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仁宗本纪》记载:“(仁宗)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要说明朝在位时间短,历史评价却很高的皇帝,非明仁宗朱高炽莫属,有人称赞其功绩不输于汉朝文、景二帝。
作为朱棣的儿子,朱高炽在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与宣宗缔造的“仁宣之治”正好承接朱棣的永乐盛世。不过,说到朱高炽的具体贡献,大家就只能想到他是一位“仁君”,那么,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凭什么能名垂青史呢?48岁无疾而终,又是什么原因呢?
朱高炽不讨朱棣喜欢
明成祖朱棣在登基之后面临着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就是继承人到底选谁。
按照朱元璋留下的祖训,作为嫡长子的朱高炽无疑是首要人选,但朱棣要的是既要符合祖训,又要让他满意的嫡长子,这样一来,朱高炽显然就不太完美了。
朱棣更喜欢他的次子朱高煦,可惜的是,朱高煦并不是嫡长子。当初朱棣发起靖难之役的时候,认为侄子朱允炆不行,自己能将大明朝治理得更好,现在他做了皇帝,在立太子一事上却犯了难,继承人到底是遵循祖制选择长子,还是立自己认为更有能力的次子?
其实,朱棣不喜欢朱高炽是有原因的,朱高炽太胖了,不类父。这可是一个相当严苛的评价,朱棣本身英明果敢,在马背上打天下,但朱高炽却连骑马都不行,而且朱棣的靖难主力都是一些武夫,文官很少,偏偏朱高炽是个读书人,对文官集团天然亲近,这让朱棣心中很腻歪。
与哥哥朱高炽不同,朱高煦更像一名纯正武将,在战场上身先士卒,作战勇猛,数次拯救朱棣于危难之中,所以朱高煦与朱棣之间不仅有父子情,还有救命之恩呢。正因为如此,朱棣有时候在感动之余会拍着爱子的肩膀说:
世子多疾,汝当勉励之。
这句话暗示的多明显,你大哥虽然是嫡长子,但体弱多病,你好好卖力,等你哥撑不住了,你就是继承人。这是朱棣对朱高煦的保证吗?并不是,这更像是空头支票,废长立幼如果那么简单,历史上也就不会发生那么多夺嫡的精彩戏码了。
在位虽短,四件事让他名垂青史
公元1424年9月,明成祖朱棣驾崩,太子朱高炽继位,不过朱高炽的命运不太好,在位仅两百多天,于公元1425年病逝。别看朱高炽在位时间短,他在历史上的评价可不低,由他领头开创的“仁宣之治”被人称为堪比“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又一大盛世。
那么朱高炽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高的历史评价,是因为他做出的哪些功绩呢?
首先是改组内阁。自从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推出“内阁制度”之后,进入内阁便成为大部分文官的终生追求。不过朱元璋是个猜忌心很重的君主,深怕大权旁落,于是给内阁套上了枷锁,内阁人员官阶不得超过五品。
这导致“官小权大”这一奇葩现象的出现,任谁也不想整天被一群比自己官职小的内阁人员吆五喝六,这就造成了内阁工作效率很低。
为了在不违背祖训的前提下解决这一问题,朱高炽决定让内阁人员兼任其他较高品级的职位,比如杨士奇是内阁大臣,同时也兼任正二品的兵部尚书。于是这种“兼职”的制度就流传了下来,在明一朝,内阁成员大多兼任着其他官职。
进杨荣太常寺卿,金幼孜户部侍郎,兼大学士如故,杨士奇为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黄淮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具掌内制,杨溥为翰林学士。——《明史·仁宗本纪》
其次是为靖难蒙冤之臣翻案。朱棣在靖难之役过程中,为了维护自身得位正统性与合法性,曾经对建文朝臣子发起无情打击,诸多效忠于建文帝的大臣惨遭清洗,家属或是被杀,或是下狱,手段之酷烈,天下哗然。
朱棣登基称帝之后,朱高炽曾经上书建议朱棣赦免这些罪臣,但都被朱棣拒绝了。而朱高炽登基不到两个月,就颁布诏令,赦免了这些大臣,这一举动不仅为他赢取了民心,也俘获了天下士子的认可与尊重,文官集团于是对他大加歌颂。
再其次是提振朝堂活力。在朱元璋和朱棣的铁腕治理下,诸多大臣对很多事情都不敢轻易发表看法,信奉多说多错,少说少错的为官之道,导致整个朝堂显得死气沉沉,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朱高炽一上台便开始施行“仁政”。
先是废除了朱元璋时期的一些严刑酷法,解开对大臣们的束缚;然后又完善内阁制度,让朝廷办事效率大大提升,革除冗余官员,提拔能干实事的人才;之后又设置巡按制度,让御史巡视天下,监督吏治。
最后是轻徭薄赋,改善民生。朱高炽上位之后,大力减轻农民赋税,安置因战乱而背井离乡的流民,本人更是以身作则,号召皇室厉行节俭,节省的钱粮直接投入到救助灾民中。由此,明朝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一扫国库空虚窘况,为开创盛世奠定了深厚基础。
无疾而终,朱高炽的死亡之谜
从明仁宗的一系列举措来看,如果他在位时间长一些,明朝之后可能会更强盛,但可惜的是,朱高炽在位还不到一年就因病暴卒。实际上,朱高炽的死很蹊跷,临死前三天还在忙于处理朝务,结果突然就犯病而卒。
对于自己的身体健康,当然是朱高炽本人清楚,在弥留之际,他急召杨士奇、蹇义等重臣,交代后事,在这时,朱高炽说出了他内心一直以来的隐痛:
我监国二十年,被谗言邪恶所扰,心之忧危,……谁还能知我三人之心呢?
前文提到过,朱棣对朱高炽并不喜欢,但朱高炽毕竟是名正言顺的太子,于是每当朱棣外出打仗,监国的重任就落到了朱高炽身上。朱高炽做事小心谨慎,二十年来没有犯过什么过错,可想而知朱高炽要费多大的心血才能做到这种地步,所以仁宗因劳累而死的可能性非常大。
第二种原因则是身体太过肥胖导致的疾病。我们知道,身体太胖容易导致心血管方面的疾病,而朱高炽恰巧就是一个大胖子,胖到什么程度呢?据说连走路都需要两人搀扶,那么朱高炽有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很大。
以当时的医疗水平而言,此类病症无法医治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此外,关于仁宗之死还流传着被大臣李时勉气死、太子朱瞻基暗害的说法,但我认为后两种说法不太可信,这里就不再赘述。
结语
朱高炽在位时间虽然短暂,但其为大明朝做出的贡献不言而喻,比起很多在位时间很长的帝王更为出色,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如果没有朱高炽的存在,明朝能否出现“仁宣之治”还另说,这样看来,明仁宗能名垂青史并不是没有道理。
参考资料:《明史》《明仁宗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