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3万沙陀人,为何能建立四个政权?左附唐朝右牵契丹,关键是它

3万沙陀人,为何能建立四个政权?左附唐朝右牵契丹,关键是它

导语:3万沙陀人,为何能在几千万人口的中原地区建立四个政权,左手附唐朝,右手牵契丹,最关键的因素却是它,它为唐朝做出了哪些贡献?

翻来历史的史书,一部中华史就是中原民族与游牧民族相爱相杀相互融合的历史。秦汉战匈奴,隋唐打突厥,两宋与西夏,契丹,女真长期对峙共同繁荣,而后蒙古族建立元朝,女真后裔满族建立大清将封建社会推向顶峰。

曾经活跃在历史舞台的很多游牧民族,最终消失在历史的时光中,被隋唐融合的鲜卑族,西夏党项族,建立大辽国的契丹,都曾有辉煌灿烂的历史。然而有一个民族,却鲜为人知,它左手依附唐朝,右手牵着契丹,合纵连横竟然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四个政权,统治中原56年,最后却突然消失。这个神奇的民族是谁呢?它就是沙陀族,沙陀人。

沙陀人仅用3万人口,建立了四个政权,分别是李存勖的后唐,石敬瑭的后晋,刘知远的后汉, 刘崇北汉。3万人沙陀人为何能在几千万汉民族中连续建立四个政权呢,沙陀人来自去哪里,又去何方?请继续往下看。

我们先来了解下沙陀人简史,沙陀族原属于突厥别部,后来纵横千里,来到中原地区建立了四个政权,分别是后唐,后晋,后汉和北汉,这四个政权从公元923年后唐的建立到公元979年北汉的覆灭,沙陀族统治中原地区长达56年。

3万沙陀人为何进入中原,又为何能在拥有几千万人的中原地区建立四个政权呢?笔者经过查阅史料发现,不外乎有如下几个原因:

1.气候原因不是主要因素,对于五代时期游牧民族大规模迁入中原的原因,除了政治、经济等方面原因位,气候因素不可小觑,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认为,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大多都在寒冷期,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寒冷的气候,迫使他们向南转移到温暖地带,才能维持生存,而对于农耕民族汉族来说,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要远小于游牧民族。但对于沙陀族来说,内迁原因主要是由于战争所迫,他们是在吐蕃与回纥战火殃及自己的情况下,被迫选择。

2.与隋唐两朝开放的政策有关,隋唐两朝皇室的血缘与北方游牧民族有很密切的关系,隋文帝的妻子独孤皇后就是鲜卑族,她所生的杨广、杨勇都具有鲜卑血统;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也是鲜卑族,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也是鲜卑族后裔;唐太宗曾倡导华夷一家的民族团结思想。

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由此可以看出唐朝对游牧民族是持有平等、开放对待的态度,对于迁徙到中原的游牧民族,采取多种招抚政策,受到与内地居民同等待遇,对其首领给予高官厚禄,并给予经济和政治上的奖励。在这种情况下,沙陀族突厥等游牧民族在盛唐时期大量迁入内地依附唐朝。

沙陀族战斗力强,游牧民族与内地局面相比,他们拥有不多的优势就是战斗力强,游牧民族长期逐水草而居,善于骑射,身体素质好,并且血流里流淌着尚武精神,全民皆兵,具有超强的战斗力。这种战斗力为唐王朝立过很多大功,也被各个节度使所倚重。

3.唐朝兵制的改变,节度使和藩镇,让沙陀族有了用武之地

唐朝初年实行的府兵制,将田地授予士兵,将士兵固定在土地上,士兵不失业,将帅也无法拥兵自重,使的唐初的军事力量十分强大,往往战无不胜。

《新唐书》:“方镇者,节度使之兵也,原其始,起于边将之屯防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

然而,由于边疆日益遭受到大食、吐蕃、突厥的骚扰,为了加强备御,快速反应,所有军政事宜都慢慢地集中在节度使的手中。这些节度使不但拥有土地,还有治下民众,钱粮税收都在掌握其中,其势力越来越大。当府兵制不断遭到破坏后,昔日的国有兵变成了将有兵,这些军队成了节度使及将帅的私人武装力量。

