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辛弃疾,大家是不是立马会想到他的词人身份?相信很多人都在他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中感受过农村田野上的恬静美好,也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里领略过他的雄心壮志,同时,也难以忘怀他“可怜白发生”的遗憾和痛苦。
没错,辛弃疾从来就不仅仅是个空怀理想的词人,他文武双全,有能力且有抱负,只可惜一直没能得到重用,最终还是抱憾西去。
对于辛弃疾的遭遇,可能许多人都难以理解,但是结合社会背景和辛弃疾本身的身份和思想来理解,其实这样的结果也不算意外。
21岁参加起义,步入仕途
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率金兵大举南侵,饱受金兵摧残的南宋人民纷纷奋起反抗,当时年仅21岁的辛弃疾也同样召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在战场上奋勇拼杀。当年的辛弃疾虽然年纪尚轻,但是有勇有谋,又精通兵法,很快就崭露头角,获得了耿京重用。
在辛弃疾的从军生涯中,最值得一提的还当属绍兴三十二年那次勇闯万人敌营的经历。当年辛弃疾奉命南下与南宋联络,结果在归途中惊闻耿京被杀、起义军溃散的消息,但他并没有选择临阵脱逃,当即就决定率领手下五十多人深入几万人的敌营,活捉了叛徒张安国,可见其之勇猛。
因为他在起义军中的亮眼表现,辛弃疾这个名字也曾在民间名震一时,宋高宗也将他任命为江阴签判。不过,江阴签判这个官职其实并不大,只是个地方小官,至少与当时被传成“天人下凡”的辛弃疾是不怎么匹配的。那么为什么南宋只给了当时饱受赞誉的辛弃疾这样一个官位呢?这还得从辛弃疾的另一个身份说起。
“归正人”身份尴尬,难得朝廷信任
辛弃疾的另一个身份就是在当时非常受歧视的“归正人”。归正人为何受歧视呢?所谓归正人,其实都来自当时宋朝的已沦陷区,早已被南宋人视为“外国人”,其忠诚度饱受质疑,自然难得朝廷的信任。而辛弃疾祖父辛赞还在金国任职,这样一来,哪怕辛弃疾个人能力再出众,在南宋这边都很难洗去归正人身份给他带来的歧视。
不过,除了归正人的尴尬身份影响以外,使得辛弃疾不得重用的更深层原因还是南宋当时的风气和局势。
激进主战,与主和派意见相驳
从前面辛弃疾的的毅然从军、英勇参战的经历就可以看出辛弃疾是个非常坚定的激进主战派,实际上,大多数归正人因为遭受过金人压迫都主张正面与金国交战,反而是南宋大多数官员为了自身利益而主和,这也是归正人在南宋受排挤的一个重要原因。
辛弃疾因为在义军中的勇猛表现而获得了皇帝的关注,当时的宋高宗赵构就非常看好他,但是赵构一方面希望南宋多出一些辛弃疾这样的抗金猛将,但另一方面又忌惮金朝的强悍实力。
如果赵构予以辛弃疾重职,那么不仅鼓励了尚在沦陷区的宋人投奔南宋,还势必会得罪金朝,但是若不用辛弃疾,那么又会引起民愤,赵构自己也会可惜。权衡之下,赵构只给了辛弃疾这样一个小官位,但同时又赞赏了辛弃疾的神勇。
然而辛弃疾并不在意自己的官位如何,赵构这样的行为,还大大助长了辛弃疾抗金的激情。另外宋孝宗上位之后也隐隐透露出要收复失地的意向,使得辛弃疾获得了自己还有机会在战场上勇挫金兵的错觉,多次向朝廷上书表示自己对金朝的痛恨并提议抗金。
但实际上的南宋不仅实力上有欠缺,朝廷大体风气也是主和、享受太平生活。纸醉金迷的南宋朝廷注定会让辛弃疾失望,可怜辛弃疾还一直抱着朝廷能重用自己的希望。
创建“飞虎军”,有功于宋却反被罢官
淳熙七年,辛弃疾在取得皇帝的允许后开始着手创建“飞虎军”。皇帝的意思其实是让辛弃疾低调办事,按照正常的建军规模和支出建军即可,但是辛弃疾过于急切地想要抗击金朝、建功立业,结果在建军上大操大办,超额支出军费,而南宋当时拨给军队的军费其实是不多的。
辛弃疾此举不仅触及了不少官员的利益,同时也引来了金国的关注与皇帝的不满,果不其然,淳熙八年的时候辛弃疾就被数名官员弹劾,最终被罢官。就这样,辛弃疾迎来了自己接近二十年的闲居生活。
不过辛弃疾创建的这支飞虎军,确实是非常优秀的,辛弃疾在召人期间就有不少有志之士慕名而来,大家的抗金热情都非常高,面对繁重的训练也很积极。
飞虎军在后来成长为了南宋地方军中重要的精锐部队,甚至还成为后来南宋维护湖南政治局势的军事支柱,在金国也有不小的声望。
辛弃疾晚年的时候又被南宋重新启用,可惜的是他那时年事已高,依旧没能等到重用,他的抗金梦终究还是化为泡影。
其实像辛弃疾这样壮志未酬的古代诗人不胜枚举,像李白、苏轼等诗人皆是非常有能力的,可惜终究是生错了时代,始终没能实现自己远大抱负。在如今这个时代,大家成功的机会远远多于古时,若是这些人能够生在今天,相信更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而生在今天的我们则远比这些古人有优势,自当要合理运用我们所拥有的条件实现更高的理想。辛弃疾等人的思想虽然不适合他们所在的时代,但是对我们来说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所以参考他们的人生经历,体会他们的才情、思维对我们未来的人生道路也有一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