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论武周政治先进性-军事、经济、官制共同写满武曌的“无字碑”

论武周政治先进性-军事、经济、官制共同写满武曌的“无字碑”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说她有权谋,从一个小小后宫才人步步为营,最终成为“圣神皇帝”;有人说她攻心术,亲手扼杀自己还在襁褓中的女儿,一手操办“废王立武”;

还有人说她识大局,苦苦经营五十余年的武周天下终究拱手让给了李氏。无论赞扬她的还是批评她的人,都承认唐朝在她的手中走向了辉煌,武周时期前承“贞观之治”,后启“开元盛世”,这得益于武则天在政治方面的权谋,武周时期的政治方针才有超脱那个时代的先进性。

门阀士族的衰落与科举制的兴盛

1. 被打压的旧士族

武则天打压旧士族的目的有些“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味。与改革科举制不同,打压旧士族并不是为了改革官僚制度,主要是为了武则天铲除异己。武周早期的政局不稳,朝堂官员多出身望门,相互勾结。

武则天为了稳定自己的地位,早在“废王立武”事件后就开始布局,下令重修族谱《姓氏录》,并要求当朝五品及以上官员进去士族阶层,五品以下郡望再高也排不进《姓氏录》。由此寒门获得进入士族的权力,也削弱了旧门阀士族在朝廷中的权力。这一政策遭到旧士族的普遍反对,但在武则天强硬的手段下被迫接受,旧士族的社会地位开始下降。

武则天还在入仕方式上限制旧士族, 门阀士族有以门荫入仕的只能官居闲职并且升迁缓慢,想要得到重用只能通过科举考试登科中举来实现。后来入仕方式中流外入流和门荫入仕两种门阀士族常用的入仕途径逐渐没落,科举制成为当时最受推崇的入仕方式。

2. 寒门子弟的敲门砖——科举制

武则天注重人才的选拔,她执掌政权后,任用的人不仅擅长文举,更有治国理政之才学。为了最大限度地聚集人才,武则天将开科考试的次数增加到一年一次,使“常举”制度化,以此提高每年进士科录取人数。

这一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扩招”为地方行政机构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此外,有人将武则天执政前后科举出身的朝廷重臣数量做了对比,唐太宗时3个,高宗时仅有2个,武则天临朝时期有4人,到了由她执政的武周时期,数量则增长到20人,占当时总数的一半。

武则天还创造性地提出殿试,亲自为朝廷选拔人才,这些使得全国各地有真才实学的人突破阶级的壁垒,能够有一展才华的机会,还冲淡了党争之风,尚学的风气也逐渐传遍全国。武周时期出过很多名相,如李昭德,杜景俭,狄仁杰等,都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包括后来留任玄宗时期宋璟,张九龄,也都是武则天晚年重用提拔的人。

除了在总体数量上进行扩招,武则天还在科举内容上下功夫。唐朝的科举分两科,进士与明经,明经要求参考者家里有大量图书,相比之下,进士的门槛要低,于是武则天从执政开始侧重进士科,使更多寒门子弟也能有入仕的机会。

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的公平竞争,士族望门不会因为祖辈留下来的教育资源而一直做官,寒门布衣也不会因为出身得不到施展才干的机会。只有努力发奋读书,才有名利双收。这是当时唐朝人的文化水平有明显提高。

换句话说,门阀士族依凭现代的文化教育资源更容易入仕,但其文化只“具有群体性的地位而不具有家门文化中心的地位”门阀士族所引以为傲的文化传统,也会随着寒门子弟的上升而渐次丧失。

3.武举的出现

武举的出现与唐代军制的变革有较大关系。武则天时期,府兵制遭到严重破坏,原来从平民中抽调人丁的方法不再适用,赋役征收愈加困难。此外,科举制的盛行使人们更愿意读书入仕,而军中招收的番将比汉人要多,为了增加军队的作战实力,“长安二年正月十七日救天下诸州,宜教武艺,每年准明经、进士贡举例送。”武举正式产生。

