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主办方供图)
3月25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上,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表示,当前出现的产业转移现象是多重因素的结果,从长远看未必是坏事。
“最近一段时期,一些产业看上去有‘孔雀东南飞’的迹象,转移到了东南亚等地区。”黄奇帆说,这里面有多重因素。一是美国对华搞贸易战,到现在为止,加征的关税绝大多数仍未取消。很多原来“在中国、为美国”的产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转移,转移到东南亚了,目的是为了取得原产地认证,规避关税壁垒。二是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综合要素成本短期内的确有一定比较优势。这些年来中国的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的确有所上升,这是事实。三是东南亚一些国家如越南加入了不少自由贸易协定,自己也采取了很多力度比中国还大的税收优惠措施。四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后,利用原产地累加规则,一些企业即使搬到东南亚了,也可以免关税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即实现“在东南亚、为中国”。
黄奇帆指出,从长远来看,这种现象未必是坏事。一是转移出去的不少产业是中国民营企业,出于规避关税壁垒的考虑,适当调整布局,无可厚非。
二是目前转移出去的企业多以服装鞋帽等对关税壁垒比较敏感的低附加值产品为主,虽有一些电子元器件,多以装配组装为主。这也是适应东南亚国家所处发展阶段所需要的。而对中国主力出口的机电产品等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产品,关税壁垒不会形成大的影响。这几年对美出口不降反升就是例证。
三是随着东南亚这些国家经济增长,本地的需求也会驱动“销地产”的基本逻辑,即“在东南亚、为东南亚”,所以一些跨国公司在东南亚开展布局,也是合理的,自然也会带动原来在中国的配套企业跟着走出去。
四是RCEP产业转移的目的地基本上是RCEP成员国。随着RCEP的实施,中国与RCEP国家将形成日益紧密的产业链供应链联系,将来会出现“在中国,为中国”“在中国,为RCEP”“在RCEP,为中国”“在RCEP,为全球”等多种产销模式。届时,中国大市场叠加RCEP大市场、中国的双循环叠加RCEP大循环将深刻改变世界产业链供应链版图。
五是应对当前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更为重要的是要把握产业链布局的主动权,重点在于三方面,其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补链扩链强链。其二,要培育并形成一批技能组织上中下游产业链水平分工,又能实现垂直整合的制造业龙头企业;同时要培育中国自己的生态主导型“链主”企业。其三,谋划和布局一批符合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整机产品。“这是新一轮产业变革制高点。”黄奇帆强调,事实上,第一、第二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分别带来了四到五个代表性的耐用消费品进入千家万户,成为风靡一时的消费主流,这些产品中国往往是跟进者。今后二三十年,中国应该抓住类似像无人驾驶的新能源汽车、家政服务的人型机器人、提供数字秘书服务功能的智能终端等符合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整机产品,使之成为世界性的、具有万亿美元级别的耐用消费品。“在这些领域,中国有的跟跑、有的并跑,还有的领跑全球。要积极进行前瞻性布局主动出击,围绕这些重点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链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