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杯酒释兵权“-是北宋重文抑武的开端

“杯酒释兵权“-是北宋重文抑武的开端

(一)、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很多开国君主,天下平宁以后,都会想方设法的将功臣排挤出权力中心。其中,最过分的当是朱元璋,制造了一场清洗,四十多万人死于非命。而宋太祖的做法相对柔和些,他没有用那么极端的方法去对待曾经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战友,那些为自己出谋划策的兄弟。

1. 一杯美酒,解去心中之忧

在还没有完全统一天下之前,赵匡胤就很担心,自己的这个新生政权,就像五代政权一样如此短命。因此,他问赵普如何才能做到长治久安,便有了《续资治通鉴》的这句:"然熟观数人者,皆非统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万一军伍作孽,彼亦不得自由耳"。

意思已经很明了,就是做到君强臣弱,把军权和粮草牢牢的掌握在天家手里。石守信这些大将都是为赵匡胤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可是当他真正的成为了皇帝,就不再信任这些人。因为既然他们能够在昨天拥立自己称帝,那么明天也可以拥立别人。

这些人手里握着兵权,到时候如果不听话,那肯定会让赵匡胤难堪。所谓"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得兵权者,得天下。赵匡胤不想和将领们闹的太僵,所以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宴请陈桥兵变的功臣们。

2.一拍两散,结局还算美满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赵匡胤突然叹息。众人问他原因,他便说了出来自己的担忧,并且为此茶不思,饭不想。石守信连忙叩首,说道"陛下何出此言,天命已定,谁敢复有异心"。而赵匡胤开始不紧不慢的说了起来,他害怕军官们的手下,拥立他们。还劝说石守信等人,年事已高,还不如回家安稳的养老,并且保证这些人都能过上富足的生活。明日,皆称疾请罢。帝从之,赏赉甚厚"。能做到那个位置的人,都是人精,他们不会不明白皇帝的意思。所以,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还有张令铎这些宿将第二天纷纷称病请辞。赵匡胤顺水推舟,免去了他们军中的职位。

宋太祖倒也是言出必行,和那些宿将们结为姻亲,永结同好。他的那些把兄弟们,全都不再军中任职。他们曾经担任过的那些职位,也未再授予他人。从那开始,北宋的军权就牢牢的抓在了皇帝手里,而且想方设法的限制武将。

杯酒释兵权,也是北宋重文抑武的开端。自那以后,武将地位低下,而文官则节节高升。而那些开国元勋,也都回家安心的做起了员外郎。从这方面看,赵匡胤做事不算太决绝。没有像朱元璋一样,动不动就满门抄斩。

(二)、存在与否,至今争论不休

赵匡胤上位后拿回兵权,这是历史上确实存在的。至于是不是以宴请的名义,还在酒席中说出自己的担忧,这两点一直存在疑问。因为在《宋史》中,对此只字未提。宋朝的国史,也没有半点着墨。而关于杯酒释兵权最细致的描述是清人毕阮的《续资治通鉴》。争议性最大的,当是北宋官员写的那三本书。

1. 书籍记载,皆有很大出入

丁谓是太宗淳化三年的进士,他年少成名,是天才式的人物。《丁晋公谈录》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描述宰相赵普多次建议赵匡胤夺了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兵权。可太祖皇帝一开始不以为意,认为这两人和自己情同兄弟,万不会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赵普又谏言道,他们虽然不会,可是此二人约束不住手下,万一再来个陈桥兵变,那就悔之晚矣。

真宗年间的沂国公王曾在《笔录》中对此事有着更加详尽的描述,称太祖皇帝是不得已而为之。还让石守信等人"自择善地,各守外藩"。此二人一个生活在太宗年间,另一个在真宗年间,距离北宋建国之日都不算遥远。

而司马光是仁宗年间的进士,他在《涑水纪闻》中,把君臣的一颦一簇,都描写的十分细致。多少人,喝了多少酒,太祖什么样的表情,大臣什么样的反应,都一一的刻画了出来。甚至,连次日大臣们的状态,也有所描写。

2. 微乎其微,事件概率不大

因为在正史中对杯酒释兵权没有记载,而北宋年间的史书对此描述的又有很大出入。所以,很多人都认为这个事情根本就没有发生过。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司马光作为仁宗年间的人,他究竟是如何知道那么多的细节。

