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明代国子监:在明代上大学是种什么体验?没那么容易

明代国子监:在明代上大学是种什么体验?没那么容易

在三四千年的中国就已经有了学校教育,但是在古代上大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古代,上大学是很复杂的事,上学的礼仪以及准备的东西是非常繁多的,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所以可以看出教育在古代是受到重视的。

在明朝时期,教育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明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一王朝,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已相当成熟,自然教育的发展亦是如此,明朝的教育制度,继承了宋元的教育制度及模式,其发展远胜于唐宋时期,而国子监是明朝教育体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明朝教育的一个历史发展沉淀,是明朝官学的重中之重,且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所以在谈论明朝的教育制度时不可避免的要谈到国子监。

一 、明代国子监的发展之路到底怎么样?

1、历朝历代国子监的学校概况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 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隋朝建立,设立国子寺,管理教育,唐朝时期,设立六学,归在国子监下管辖,安史之乱后,经济中心转移,上层阶级衰落,平民地位提高,使得平民阶层也可以进入到官学教育。

宋朝时期,教育平民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从词的发展就可以看出,在庆历年间,诏国子监博士,仿照汉唐的模式来设立太学。在元朝时期同样也有国子监的存在,但是不设置太学,但是元朝的官僚选拔主要是以家世背景为参考标准,所以元朝的国子监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就是国子监的设置目的不是为了培养政治人才的。

明代的国子监是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明代国子学的发展前期主要是在洪武年间到永乐年间,即明太祖到明成祖时期,当时明朝刚刚建立,需要一组高效运转的国家机器来巩固统治,从而在吸取历代王朝的经验上建立了国子监,这也可以看得出来就是教育的发展对于国家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明史》中记载“洪武元年,令品官子弟及民俊秀通文义者,并充学生。”

说明一开始国子监的学生是从民间和官僚人家那里搜集的俊秀通文义的人才,以此来充学生,之后国子学才步入正轨,按照新的教育体系来招学生。在完善了中央官学之后,政府又相继在地方上(府,州,县)立学,从而完善了整个国家的教育体系,为以后官僚队伍的长远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有相关记载,明代宋濂从小家境贫困,后来努力学习,被太学录取,再后来能够当太子的老师。也可以说明这种现象。

明代的国子学其实是一种两京制的官学模式,先后建立了南京国子监和北京国子监,亦称南,北雍。后来以北京国子监为主,为以后国子监的发展奠定基本格局。

此外,明太祖还设立了一个中都国子学(凤阳),《明史》曾记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革中都国子监。永乐元年(1403)又置国子监于北京。”但这个国子学的设立不到二十年便被革除了。

这当然与政治中心的转移有关,凤阳当时被明太祖设立为明朝的陪都,但是永乐年间,明成祖迁都北京,由于北京距离凤阳太远,所以凤阳渐渐被荒废了。但是中都国子监设立时的地位和南京国子监的地位是一样的,可以看出明太祖对于凤阳和教育发展的重视。

而且在永乐年间,南京国子监达9900多人,盛况空前。当时国家昌盛,人民富足,为明朝的繁荣时期。而且当时邻邦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表示肯定,不断派遣留学生到南京国子监学习。侧面反映出统治者教育以治国的一种思想观念。

3、国子监的间接卖官行为--国家没钱花

明朝《明史》中记载道:“正统八年,英宗令重新修建国子监学舍,左庙右学。”

说明在正统年间,扩大了国子监学舍的规模,体现出兴盛景象。但是在景泰年间及以后,国子监的发展逐渐势微。《明史》有明确指出:“生员纳米百石以上,入国子监”主要是在此期间,开了捐资入监的首例,学员的成分日益复杂,综合素质在不断的下降。

又因为国家逐渐的重视科举,官僚队伍人才的选拔多依靠科举,所以国子监的培养政治人才的职能弱化,学规废弛,进而进入衰微时期。而且在当时来说,科举的负担相对于监生的负担较轻,因为科举主要是八股,监生的学习内容不只是八股文,相对于负担加重,所以大部分人多选择科举入仕。

二、明代国子监师生情况究竟是什么样的?

1、优秀的师资力量

《明史》中曾记载:国子监设正官祭酒一人,从四品;司业一人,正六品。首领官典簿厅典簿一人,从八品。属官,绳愆厅监丞二人(后革一人),从八品;博士厅五经博士五人,从八品。

从国子监的官职的官阶较高可以看出明代统治者对国家的教育发展是相当重视的。而且当时的国子监是不收取学费的,但是学生要给老师拜师钱,这样学生就能学到知识,当然这是一种文化传统。

2、什么样的学生有资格读呢?

在明代国子监的学生主要分为:举监,贡监,荫监,例监,夷生,俊秀生。

举监指举人入监的人,明制规定,凡在京会试落第的举人,经翰林院选拔,择其优者送国子监肄业,称之为“举监”。举监生可一面读书,一面到下次会试时再出监应试。表现了明代教育制度一定的宽容性和灵活性,这有利于培养足够多有才能的人。

贡监指生员入监者,其中又分为岁贡,选贡,恩贡,纳贡,纳贡的性质其实和例监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一种间接性的买官行为。荫监指官僚子弟入监读书者,其实就是官僚的一种特权。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明代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一种不平等的状态,但这种不平衡的状态是必然存在的,因为明代是有等级的封建王朝。

夷生指少数民族的土官或外国学生入监读书的人,对促进中外文化的友好交流有较大的帮助。俊秀生是指在平民百姓中才华优秀的人,可以特许入监读书,有助于打破上层社会对于官学及良好教育资源的垄断。侧面反映出明代教育制度的优越性。

