牌,当天退朝后,他给赵匡胤上了一道奏折,把当年“金匮之盟”的经过和盘托出。
当赵光义看了盟约后,立即发出悔过的歉意,“人谁无过?朕不待五十,已尽知四十九年非矣!”接下来,赵光义向赵普提出了一个极其敏感的问题,自己驾崩后皇位传说。赵普很识趣,理直气壮地说道,“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
赵普的回答让赵光义很满意,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幕都顺理成章,赵廷美谋反案爆发,卢多逊也被牵连而死,赵普则成功恢复了相权。反观赵光义,既解决了“三传约”,又成功实现了皇位一脉单传。
有专家更是直言不讳地表示,“金匮之盟”确实是存在的,不过是“三传约”。赵普何等人物,他深知这是自己最后的机会,也是后半生唯一的王牌,因此等赵光义将皇权巩固后才亮出来,他的目的最终实现了。
参考资料:《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