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看《长安十二时辰》,了解唐朝观赏植物,崇尚牡丹、柳枝审美文化

看《长安十二时辰》,了解唐朝观赏植物,崇尚牡丹、柳枝审美文化

导语:看《长安十二时辰》,了解唐朝观赏植物,唐人为何崇尚牡丹花、柳枝和莲花等植物审美文化!

《长安十二时辰》真实再现了唐朝人生活场景,无论是建筑造型,室内装饰,还是女子服饰、妆容甚至插花艺术都是原型再现,将民间生活展示的身临其境的感觉,人物身上的配饰,棺材店铺里的唐三彩,工匠刀具,倒出来的红酒无不彰显着盛世繁荣,风土人情,万国来朝之瑰丽美。

剧中甚至还原了大唐时期真实的望楼系统,更让人惊讶的是,唐朝建筑艺术、园林艺术竟然如此发达,特别是右相府里的花房居然还有增温系统,笔者觉得那应该是现代温室大棚的雏形,皇家园林中盆景艺术,更是美轮美奂。借助《长安十二时辰》这个话题,笔者来深入剖析一下唐朝观赏植物。

唐代观赏植物种类

在唐朝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城镇逐渐形成,观赏植物的实用价值在人民充分了解和利用后,其观赏价值也被人们逐渐认识;观赏植物色彩变化万千,种类繁多,有唐一代观赏植物备受关注,花卉业的兴起,赏花之风的盛行使唐代观赏植物种类较前代更加丰富,笔者根据史料整理出唐代观赏植物有以下几大类:

观花植物,唐代观花植物种类非常丰富,有牡丹花、菊花、荷花、梅花、海棠花、芍药、水仙花、杜鹃、玫瑰花、兰花、紫薇花、蔷薇、金银花、杏花、梨花、木芙蓉、李花等等,我们分别了解下唐朝主要的观赏花。

花中之王牡丹花,大而美丽,色相俱佳,被誉为国色天香,是我国的十大名花之一。此花在唐朝分布非常广泛,可以用作园林中,又可以种于花台、花池,或者种于庭院等处点缀,还可以做成盆栽作室内观赏或切花瓶插。

唐代牡丹品种非常丰富,《古代花卉》一书中提到“唐时,牡丹品种多,花色有白、红、浅红、红紫、紫色、浅紫之分,花冠有单叶、多叶、千叶等”;《青琐高议》记载“唐明皇好花木,宫中牡丹品最上者,依次为御衣黄,甘草黄,建安黄,次皆红紫;他日,近侍又贡一尺黄。”

菊花,菊花在我国栽培历史非常悠久,是我国传统名花,在唐代得到广泛的影响,菊花不仅可以搭配种植在花坛或假山上,也可以制作盆花、花篮、盆景等。

《全唐诗》中有众多描写菊花的诗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黄菊倚风村酒熟,绿浦低雨钓鱼归”“ 露白菊氛氲,西楼盛袭文。”

由此可见,在唐代除了有白色和黄色的菊花外,还出现了紫色等色系的菊花品种,日渐丰富的品种很适合唐人观赏。

荷花,又称水芙蓉,中国莲,原产于中国。花大色丽,清香远溢,非常赏心悦目,可用于水池,园林湖面景观布置。荷花在唐朝也是备受关注的花种,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荷花常常与菩萨、观音一同出现。

梅花,为我国十大名花之首,花色丰富,傲骨争春,清香怡人,其象征着高贵的品格,无被为古今人所推崇,梅花可以在园林、绿地、庭院中孤植、丛植和群植。在唐代时,红色和白色的梅花广泛存在。

海棠花,有“花中神仙”之称,此花姿态潇洒,常与牡丹、玉兰、桂花相配植,在皇家园林中有“玉堂富贵”的意境,此花在亭台周围、丛林边缘、水滨池畔多有分布。海棠花在唐朝非常受欢迎可与牡丹相比,唐末诗人吴融曾赞叹海棠花“棠梨第一花,别自有妍华,长安如得种,谁定牡丹夸。”

