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大环境或者大公司里,一个有能力的人在受到真正重用前,一般都会经历某种考验,下面说的这种考验,高明的领导对有性格有能力的人一般都会用:能力出众、过往有业绩无过错的你,突然就接到了一个连降数级或者就差被扫地出门的处罚决定,而在你受到这极不公正待遇的同时,公司偏偏又来了一位新领导,你是会怀疑有小人在背后搞鬼呢?还是怀疑新领导在搞重新洗牌呢?你是乖乖地接受这处罚决定,领导让你干嘛就干嘛呢?还是不满对抗或者干脆辞职不干另寻它处呢?
李勣
上面描述的这种情景在贞观末年就曾出现过,那个能力出众,过往有显赫业绩无丝毫过错的人是李勣,不讲道理下发处罚决定的人是唐太宗李世民,新来的领导则是唐高宗李治。看李勣究竟是什么反应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下李勣是个什么样的人。
李勣,原名徐世勣,因忠义、战功,唐高祖李渊赐了他李姓,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叫李勣。早年间,此人追随李密,李密归唐后他也归顺了李唐。在大唐王朝平定四方,开疆扩土的历年征战中,李勣战功显赫,仁义知人的口碑更是传遍军中,李世民钦定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时,李勣名列其中,更被封为英国公。
可以这么说,在追随李世民横扫天下的征途中,李勣深得李世民赏识,不管是领兵打仗,还是治军做人,李勣都可以用无懈可击来形容。有这么一个细节,足够能看出李世民对他的赏识和认可。贞观十五年,时任兵部尚书的李勣突然患病,郎中给他开了副药方,说必须用“须灰”做药引子才能药到病除,所谓“须灰”,就是胡须研成的粉末。李世民得知此事后,当即去探望李勣,在病榻前二话没说,李世民就剪下自己胡须赐给了李勣,李勣正是喝了这碗著名的“龙须汤”才大病初愈的。
施威的李世民
在君臣间毫无矛盾,自己更未犯错的情况下,李勣突然就接到了一纸诏书,贬李勣为叠州都督,你说他该怎么想?是因为功高盖主吗?不存在,李世民麾下战将如云,自己只是二十四分之一,绝没有功高盖主的可能!是因为李世民听信了谗言?这也不可能,一代明君绝不是听信谗言之人。那就是即将继位的李治嫌自己碍眼?这似乎也不可能,自己与李治的关系一直很好。那这一纸毫无道理的贬书究竟是什么意思?李勣感到震惊、困惑、憋屈——究竟是该遵从旨意即刻离京还是该静观其变看看接下来的局势再说呢?毕竟这个时候大唐王朝正在权利即将交接的关键时刻。
一番思索后,李勣决定遵从旨意即刻离京赶赴叠州,打定主意后,他没回家,没和家中妻儿告别,揣着那份毫无道理的贬书,李勣毅然决然地上路了。听到李勣接旨当天就起程前往叠州的消息,李治松了一口气,弥留之际的李世民为此也是深感欣慰,两位领导人知道,李勣过关了,可以放心委以重任了。
李勣或许不知道,李世民在颁下这纸诏书前跟李治说了这么一段话:李勣才智过人,能力非凡,但是你予他无恩,恐怕难以让他心悦诚服效忠于你。我现在将他贬黜到偏僻之地,如果他马上动身,说明他忠心不二,等我死后,你重用他,不仅你放心,他也对你感恩戴德;如果他迟疑拖延,说明他不忠不诚,心有杂念,那你只能把他杀了,以绝后患!
无论李勣有没有参悟到这两位君王的良苦用心,但当接到李治重新启用他为仆射的诏书时,他一定是彻底明白了,原来这是两位君王联手施展的恩威术,太凶险,太让人敬畏感慨了!
加恩的李治
领导的良苦用心,当明白人默契参悟到的时候,那自然是皆大欢喜,但当这份良苦用心被错解时,一切都会显得很悲哀。藏起来的道理有时候需要你仔细揣摩后才能真正看到,一味地从自身得失出发,尤其是失大于得的时候,人很容易误会高明的用心,进而错失大好机会。
跟随别人打天下,如果那个人在平日里是无懈可击的,那就千万不要相信他会无缘无故地跟你不讲道理,如果这种情况出现了,你要做的是参透不讲道理背后的真义,而不是抱怨、怀疑、憋屈——因为那很可能是一份难能可贵稍纵即逝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