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炎黄虞夏商,周到战国亡”;“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这些关于朝代的顺口溜,都来自于不同版本的小学历史教材,而这也说明,我国正史认为夏朝是中国世袭王朝的起点。
然而到了现代,夏朝作为中国国家文明的开端这一不争的事实,却遭到了国际考古界和国内文人的质疑。西方的考古学者们甚至认为,夏朝只是我们所编撰出来的一段历史,中国的文明史应该从有甲骨文的商朝算起,上下共三千年,绝对没有五千年那么久。
虽然这话听起来有点傻乎乎,但事实又证明,这样的怀疑的确有道理。
问题一:没有文字。
文献认为夏朝存在了400多年,然而直到今天,我们都没有发现任何有关夏朝文字的遗迹。
夏代灰陶杯
问题二:没有遗址。
就现在来看,最为关键的城市遗址和夏朝文物等证据十分匮乏,还不足以证明夏王朝是一个世袭王朝,甚至不能证明夏朝的真实存在。此外,根据历史资料和考古发现,当年大禹建立的可能根本就不是夏朝,或者说
我们所熟知的夏朝并不叫夏朝
。
夏朝之争
现如今我国有关夏朝的记载,基本上都是从《尚书》中获取的。《尚书》是中国最为悠久的文献编集,其中提到了大禹以及夏朝帝王传承的许多事迹。但由于《尚书》曾失传过,其中的一些内容被东晋时期史官所伪造,所以现在的版本也同样证明不了夏朝的存在。
不过在一千多年后的现代,在2008年时,考古学家们在一批盗掘的战国竹简(清华简)中,又重新找到了《尚书》的原始内容。虽然这批竹简并未记录夏朝的内容,但其中提到的一句话,却十分耐人寻味,那就是“败西邑夏”。
通过已经发掘出来的商朝甲骨文可以知道,商人称自己所居住的地方为“大邑商”,大邑就是商的都城。由此可以推出“西邑”可能就是夏的都城,而且这个政权处在商的西边。
此外,在《诗经·商颂·长发》中还有描绘:“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这句诗的意思是,大禹治水定四方,将远方的诸侯国(外大国)归入疆土,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国家。至于这个国家的国号是什么,那就不得而知了。
夏朝这个称呼的由来,可能是因为大禹的母亲是夏后氏,所以《史记》才会将大禹建立的王朝称为夏,在此之前这个政权或许不是这个名字。
夏墟难寻
20世纪五十年代,在安阳殷墟被发掘的基础上,考古界又开启了对殷商之前的夏文化的探寻。
左二徐旭生
1959年夏,考古学家徐旭生循着《国语》中“
伊洛竭而夏亡
”的记载,率队在豫西(河南西部)寻找夏墟时,偶然在河南省洛阳市的偃师区,发现了一处遗址,并将其命名为“二里头遗址”。自此,考古界对夏文化探索正式拉开了序幕。
二里头遗址,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所处年代相当于夏朝中晚期。
据悉,这个遗址内存有宫殿、居民区、铸铜和制陶作坊以及墓冢等遗迹,出土了大量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其规模超过3平方公里,是一座庞大有序,布局精心的王朝都城。为此,专家们都认为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曾经的夏王朝的首都。
既然夏朝的首都已经被找到了,那是不是证明夏朝就是存在的了?
其实不然,因为二里头遗址是目前唯一一个与夏朝时间相匹配的遗址。另一方面,二里头遗址对应的是夏朝的中后期,这就意味着我们只找到了夏朝的后半段,而大禹治水成功之后所建立的前半段夏朝,依然扑朔迷离。此外,在二里头出土的遗址中,考古学家们并没有找到任何一个和“夏”有关的文字。
针对于此,有的专家就认为夏朝的历史并没有那么长,可能只存在了两百多年,而大禹建立的是另一个王朝,只不过关于这个王朝的相关记载很少,所以人们理所当然地将大禹建立的王朝和夏朝当成了同一个王朝。或者说,大禹建立的是个多部落聚集体,而非一个奴隶制国家,还不是夏王朝的起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聚集体才过渡到了国家文明。
最后,虽然众多已经出土的古书和史记上都有对夏朝的描绘,但因为时间太过遥远,古今盗墓贼猖獗,客观事实过于缺乏,所以关于夏朝的存在与否我们尚且不能下绝对定论。
那么,你觉得夏王朝是虚构的,还是真实的,或者说另有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