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差旅行
朋党之争,是由于思想不同,政见不一的官僚们,在封建政权下形成一定规模的党派互相攻诘倾轧的现象。其本质上,是封建官僚对政治权利的争夺。但无论朋党争端之规模,种类,影响,天水一朝都较历代有过之而无不及。两宋朋党之争影响广泛,其中,就影响到了宋代的官差旅行文化。何谓官差旅行呢?它是官僚受到政府指派而迁调任免或出使他国等行为的概括。笔者认为,朋党之争对官差旅行的影响有以下几点。
一、使官差旅行形成常态化,官差旅行文化登峰造极
1、官差旅行常态化形成之路
官差旅行从古至今是任何一个政权避免不了的现象。但官员迁调频率频繁程度最高的,非两宋莫属。前文提到两宋的朋党之争规模,种类,影响堪称历代第一,这不是没有理由的。在两宋,存在着帝后党争,文臣与武将党争,改革派与守旧派党争,主战派与主和派党争等等党争现象。特别是北宋中后期,新旧两党的斗争已经达到白热化的程度,所谓的新法改革,早已经成为了两党相互攻击的幌子。正如著名历史学家余英时所说:“党争是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官差旅行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现象。但由于朋党之争的缘故,使得官差旅行在宋代的发生频率极高,最终形成了一种常态化的现象。宋代党争频繁,如宋仁宗时期,新党实行“庆历新政”失败,以范仲淹,富弼为首的新党大批被贬。哲宗一朝,宣仁太后掌权,旧党执政,新党所行变法一律废除,新党代表人物如章惇等被贬,苏轼等守旧派从地方被调回汴京。宣仁太后去世,哲宗掌权,章惇等新党代表重新被启用,而苏轼,苏辙等再次遭贬。所以,宋代的朋党之争对官差旅行的影响很大,使之成为常态化现象。
形式各异的旅行方式
2、官差旅行文化如何登峰造极
官差旅行文化早已有之。不过官差旅行形成一定文化的时代还要推到汉代。并在唐代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比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李白的《别南陵儿童入京》等等,说明官差旅行文化已经有一定规模了。而此文化之登峰造极,还要属两宋时代。
众所周知,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文化极其繁荣。而入仕为官的士子,都是书饱读诗书,极有文采的读书人。入仕之后,结师友为同党者甚多,频繁升贬调动,文人感由心生,多赋之于文。如欧阳修调离洛阳《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苏轼遇赦北返《自题金山画像》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由于宋代不杀士大夫,而文字狱也不及元明清三代严苛,所以宋代之官差旅行文化前超汉唐,后越明清,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二、影响宋代官员官差旅行的途径与行为文化
在朋党之争的背景下,宋代官差旅行原因无非有以下几种:要么被贬谪,要么被升迁,要么被同级调任。那么,宋代官差旅行一般的途径与他们在官差旅行时的行为是什么呢?
1、影响官差旅行的途径
官差旅行的途径很多,种类也不同:路径类别不同,旅行方式亦不同。
路径类别
上文提到官差旅行的原因,而这些由于党争引起的原因直接影响了官差旅行的路径。其路径一般分为以下几种:一,从京城到不毛之地(如章惇从汴京贬到岭南)或从不毛之地到京城(如苏轼从儋州到汴京)。二,从京城到情况尚可的地方(如范仲淹从汴京到饶州)或从地方到京(如岳飞从九江到临安)。三,地域间普通调任(如张孝祥从抚州到平江)。
旅行方式
古代的交通运输并没有现在发达。一般来说,宋代的官差旅行官员走水路与陆路。如果在水路,陆路两方面都具备的话,宋代官员一般走水路比较多。北宋欧阳修被贬夷陵,由于“以大暑,又无马,”所以选择水路出行,沿途记载:“沿汴绝淮,泛大江,凡五千里,行一百一十程,才至荆南。”走水路还有两点好处,一方面,可以相对延迟到达目的地的时间,特别是对贬官至荒凉之地的官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江河抒发自己的感慨,或是豪壮,或是凄迷,这也是历来的文化传统,早在李唐时期,王湾即有“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之语。
2、促成了宋朝官差旅行的行为文化
宋代官员升迁或者贬谪,官员是不允许在该地逗留太久的(升迁谁会还在旧地方待着呢?),特别是对被贬谪的官员,要求迅速离任。周必大被贬,不敢逗留,“黎明,受省礼,即登车(赴任)”。欧阳修记载自己被贬:“台吏(御史台官吏)催苛百端”,以致欧阳修“惶迫不知所为”。对于欧阳,周这样的情况,由京城被贬地方他们一般在路上耗时很长,毕竟,政府只限定离京日期,对于路程时间并不作规定。那么,他们路上会做什么呢?