3、监生的福利好到令人羡慕

《古今治平略》中曾提到明太祖对大臣说过相关的话“诸生入学已久,其令归省,赐亲帛各四,月与粟钱,务得其欢心,勿惜有司费。”

可见明代监生的待遇可谓十分优厚,衣食住行的费用皆由政府承担,并且帮忙赡养家属,免其丁役,每月发钱,且平时都有些许赏赐。当然,政府不是平白无故的做这些事情,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明朝初期,国子监生极受重用,当时官僚队伍人才的补给来源大部分是来自国子监。但是后来,随着科举的不断发展,国子监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下降,自然学生的待遇和任用不及从前。古人上大学还是蛮不错的。

三、明代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方法到底如何?

1、任何奖励都是有代价的-课业重

明代国子监课程跟宋元时期比较起来,内容范围较为扩充,明代国子监具体教学生以名体达用之学,以孝悌、礼义、忠信、廉耻为之本,课程以《易》《诗》《书》《春秋》《礼》等经典为教材,人习一经;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普通基础课,其中还兼习九章算法,回回文字等,但主要是儒家的思想理念。体现了明代认可的统治思想还是儒家思想。

此外,还涉及刘向《说苑》及《御制大诰》《大明律令》等时政文献。因为学生入国子监的目的主要是入仕为官,所以明朝的明文律令要十分熟悉,还隐晦的说明了当时的监生不是古板生。表现了明代的科举与国子监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一样。

《明史》中记载:“每日习书二百余字,以二王,智永,欧,虞,颜,柳诸贴为法。”

所以,学的内容多,自然书箱很重,就有书童,就是书生的跟班,帮忙照顾书生的生活起居,红楼梦里有相关记载,就是贾宝玉读书时,就有四个小书童陪伴,还有一些人在旁伺候。

此外生员还要学习书法以及武射,古代的教育除了培养官僚人才以外,还要注意培养儒家崇尚的君子,所谓君子,就是文能执笔定乾坤,武能上马安天下。所以明代国子监的课业安排是合理的,但是课业难免重了些。

2、超严格的规章作息--休息少

讲书、自习、考课是国子监的主要教学模式。

讲书就是上课,每月四次,初一、十五,监生在孔庙行完释菜礼之后,由祭酒、司业、博士讲解《四书》和诸书,每月上旬讲书完成后,由助教、学正、学录再各讲一次。这难免有些浪费时间,可能是让监生吸收不同的观点吧。讲书以后还有监生的复讲,复讲之前,博士将题目写在小竹签上,由学生抽取,抽到什么题目就讲解什么。这种有点像现代教育体制的一些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个人理解能力。

监生在国子监学习,被称坐监。监生要遵守学规,既要遵守每天必要的听课礼仪,又要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监生们的主要学习活动有:第一、背书,一般每三天检查一次,每次需要背诵大诰100字,本经100字,四书100字,不仅要熟悉其中的内容,还要明白其中所论述的道理。体现明代的教育不是只有死记硬背,还是有与八股不同的地方。第二,写字,每日一幅,总计256字,不拘家格,但必须端楷有体,合于书法。第三、作文,每月写六篇。

《明史》中记载:“本经义二道,四书义二道,诏诰、表章、策论、判语内科二道,不及道数,仍要逐月作完送改,以凭类进,违者痛决”。

由此可见,监生的作业负担是很重的而且完不成还有严格的惩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科举得到发展,国子监逐渐衰落的原因。明朝监生平常学习时间安排是: 监生在每月初一和十五休假两天,其余时间就是上课和自习。 在一个月中,监生背书就占了13天,复讲占了8天,换句话说,就是监生自学和检查学业就占去了21天。现在的学生有寒暑假,但当时的学生是没有的,所以当时在国子监的学生的学习负担是很重的,这其实也是为什么后来国子监的学员数量减少的其中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点就是古人开学时间和现在有点不一样,就是冬季开学,也许是因为配合农时的需要。

3、考核学生的独特方法--“阶级”积分

明代的国子监的生员课业考察方法,是在继承了元代的国子学积分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分为六堂三级教学。明代对监生的学业考核主要采取积分法,一年要举行12次大小考试,每次考试上等的可得1分,中等的得0.5分,下等的不得分,将历次考试成绩积累起来,积分达到8分,就可升级或毕业。明代的这种积分法类似于欧美国家的学分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调学生的个体独立性。

四、总结

由此可见,明代的国子监在明代初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后来,随着国家机构的破坏,财政的紧张,科举的发展等使得国子监走向衰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明代的国子监所创设的教育制度为明朝培养了大批的官僚人才,在社会上形成了浓厚的养士之风,并且为后世的教育制度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经验。不管怎么说,明朝的国

子监曾经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过一笔灿烂的辉煌。但就是这样的一个曾经名盛一时,引的海外国家羡慕的文教殿堂就这样随着历史而走向衰败,难免令人唏嘘感叹。

参考文献:

1、《明史》

2、《明会典》

3、《南雍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什么,科举,国家,明朝,大学,教育,时期,官僚,年间,的发展,观点评论,科举,明朝,官僚,明代,国子监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什么,科举,国家,明朝,大学,教育,时期,官僚,年间,的发展,观点评论,科举,明朝,官僚,明代,国子监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什么,科举,国家,明朝,大学,教育,时期,官僚,年间,的发展,观点评论,科举,明朝,官僚,明代,国子监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