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十六国有一个有意思的历史现象:很多割据政权的国号是相同的。更奇怪的是,十六国里被使用次数最多的国号不是“燕”、“秦”、“赵”而是“凉”,共有五个(前凉,后凉,北凉,南凉,西凉),是为“五凉”。那么东晋十六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五个国号为“凉”的割据政权呢?
永宁元年(301年),张轨出任西晋凉州刺史兼护羌校尉。西晋大乱之后,凉州刺史张轨的地方独立性越来越大,但张轨本人一直忠于西晋。西晋灭亡的前几年,张轨去世,将官位传给儿子张茂。“永嘉之乱”后,张茂一方面继续向西晋称臣,一面逐渐发展成为了割据政权。
西晋灭亡后,张茂之子张寔名义上向东晋称臣,但实际上已经成为割据政权。建兴六年(318年),张寔决定不使用东晋年号,后世则将张寔不用东晋年号的决定视为实际上建国的标志。因为张寔是凉州刺史(后被刘曜封为凉王),所以张寔的割据政权被后世称为“前凉”。
此后前凉一面与中原的前赵、后赵、前秦周旋交战,一面向西发展,其疆域巅峰时远达现在新疆吐鲁番地区,是一个在新疆设置郡县的政权。凉王张重华去世后,前凉陷入内斗,国力衰退。建元十二年(376年),前凉之主张天锡向前秦天王(皇帝)苻坚投降,前凉灭亡。
前秦在“淝水之战”崩溃后,前凉旧地也是烽烟四起,从西域凯旋的前秦大将吕光趁机占据了前凉旧地。大安元年(386年),吕光自称大将军、凉州牧,正式在西北割据。大安四年(389年),吕光称三河王。龙飞元年(396年),三河王吕光称天王,国号“凉”,史称“后凉”。
龙飞二年(397年),后凉建康太守段业和沮渠男成、沮渠蒙逊造反。沮渠兄弟推举段业为主,割据后凉北部。就在同一年,臣服于后凉的秃发乌孤自称大部督、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割据后凉南部。后世将段业的割据政权称为“北凉”,秃发乌孤的割据政权称为“南凉”。
隆安二年(398年),后凉西部的地方势力举李暠为宁朔将军、敦煌太守,起兵反对后凉并向段业称臣。龙飞四年(399年),吕光去世,后凉随即因为内乱而崩溃。咸宁二年(400年),李暠称凉公,史称“西凉”。神鼎元年(401年),沮渠蒙逊杀死段业,成为北凉之主。
弘始五年(403年),吕隆向后秦投降并率百官迁居后秦都城长安,后凉灭亡。嘉平七年(417年),秃发傉檀败给了西秦,南凉灭亡。玄始十年(421年),北凉灭亡西凉。太延五年(439年),北魏攻占北凉都城姑臧。和平元年(460年),柔然攻破高昌,北凉彻底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