这些割据的节度使和藩镇,其权力成为世袭,或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他们有的干脆拥兵自立,根本无视唐朝廷政令,唐廷只是在形式上加以任命,根本无法左右节度使和藩镇的地方政权。

经过安史之乱和晚唐一系列动荡之后,五代时期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门阀制度被彻底荡涤,原有的旧士族非死即逃,这样一大批出身于社会底层的武人登上了社会舞台。

五代政权多是由藩镇起兵夺得皇位的,梁太祖朱温是宣武节度使,后唐庄宗李存勖继承李克用的河东节度使,李嗣源是镇州节度使,李从珂凤翔节度使,石敬瑭则是由河东节度使起兵,并且引入契丹力量才建立后晋,后汉高祖刘知远也是由河东节度使起兵,后周郭威是天雄军节度使,五代四个政权后梁、后唐、后汉、后周都是由节度使起兵,可见沙陀族能够建立政权与唐后期兵制的改变,节度使拥兵自重有很大关联。

史书记载:“五代以来,领节旄为郡守者,大抵武夫悍卒,皆不知书,必自署亲吏代判,郡政一以委之,多擅权不法。”

由以上资料可知,在五代时期武人的地位很高,甚至达到了飞扬跋扈的地位;武人的政治地位还体现在对土地拥有上,他们依仗军事和政治优势,强占或豪夺土地,统治者们为了笼络武人也大量赏赐土地,使武人成为大地主集团,其经济实力更加强大。

这些武人,他们出身底层或者出身于游牧民族,心中没有儒家伦理观念和君权神授的思想,他们也没有门第,门阀观念,对于他们来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拳头能够解决一切。在这样思想背景下,能征善战的沙陀族凭着强悍的军事实力脱颖而出。

以上的几个原因,唐朝的平等开放政策,府兵制度的改变以及节度使和藩镇的影响,使沙陀人先依附唐朝后,又崛起强大的重要因素。但是,笔者认为,这些还不是关键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具有普遍性,在同种条件,同种环境下,为何不是党项人,为何不是吐蕃人,而偏偏是沙陀人呢!

笔者认为还有如下三个关键因素:分别是对唐朝的贡献,与契丹合盟,以及强大的沙陀骑兵部队。

沙陀族进入中原后,能够很快地融入中原社会和政治生活中,他们凭着强悍的战斗力成为唐廷依赖的武装力量,在朝廷军事征讨和平定反叛的任务中,成为朝廷极为倚重的势力;沙陀族战略思想及其灵活,根据局势时刻转变风向,对唐廷的态度,唐朝衰弱时它恃强乱唐、北奔鞑靼、唐朝实力增强时,它南向拥唐、平定叛乱,游刃有余游离于中原各势力中。

1. 沙陀人对唐朝皇室的贡献

沙陀人在首领朱邪金尽忠的带领下归附唐朝后,沙陀骑兵被唐室收编,并且吸纳了代北各路豪杰,实力大增,成为唐王朝镇守边疆的利刃。沙陀人在对唐的几次反复中,最后坚定地忠于唐廷,数次救晚唐于危难之中,唐宪宗时期,沙陀人帮助朝廷打败了割据藩镇的成德王承宗和淮西吴元济;

唐武宗时期,沙陀人向唐廷投名状,沙陀骑兵活跃在平定藩镇叛乱、镇压农民起义以及抵御边疆外敌骚扰各个战争,最终取得唐王朝初步信任。唐宪宗时期,朱邪执宜率领骑兵为先锋“横贯贼阵”,配合李光颜大破敌军“斩首万级”,此役一战震惊唐朝廷,从此唐朝皇帝开始重要沙陀人,沙陀人开始走向军事舞台。此后,沙陀人又平定回鹘之乱,朱邪赤心平定昭义节度使刘稹叛乱。

