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六年的三月十七日,大明王朝最后的日子即将到来,紫荆城外,闯王李自成正在率领着百万农民起义军围攻,看着城外炮火连天的场景,崇祯此刻内心反而出奇的平静,在经历一系列的动荡之后,心中反而在这一刻有一种释怀。
他早已做好了准备,在叛军攻入京城的那一刻,他要随着这个庞大的王朝一起走向最后的终点。他杀掉了自己的孩子,并让自己的妻妾自缢身亡,落魄的崇祯皇帝在此刻已经完全失去了人性,死亡或许是他最好的归宿。
北京城终究还是被攻破了,崇祯想要再次召集百官,可空荡荡的大殿中却空无一人,崇祯失望了,他最终选择了景山上的那棵歪脖树自缢,那里也成为了他最后的归宿。崇祯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时年34岁,身边仅有提督太监王承恩陪同。
崇祯临死之前,写下了带血遗言:
“朕自登极十七年,上邀天罪,致东(虏)陷地三次,逆贼直逼京师,诸臣误朕也!朕无颜见先皇帝于地下,将发掩面,任贼分裂朕尸,可将朝廷官尽皆杀死,无坏我陵寝,无伤我百姓一人也。。
虽然历史上对崇祯留下的遗言有很多版本,但其中心意思都一样,那就是“诸臣误朕”,一个皇帝和大臣能有如此深的隔阂,属实也罕见。
在李自成包围京城时,崇祯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南迁,但为何还要死守北京呢?难道他当真觉得自己可以守得住吗?
其实这个问题崇祯早就想到了,但是最后没有南迁的原因,还是在归于崇祯皇帝的性格问题与君臣沟通方面。
从李自成挥军东进的那一刻,到最后崇祯自缢,这期间有着长达五个月的时间来考虑要不要南迁,而最终没有南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平寇志》曾记载了有关南迁之事:
帝召左中允李明睿陛见...明睿...言:...却顾惟有南迁,可缓目前之急,徐图征剿之功。帝曰:“此事重大,未可易言”...帝四顾无人。
当时有一个叫李明睿的人提出了南迁的计划,崇祯当时心中也赞同南迁,但是这件事很快遭到了其他人的反对,而反对的理由便是君死社稷这一条,崇祯见没有办法说服众人,便放弃了南迁,这也是第一次南迁计划的失败。
其实这也说的过去,作为明朝的臣子,劝说自己的皇上守住北京城,也没有错,只有皇帝镇守京城才可以稳定军队的军心。
但是作为国家的决断者,却没有一点果断的样子,反而一直犹豫不决,被周围的大臣所左右,四处掣肘,浪费了南迁的时机。
这一点也是崇祯没有南迁的原因之一,那就是过于相信明朝的军事实力,当时在围绕在京城周围的军队有辽东总兵吴三桂、蓟辽总督王永吉、密云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等。
尤其是当时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他的实力远远超于当时的李自成,所以就算局势恶化,崇祯也有着吴三桂这一张底牌,不用担心京城被攻破。
但是为何最后会失败呢?首先山东总兵刘泽清谎称坠马负伤来不了,密云总兵唐通虽然把军队带到了,但还没开打就全军投降了,那就只剩了吴三桂了,崇祯此刻便想把他调回来,于是找当时的内阁首辅与次辅商量,但所有人都知道崇祯做事不爱担责任,如果现在提议把吴三桂调回来,是可以打败李自成,但是万一丢失了山海关,那最后皇帝肯定会把这个黑锅算到他们头上,这样一来,还不如不表态呢,于是南迁这事就一直拖着,耽误了吴三桂回防的时间。
君臣之间到了这种时候依然想着相互推卸责任,那句诸臣误朕的遗言现在想想也能明白是什么意思了,很多次的机会就在皇帝与大臣的墨迹中白白失去。
历史上弃城逃跑的皇帝有很多,偏偏到了崇祯这里却行不通了,主要就是他太要面子,他想将自己的形象塑造成一种“君王死社稷”的样子,就算兵临城下,也要和京城共存亡。
主要还是他不想成为丢失北京的罪魁祸首,不想为后世留下千古骂名,不想落下丢失国土的罪名,心里只想着当一位传颂后世的明君,那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呢?既留下了名声,又可以南迁的办法呢?答案是有,那就是南迁这个想法由臣子们来提出,他假意推辞一番,最后迫不得已,只能做个顺水人情同意南迁。
这样既保住了自己的面子,也可以顺理成章的南迁,但崇祯的心思早已被大臣们知道,谁也不想背这个黑锅,万一哪天崇祯要清算南迁的罪责,到时候就是大祸临头。
所以,崇祯手下的大臣们都没有人站出来支持南迁,而崇祯自己又碍于面子不站出来表态,南迁的计划便在这种拉锯战中渐渐搁浅。
大臣们一心只考虑自身安危,谁叫他们的皇帝不爱承担责任呢,还总爱事后清算,不讲情分。而崇祯却是优柔寡断,死爱面子,等到崇祯想要南迁的时候,为时已晚。明朝的“传承”
这一点其实也不算主要因素,明朝从建立之初到崇祯时期,北京就多次被人围攻过,从明英宗时期的北京保卫战,到崇祯时期的皇太极突袭京城,每一次危机最后都被巧妙的化解了,所以,崇祯相信,这一次危机也可以安然度过,但是好运不会每一次都落到他头上。最后的大明
公元1644年4月22日,此时的北京城早已被围得水泄不通,大明王朝也像是一位油尽灯枯的老人,正在走向最后的终点,4月25日,城破,绝望的崇祯皇帝杀掉了自己的孩子和皇后,独自来到了大殿之中,却发现没有一位臣子愿意陪他一起走完这最后的一段路,只有他的贴身太监来搀扶着崇祯,最后在煤山自缢而亡。
结局是悲壮的,虽然崇祯算不上是一位明君,但他做到了天子守国门的誓言,或许他的性格就不适合当领导。
如果当初崇祯选择了南迁,大明的历史将会继续延长几百年。
参考资料:《明朝那些事儿》、《明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