观叶植物

唐朝除了观赏花之外,观叶植物也很多,主要有银杏、水杉、竹类、槐树、椰子等等。

活化石银杏,中国特有品种,生长缓慢,寿命极长,是十分珍贵的树种。银杏树,叶形秀美,数姿雄伟壮丽,秋叶金黄,既有俊俏雄奇,又有华贵典雅之感,银杏树适合作庭荫树、独赏树、行道树,还可以制成盆景,银杏树是唐代主要观叶植物之一。

槐树,此树很早被人们认为是木鬼,具有灵性,人们将槐树视为崇拜对象。

《春秋纬·说题辞》记载“槐木者,虚星之精”《太公金匮》记载武王问太公“天下神来甚众,恐有试者,何以待之”太公请槐树于王门内,有益者人,无益者拒之。

由以上资料可知,槐树早在先秦时期就被赋予了神异色彩,象征着吉祥。到了唐代,槐树不但经常以精怪、鬼怪的面目出现在众多的小说笔记中,它还与唐代书生科举相关联,被视为科举吉兆的象征。唐代经常以“槐”代表科举考试,书生们参加考试称为“踏槐”,考试的年头成为槐秋,考试的月份称为“槐黄”,槐花代表着科举成功。

柳树,隋炀帝开凿通济渠后,接受虞世基的建议在堤岸两边种柳树,隋炀帝亲自种植并且赐柳树为杨姓,享受与皇帝同姓之殊荣,从此柳树就有了“杨柳”的美称。到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曾向天下人传旨“在街道两旁载重柳树以荫行旅”,从此在大唐的国土上驿道柳树成荫。在唐代,柳树备受唐廷喜爱,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时,特地从长安城带去柳树苗,种植在西藏拉萨大昭寺旁边,以表对柳树成荫的大唐怀念。

竹类,竹子是再生性很强的植物,在形态特征上有别于其他树木,种类多、分布广、生长速度快,观赏期长,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竹子是点缀假山水榭不可缺少的观赏植物,唐人将竹子的竹节引申为“气节”,竹子在唐朝还是君子的象征。

观果植物

这类植物不仅有明显的观赏价值,还有特殊的用途,唐人对观果植物情有独钟,特别是对花果兼优的观果植物,寓意春华秋实皆美。

荔枝,是亚热带果树,四季常绿,花期长,花两多,花有芳香,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最重要的是其果实的食用价值。

《新唐书·玄宗贵妃杨氏传》记载,南海荔枝味美,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唐玄宗不惜民力,下令让岭南特供荔枝,令驿马昼夜飞驰传递到京城,数千里路,荔枝到了京城,味道还保持鲜美。

梧桐,树木端直,叶大荫浓,清爽宜人,有一定观赏价值,为著名的庭荫树种,在草坪、宅前、坡地、湖畔、庭院均可种植,常常与芭蕉、棕榈、修竹等其他树种配伍。梧桐秋天落叶较早,故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说法。此外,我国古代还有梧桐引来凤凰的美好传说,到了唐朝时期,梧桐树被广泛的种植。

石榴,原产于伊朗和阿富汗,在公元前2世纪传入我国,石榴春天新叶嫩红色,夏天石榴红花似火,秋季石榴丰硕的果实挂满枝头,鲜艳夺目,石榴是叶、花、果兼优的庭院树。

枣树,老枝干曲苍古,红实悬树,唐朝时多作庭树之用,在唐诗中有众多描写枣树的诗句,例如刘长卿“行过大山过小山,房上地下红一片”,描述的就是枣树生长情形。白居易“人言百果中,唯枣凡且鄙,不敢争桃李,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诗人赞誉枣树虽无法与桃李争妍,材料却朴实坚硬,堪当大用。

除此之外,唐代的观赏植物还有很多,葡萄,金橘,丹桂、木莲、枇杷、杜梨等等数十种植物,由于篇幅有限,笔者就不一一列举了。

这些观赏植物除了在皇宫内外,大街小巷,野外山林分布以外,唐人还能在哪里集中观赏到这些植物呢?笔者总结出长安城内水域景观和园林景观主要由以下几个地点:皇家园林游览、公共园林游览、寺庙园林游览。我们先来逐个了解一下:

皇家园林游览

唐代皇家园林多集中在长安、洛阳及其周边地区,长安的皇家园林有三大内、芙蓉园、华清宫、三苑等地。笔者着重介绍下芙蓉园和华清宫。

芙蓉园,位于长安城东南部,早在秦朝时期,芙蓉园和杏园属于宜春苑,隋朝时为曲江园,后被隋文帝改名为芙蓉园。唐玄宗时期,对芙蓉园进行了修葺,扩建了曲江池,修建紫云楼、临水亭、彩霞亭等亭台楼阁,同时增加了大量的观赏植物,经修葺后的芙蓉园,正如唐诗写得那样美丽“青林重复,绿水弥漫,帝城圣景也。”园林内有大量的观赏植物,春日花朵盛开时非常美丽。

皇帝及家族人员经常来到芙蓉园内游玩,这里有各种奇花异草,争艳缤纷,景色奇美,仿佛置于花海之中。杜甫在《哀江头》的诗中描写了杨贵妃同唐玄宗一同游览芙蓉园的场景,“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可见大唐芙蓉园是一个万紫千红的世界。但当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国力衰弱,芙蓉园内已经很少看到唐朝皇族人员的身影。

华清宫,华清宫位于骊山和渭水之间的一个冲击平原上,山上植被茂盛,动植物资源丰富,景色秀丽,还有着丰富的地热资源,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风景名胜之地,早在西周时期,周幽王在这里建立骊宫,并导演了一把烽火戏诸侯的闹剧;秦始皇时,利用这里地热资源,修建了“骊山汤”宫殿,隋文帝时期又进行了修缮和扩建,唐朝贞观年间,改名为汤泉宫,天宝六年才改为华清宫。华清宫经过不断修整,到了唐朝开元年间已经成为集山脉、河流、植被、温泉、亭台于一身的皇家园林,当然观赏植物是这里的景色基础。

唐朝历代皇帝中,游览华清宫次数较多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杨家姐妹也可以到华清宫内游玩,并且出行十分豪奢,出行都用马车,由于她们所携带的金银珠宝过重,导致不得不把马车换为牛车。

白居易《长恨歌》写到“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白居易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妻,在诗中勾画了杨贵妃沐浴时娇媚姿态。华清池以温泉闻名,但里面的景观却以观赏植物为主。

公共园林游览

相对于皇家贵族独享的皇家园林(华清池,芙蓉园)来说,公共园林面对广大民众开放,不分等级,所有人都可以自由出入。在唐朝强大财力支持下,公共园林得到了大力发展,其中著名的园林有曲江池、定昆池和乐游原。

曲江池,位于长安城东南角,南有芙蓉园,西有慈恩寺;早在秦汉时期是皇帝游猎的宜春苑,隋文帝时期改为芙蓉池,到了唐朝,开凿黄渠引水入池后,并在沿岸修建亭台楼阁,这时曲江池已由皇家狩猎场变成了大众游玩场所。在唐代,来曲江池游玩的人有很多女性,在这里能看到各个阶层女性的身影。

在唐代,曲江池还是风尘女子和知识分子的聚集场所,唐代新进士及第后,常常来参加曲江宴,而此时,大量的风尘女子蜂拥而入,曲江宴不仅为风尘女子提供游玩几乎,更是她们结交权贵,提高知名度的好时机。在曲江池游玩的女人中也有很多平民妇女,她们来到这里是为了欣赏自然美景,特别是观赏植物,陶冶情操。

除了曲江池外,平民的去处还有乐游原和定昆池;乐游原是长安城的制高点,这里是登高览景的最好去处。定昆池是唐中宗安乐公主开凿的一处园林,定昆池装修之华丽,景色之美从文人的诗词中可见一斑。

《全唐诗》记载卢藏用的诗“飞萝半拂银题影,瀑布环流玉硕阴。瑶池驻跸恩方久,璧月无文兴转深。”