史载:“沙陀常深入,冠诸军。赤心所向,虏辄披靡,沙陀臣吐蕃,其左老右壮,溷男女,略与同,而驰射趫悍过之,虏倚其兵,常苦边。及归国,吐蕃由此亦衰。”《新唐书》第6156页。

以上资料记载,唐宣宗时期,沙陀骑兵在朱邪赤心把来犯唐的吐蕃、党项联军打得体无完肤,自此吐蕃再也没有与唐王朝抗衡的实力。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陇右等马源产地的丧失,使唐王朝无法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部队,对于进犯边疆的游牧民族和国内反叛势力,往往胜少败多,或者劳而无功。自沙陀人归附唐廷后,弥补了这一方面的短板。

沙陀人每次御边、平叛都骁勇善战,屡屡立功,在唐懿宗时,朱邪执宜的儿子朱邪赤心因镇压庞勋领导的农民起义有功,被唐懿宗赐国姓“李”,朱邪赤心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克用。

史料记载“献祖之讨庞勋也,武皇(李克用)年十五,摧锋陷阵,出诸将之右,军中曰飞虎子。”《旧五代史》第333页。

李克用在对庞勋的涣水一战中,以初生牛犊不怕虎之志,表现英勇,英勇奋战,扭转战局,使唐军反败为胜,让世人惊叹,沙陀的未来首领横空出世。

再后来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再一次挽救唐廷,李克用被唐室封为河东节度使,从此沙陀人开启了问鼎天下的崛起之路。当朱温篡唐后,李克用父子一直以复兴唐室为己任,李存勖打着恢复唐室的旗号,在道义上取得了极大的优势,其号召天下英雄,共同讨伐朱温,最终建立后唐,成了沙陀人在五代时期建立的第一个政权。

2.与契丹合纵连横

沙陀人在中原地区能够站稳脚步,除了自己强大的骑兵战斗力和依附唐室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因素不可忽略,每次在乱局时期沙陀人都会将契丹拉出来,来个合纵连横,借此力量参与逐鹿中原。沙陀人与契丹会盟一共是四次。

2.1李克用与契丹阿保机第一次会盟,李克用在“木瓜涧之役”中败给幽州刘仁恭,实力受到重创,失去了与朱温逐鹿中原的实力,而刘仁恭和朱温欲联手除去李克用,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李克用与契丹阿保机结盟;这次结盟不仅暂时解除了被灭亡的风险,还缓解了来自北方契丹人的压力,保全了自己的领地。

《辽史·太祖上》记载“复讨黑车子室韦,唐河东节度使李克用遣通事康令德乞盟。太祖(阿保机)许之,易袍马,约为兄弟,及进兵仁恭,拔数州,尽其民以归。”

2.2李克用与契丹第二次会盟,李克用与契丹第一次结盟后,契丹如约出兵帮助李克用战胜了刘仁恭;而第二年,契丹趁热打铁占领了中原北部大部分地区,大有南下之势,而此时朱温已经篡唐自立,目标直指李克用,在这种情况下,李克用再次与契丹结盟,但是这次契丹失约了。

李克用去世后,李存勖继续与契丹保持联系,以此威慑中原势力,虽然有些狐假虎威之意,但中原割据势力并不敢对李存勖轻举妄动。

2.3石敬瑭与耶律德光会盟属于沙陀人与契丹的第三次会盟

这是沙陀人与契丹人会盟堪称中华史上最大耻辱,石敬瑭为了建立后晋,以燕云十六州的代价,引契丹南下,帮助其建立后晋。燕云十六州处于农牧交界带,不仅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也是战马繁育基地,燕云十六州的丢失对后世影响极大,以致两宋一直是半壁江山,而契丹占据此地后开始变得强大起来。但是,从这可以看出,契丹对沙陀人建立后晋也是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2.4第四次沙陀人刘崇与契丹兀欲会盟