和科举相同,武举也要经过乡、省的测试,考试内容包括马射、步射、平射、筒射、马枪、翘关、负重、身材等。武举中的一般是平民,尤其是不善文章却精通骑射的地主阶级子弟,门阀士族的纨绔子弟少有参与,这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士族的增长。

武周时期经济政策的精明之处

1. 长安繁华的背后是整个关中地区的支持

初唐时期,关中地区的自然经济较脆弱,地狭人稠;此外,关中地区的交通运输不便,粮食转运压力较大,一旦遭遇旱涝灾害,皇帝和朝廷百官就会转向洛阳求食。到了武周时期,武则天下令抽调部分关中地区的人口,补充到洛阳,一方面缓解长安及周围地区的粮食紧缺问题,另一方面人口的增长也加快了神都洛阳的经济发展,正可谓一举两得。此政策一出,长安的繁华从此不衰。

2. 注重农事,爱惜民力

武周时期统治阶级内部十分重视农事的发展。以狄仁杰,陈子昂为首的肱骨之臣在朝堂上能够极力谏言农业,表现出对百姓的关怀。垂拱四年,狄仁杰任江南巡抚使,发现江南一带祭祀神鬼的风气盛行,农民为此少有精力参与农事,于是他奏请废除江南淫祠一千七百余所。

万岁通天元年,狄仁杰出任魏州刺史,废除原刺史防备契丹突袭的政策,下令让农民回归农事,加快农业生产,“停江南之转输,慰河北之劳毙”,以安民富国。最终取得更好的效果,契丹不战而退。在遭遇自然灾害后,政府会及时派遣官员慰问赈济灾民,同时在出现祥瑞或者改元的情况下,皇帝还会免除当年百姓的部分兵役,这些对恢复民力起了重要作用。

经济的持续发展,民户不断增加,使唐朝的实力在武周时期得到大幅度提高,为后来盛唐的出现打下坚实基础。

改革军制,开创盛唐军队

武则天在军事方面的态度鲜明且强硬,当时唐朝面临的反抗与入侵主要来源于吐蕃,突厥和契丹,在与之对抗的过程中逐渐转为颓势。前面提到唐朝军事实力在武周时期逐渐暴露弊端,各种军队官职冗杂繁乱,为此,武则天废除了旧有的御史监军制度,改为“军中事无大小皆须承禀。以下制上,非令典也”;

又启用唐休璟,王孝杰,郭元振等将帅,扭转长期被吐蕃压制的局面;此外,为了解决边线军需问题,武则天设立营田使,已解决边疆军粮紧缺的问题,自此以后,边地“收率既多,京饷遽积。不烦和捐之费,无复转输之艰,两军及北镇兵数年咸行支给”。

总结

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她掌权唐朝五十多年,其中登临帝位建立武周二十多年,一系列的开明政策使得社会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飞速发展,革除了前朝在选用人才、用兵打仗等政策上的的诸多弊病,并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上承贞观,下启盛世。

历史功绩,昭昭于世。有人说她狠毒,有人说她专断,有人说她懂谋略,也有人说她有格局,终究是后人的评判。一个曾经勇立历史潮头的人自不会担心后来的浪花,就像她为自己立下无字碑,功过对错,成败与否,任由后人评判。

参考文献:

1、武则天的权谋

2、武则天与门阀士族的衰落

3、武则天“建言十二事”实施及性质考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经济,文化,官制,时期,先进性,军事,门阀,武则天,寒门,士族,消息资讯,关中地区,旧士族,武则天,士族,武周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经济,文化,官制,时期,先进性,军事,门阀,武则天,寒门,士族,消息资讯,关中地区,旧士族,武则天,士族,武周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经济,文化,官制,时期,先进性,军事,门阀,武则天,寒门,士族,消息资讯,关中地区,旧士族,武则天,士族,武周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