这首诗描述了定昆池瀑布多,植被茂盛,楼阁高等特点,当安乐公主被贬为庶人后,定昆池被回收,成为公共园林,老百姓可以随意游玩。

总之,公共园林是各个阶层的人士都可以去游玩的,不仅是男性游乐场所,也是唐朝宫廷妇女,宦门妇女、平民家庭、风尘女子游览胜地。

寺观园林游览

唐朝由于经济发展和国力强盛,道观的数量在长安城进一步增加,有唐一朝,皇帝、皇后、太子、公主以及皇室宗亲都争相资助营建寺观,这些寺观很多都建立在风景秀丽的地方,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了风景优美,适合观光游览的乐园。每逢重大节日,寺观都会举办大型活动,届时是全京城老百姓聚集游玩场所。

寺观内种植了大量花草树木等观赏植物,每到春天万物生长的季节,唐女性经常来这里游春赏花。唐人的虔诚信仰也是去寺观游玩的重要原因,大量的人流,带动了周边繁华的商业,这也为寺观栽培观赏植物带来的财力支持。

唐代观赏植物审美文化形成原因

唐朝是我国封建史上最为恢弘的时代,国力强大,文化先进,更有一种昂扬向上,意气风发的民族心态,还有一种高度自信,笑迎八方,容纳四海的包容开放胸怀,富足的生活,安定的社会,使人们对生活水准有了更高的追求。笔者认为,唐朝观赏植物文化形成有如下几个原因:

政治原因,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最繁荣昌盛的大一统王朝,期间虽然有过小的波折和动荡,但总体来看,大唐是国力强盛,生活富庶,文化昌盛,社会安定的,出现这种面貌离不开唐朝统治者励精图治的结果。唐太宗时期出现的“贞观之治”,到了武则天时期,虽然朝政有波折,但继续维持唐朝经济稳定发展,到了唐玄宗时期出现“开元盛世”达到了大唐发展的顶峰。

由牡丹引起的观赏之风,

唐朝开放的政策,包容的胸怀,充分体现了盛世气象和大国风度,这个期间劳动人民辛勤劳动,促进观赏植物的栽培,这不得不提起唐朝兴起的牡丹热;唐朝统治者,唐中宗、武则天、唐玄宗等人都酷爱牡丹。牡丹号称“花王”,其本身的实用性并不大,在唐朝以前很少人提及,自从武则天把牡丹从西河移到长安后,牡丹的培育获得高速发展,到了中唐以后,牡丹花已经开遍长安城,成为倾城盛世的象征。

俗话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王侯将相都爱牡丹花,平民百姓必然受到熏染,爱花、养花的风气在唐代社会逐渐流行开来,有唐一代,无论是官员、文人、还是平民百姓对牡丹花都有特殊的偏爱。

《全唐诗》对于世人爱花记载“始知年少求名处,满眼空中别有花”;“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 长安牡丹开,绣毂转晴雷”等诗句。

这些诗句都是描写当时人们爱花、赏花、特别是爱牡丹的情景,这种全民热衷赏花的场景,在我国历朝历代都是十分罕见的,除了牡丹花外,长安城中还热衷于玉蕊花、桃花、杏花等等观赏植物。

笔者认为,正是这种由上至下的赏花热,不仅推动观赏植物的培育和栽植,也为士族文人们的创作提供了灵感来源,在唐朝上层大力推崇下,逐渐形成了唐代社会所独有的观赏植物审美观点。

宗教原因

佛教大约在汉代就传入中国,历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和发展,到了隋唐时期一臻极盛,特别是在唐朝时期,在文化上实行兼并包容政策,各宗教都得到充分发展,受传统文化和社会风气的影响,都融入了许多具有民族文化的特点。同时,佛教以它自身独特的魅力,对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有唐一朝,佛教影响已深深地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与佛教有关的植物也受到人们认识和重视,例如柳枝是佛门圣物,杨柳观世音造型就是典型的体现。

《法苑珠林》记载“于晨朝时,用杨枝净口,散华烧香佛像前”。《佛国记》“佛本在此嚼杨枝刺土中,生长七尺,不增不减;或斫或拔,远弃之,其处续生如故。”