刘崇与兀欲的会盟,刘崇的本意是为了给被郭威杀死的儿子报仇,双方会盟后多次联合抵抗后周,虽然大多是徒劳无功,却也从某种意义上延长了后汉的生命。但是对于后周来说,志在灭后汉,却也不愿意得罪契丹。

游牧民族沙陀人没有学过《孙子兵法》等兵家书籍,也没有学过纵纵横捭阖等外交谋略,却凭着游牧民族特有的敏锐性,依附强手,周旋于各方势力当中,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北汉等四个政权。

3.强大的骑兵优势

沙陀人能够被唐廷所重用,并且受各方势力所忌惮,除了依附唐朝,牵扯契丹等原因外,还有一个重用原因,那就是强大的沙陀骑兵。

沙陀的游牧骑兵与唐朝中央政府军在编制和募兵上有很大区别。沙陀骑兵是全民皆兵,他们是出生在马背上的民族,平时群居群牧,从小就练习骑射本领,能够灵活机动地杀伤敌人,并且这些骑兵部队都由本族最精壮的成年男丁组成,骑术精湛,战马充足,作战时常常以大量优势兵力出现,极具战斗力,这让以步兵为主的中原部队屡屡处于被动的局面。

沙陀骑兵还能归化中原部队,增强自己的骑兵力量,例如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就能够吸纳郭崇韬和周德威等人的部队入伍。

关于游牧民族兵民合一的兵制,《元史》是这样记载“其法,家有男子,十五以上、七十以下,无众寡尽签为兵,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

这种兵民合一的军事体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其兵制规定本族成年男丁必须参战,只要种族不灭,兵源就会不断,保证了战时充足的兵源。这些兵民常年集体放牧,共生共存,保证了骑兵部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资治通鉴》记载,郭威曾说“河东山川险固,风俗尚武,土多战马,静则勤稼穑,动则习军旅,此霸王之资也。”

后周郭威曾对沙陀人骑兵体制大加赞赏,认为是沙陀人崛起的重要因素。此外,军政合一的体制让沙陀首领对沙陀骑兵有了极强的控制能力和高效的战术执行力,加上沙陀人血液中流淌着尚武精神,勇猛好斗,战斗时一往无前,所向披靡,进而组成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骑兵部队。

综述,沙陀人攀附唐朝皇室,占据道德制高点,李存勖以恢复唐室为口号,这次曹操和朱温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戏要高明得多。沙陀人牵扯契丹,不仅挽救自己于危难之中,也让各方势力不敢轻举妄动;沙陀的强大骑兵部队也是唐朝王室、各藩镇割据势力以及契丹等周边游牧民族所忌惮的力量,都想拉拢,都不想得罪沙陀人,从而让沙陀人在中原地区建立四个政权。

诚然,沙陀人以3万人起家建立四个政权,想起后来的蒙古以30万精兵统治欧亚大陆,女真以6万精兵入主中原,沙陀人还是具有游牧民族这些共性的。

但是,沙陀族发展历史轨迹与其它游牧民族,蒙古、契丹、女真、满族不同,一般北方游牧或者渔猎民族均通过孕育、发展、强大、崛起与中原大地的周边,然后不停骚扰中原政权,最后群雄逐鹿,入主中原,而沙陀族发展、崛起均在中原地区。

五代十国时期还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无论中原政权如何更迭,没有产生类似于突厥、柔然、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大规模逃离中原的现象,也没有因为游牧民族的崛起而产生类似于五胡乱华的惨象,沙陀族只是在共同整体内的政权进行分合,创造了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以华夏文化为正统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辽史》、《新唐书》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关键,中原地区,契丹,民族,五代,历史,政权,唐朝右,突厥,节度使,消息资讯,李克,契丹,李存勖,沙陀人,中原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关键,中原地区,契丹,民族,五代,历史,政权,唐朝右,突厥,节度使,消息资讯,李克,契丹,李存勖,沙陀人,中原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关键,中原地区,契丹,民族,五代,历史,政权,唐朝右,突厥,节度使,消息资讯,李克,契丹,李存勖,沙陀人,中原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