《笔录》中提到了除石守信和王审琦以外的很多将领,而且还加设了宴饮的环节。这在《谈录》中,都是未曾提及的。丁谓就单单是说了赵匡胤罢免石守信和王审琦,其余的一概没有。后世所说的杯酒释兵权,来源大抵是出自《笔录》。

而《涑水纪闻》对于将领们的描述太过细致,可司马光生活的年代,距离太祖年间很是久远。无论如何,他都不可能身临其境的道出当时的情景。同时,三本书对赵普谏言的说法也不一样。时间最早的《谈录》,写的是赵普只进言了一次,太祖就听信了他的话。

而《笔录》则说赵普多次苦口婆心的劝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罢黜他们的兵权,实则赵匡胤不得已而为之。司马光的《涑水纪闻》与两者的差距就更大,他将杯酒释兵权,描述成宋太祖与赵普的阴谋。是赵匡胤主动提出要收回兵权,但还不想得罪人,这才拜托赵普想的计策。

三人对于宿将们辞官以后的去处,描写的也大不相同。如果抛开脱脱的《宋史》不谈,北宋人写的《太祖实录》和《三朝国史》,也对这个事件只字未提,就像是从未发生过。所以,后世对于到底有没有杯酒释兵权这个事情,一直争论不休。

(三)、历史谜案,已然无从考证

对于杯酒释兵权一事,大部分人都是深信不疑的。就连人教版的高中历史都说"巧妙施行的"杯酒释兵权""差遣制度"等手段巩固中央集权"。因为年代过于久远,今天的人们只能通过史料的记载,去追寻一些蛛丝马迹。但史料也是人写的,也具有主观性。这就给求证,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1. 兵权任免,"杯酒"乃附加事件

开国君主上位,大都会清算自己身边的功臣。而且赵匡胤收兵权,这在历史上是确实存在过的。争论的疑点,就在于他有没有通过宴请的方式来达到目的。虽然这并不重要,可历史容不得丝毫马虎。还是要尽自己所能,看看是否能够"拨开云雾见青天"。

慕容延钊和韩令坤也是开国功臣,赵匡胤在罢黜他们兵权的时候,曾经设宴为他们送行。这是在《宋史》中有明确记载的。所以,杯酒释兵权很有可能是把主人公从慕容与韩令坤换成了石守信和王审琦。当然,也有可能是太祖皇帝,故技重施。

在《谈录》、《笔录》和《纪闻》中,都提到了罢免石守信等宿将的兵权一事。按照时间顺序,很有可能是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做出的补充。比如《谈录》只写了罢权,而《笔录》加上了宴饮;《纪闻》增添了更多的细节。

历史本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后人又没有真正的经历过那段事,只能凭前人的描述,加上自己的想象再去创作一番。就像司马迁的《史记》,书中那绘声绘色的描写,又真的和历史事件完全一样吗?

2. 无需计较,当轶事看即好

不论是正史还是稗官野史,都无法避免作者自己在原来的基础上增添一些自己的想法。至于杯酒释兵权到底存不存在,那谁也不敢斩钉截铁的回答,只能说存在的可能性很小。毕竟,那段历史太过久远,现代人只能凭借自己的理解去看待。

这本就是收兵权的附加事件,至于它存在与否,意义不大。如果单纯的把它看作是历史小故事,这也无伤大雅。何必去那么纠结,执著的争论。就像宋太宗上位前的烛影斧声,很多史料认为是赵光义杀了赵匡胤,可在正史中的记载就那么寥寥数语。

至于宋太宗提出的金匮之盟,那更是无从考证。这种事情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都能为自己的观点,找出一大堆论据。可谁也无法拿出压倒性的证据。

结语:

杯酒释兵权让赵匡胤成为了宽和典范,他以柔和的方式做了那件帝王不得不做的事。不管这件事存在与否,宋太祖都扎扎实实的收回了兵权。所以,后人也没有必要太过于咬文嚼字的去忖度。只当它是个美好的故事就很完美。

参考文献:

《宋史》

文/文史旺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石守信,兵权,开端,宋太祖,赵匡胤,皇帝,赵普,年间,王审琦,笔录,消息资讯,石守信,兵权,赵匡胤,赵普,王审琦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石守信,兵权,开端,宋太祖,赵匡胤,皇帝,赵普,年间,王审琦,笔录,消息资讯,石守信,兵权,赵匡胤,赵普,王审琦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石守信,兵权,开端,宋太祖,赵匡胤,皇帝,赵普,年间,王审琦,笔录,消息资讯,石守信,兵权,赵匡胤,赵普,王审琦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