由此可知,柳枝在人们心中具有和佛一样的法力;佛教还认为,用杨枝等七物洗澡,可以祛除七病,得七福;随着佛教的推广以及杨柳枝观音形象深入人心,使人们更加相信“柳枝洒水”具有神奇的力量。

莲花也是佛经中出现频率很高的植物,佛教艺术中莲花图案极度盛世,莲花常常与佛、菩萨一起出现。正是由于佛教的影响,促进了莲花的培植,也正是这个时候出现了百子莲、碧台莲、锦边莲等著名品种,莲花在佛教中被视为神圣与贞洁的象征。

忍冬,是一种蔓性藤本,具有越冬而不死的生物特性,在佛教中象征灵魂不死,轮回永生,忍冬花的图案也常常出现在佛教装饰中。

除此之外,与佛教有着密切关系的植物还有菩提树、婆罗树、银杏、金银花、蒲桃丁香等等。这些观赏性植物,正是由于佛教的传播才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另一方也促进了这类观赏植物的发展。

笔者认为,唐代适宜的社会条件为观赏植物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唐朝有利的社会条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繁荣的经济,唐朝是摘取短命王朝隋朝的胜利果实,而隋朝历经了魏晋南北朝300多年的动荡期,唐朝之初面临着“苍茫千里,人烟俱断,鸡犬不闻,道路萧条”的社会现实,唐太宗和大臣们积极吸取亡隋的教训,认识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他们休养生息,励精图治,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发展经济,在经济上沿袭北魏的均田制,补充采取租庸调制,重新进行户籍编订,释放奴婢,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关系调整,社会秩序很快地恢复到稳定,经济迅速发展,先是贞观之治,后又开元盛世,到了唐玄宗年间唐朝经济达到了高峰。

随着唐朝经济繁荣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在栽培植物的技术上也有了很大提高;人们生活富足,审美需要进一步提高,越来越丰富的植物出现在宫廷、私宅、寺院甚至长安、洛阳等城市街道两边。由此可见,唐朝稳定的政治局面和强劲的经济实力为观赏植物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对外交流的频繁,唐朝统治者实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对外政策相对宽松,中西文化交流盛况空前。

《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曾表明“夷狄亦人耳,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

正是在这种兼容并蓄的思想指导下,唐王朝在文化、政治、经济上不断持续发展,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位置,强盛的国力,富庶的经济对周边各国都产生很大的吸引力,特别是丝绸之路的畅通,造就了对外交流盛况。水仙花就是在交流的成果,水仙花是被认为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但是它的原产地却在地中海沿岸一带,中国引进水仙花已经有了1200多年的历史。

此外,还有文献记载在贞观十五年,印度国王向唐朝皇帝贡献一棵菩提树;天宝五年,陀拔斯单国的国王向唐朝献贡了“千年枣”,也就是现在的椰枣树,在贞观和天宝年间,天竺国和安国分别向唐朝廷贡献郁金香,贞观十八年清睡莲也由国外传入唐朝,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唐朝廷以谦逊诚恳的心态,博大的胸怀和气度同当时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在频繁的人员交往过程中,各国使者、僧侣、商人经常带着珍禽、异兽、香料、金银、珠宝、奇花、异草等中原地区没有的物品进入中国。唐代的各类观赏植物在此时得到了广泛的引进和传播,使得唐代观赏植物得到了空间发展。

参考文献:《新唐书》、《资治通鉴》、《法苑珠林》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唐人,柳树,审美,时辰,柳枝,牡丹,唐朝,菊花,观赏植物,唐代,消息资讯,植物,华清宫,唐朝,芙蓉园,曲江池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唐人,柳树,审美,时辰,柳枝,牡丹,唐朝,菊花,观赏植物,唐代,消息资讯,植物,华清宫,唐朝,芙蓉园,曲江池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唐人,柳树,审美,时辰,柳枝,牡丹,唐朝,菊花,观赏植物,唐代,消息资讯,植物,华清宫,唐朝,芙蓉园,曲江池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