拜会师友亲人
前文说到,宋代党争激烈,那么官员在此背景之下的调动,一般都会拜谒师友。师友如何形成一党的呢?这和唐宋时期的一种任官制度——拜谒有关。应考的士子总会在考前通过呈递文章的方式请求拜谒官员,以求得官员的赏识。到了宋代,此情况虽有所减弱,但师友拜谒也是存在的。
欧阳修
如北宋文豪欧阳修提倡古文,反对太学体文章,因此在仁宗嘉佑二年的科考上,主考官欧阳修录取了一大批文章符合自身审美的士人,如苏轼,曾巩,苏辙,后来,他们大多成为了和欧阳修为一党的旧党。他们义兼师友,实际上是政治利益共同体。所以,官差旅行官员途中拜谒师友也就不足为奇了。张舜民被贬,一路上耗费了很长时间,期间不乏拜谒师友之行为,他拜会李令,孟震,又拜会李观佐,吴亮。
拜谒亲人也是很常见的。特别是有亲人同时为官的情况下。例如苏轼,苏辙兄弟。苏轼任签书凤翔府通判,赴任须过渑池。恰好苏辙任渑池主簿,于是苏轼拜会弟弟,兄弟短时团聚。
游山玩水,游览山川
前文提到,宋政府并未强制规定到达任所的固定期限。那么,官员就有了相对充足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由于宋代对士大夫比较宽松,且理学发展,宋代的士大夫普遍形成了淡泊的心境素养。所以,更多的官员选择在官差旅行途中饱览山川之美。
南宋初年,丞相,主战派代表李纲由于与主和派纷争,主战派遭到黜免贬谪,李纲也被撤职。他一路上辗转于江南,江西,湖南等地,每到一处,必游历此处名胜风景。惠山,翠微寺,岳麓寺,与诗友游览,吟诗作赋,填词为文,不亦乐乎!周必大的《归庐山日记》记载其官差旅行途中游览山川,欧阳修的《于役志》记载其官差旅行的所见所闻,其间不乏有游乐之举,因此有人戏称《于役志》为欧阳修的“酒肉账簿”。
庐山
三、影响了官差旅行的文学文化
宋代的文化繁荣程度远远超乎历代,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是官员在官差旅行前后所写。至于其对官差旅行文学的影响,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点。
1、发生文字狱,词祸时现
文字狱从西汉开始出现,一直到清代嘉庆时期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其间历朝历代皆有发生,但论发生次数最少,后果最轻的,当属宋朝。
由于宋代“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国策与“不杀士大夫”的祖宗家法,宋代简直就是历代文人的“天堂”。宋代文人可以相对不必拘泥的写文章,可以直谏皇帝。富弼批评宋英宗不孝,宋英宗惭愧的连声说“不敢”;柳永批评科举,宋仁宗也只是不录取柳永,并没有加以牢狱之灾。可是,自从党争日渐激烈,文字狱开始展现,词祸也开始出现。
其中的代表是乌台诗案,新党部分人从苏轼的诗入手,挖空心思进行曲解,最终苏轼入狱,若非多方求情,苏轼早死于文字狱中。哲宗即位,章惇任相,时苏轼被贬惠州,由于其“报得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被极欲打击旧党的章惇故意曲解,苏轼再次被贬到了儋州——儋州,时为不毛之地,尚未开化。
苏轼
2、影响了诗词的多方面的发展
由于党争,宋代的文人很少再不加拘泥的写诗填词,很少再不加修饰的直抒胸臆。特别是对贬职的官差旅行官员来说,他们的文章形式及其思想都变得含蓄内敛起来。文人们大多通过抒写山水,歌颂花草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这就促进了宋代文学的多方面发展。比如苏东坡的《赤壁赋》就是一篇很好的例子。
四、总结
宋代朋党之争对宋代官差旅行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对官差旅行文化的影响还是冰山一角。由于宋代的党争不断加剧,其本来目的——皇帝对权力制衡的目的确乎达到,却使党争形成了恶性循环,不得不说,宋代灭亡原因之一,就是朋党之争,当然,这是后话。
参考文献:
1、《宋史》
2、《东坡志林》
3、《资治通鉴》
4、《归庐陵日记》
5、《于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