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宗大力宣倡下,唐初士僚教育之兴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然徒具教育结构,缺乏教育内容,与太宗的旨意大相径庭。太宗决定完成经学统一。他的参与使唐初经学研究体现出大一统时代之规模和气度。
唐初经学统一分两步实施:考定五经,并为《五经》正义。
第一步,太宗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主持统一《五经定本》。
五经指《诗》(《诗经》)、《书》(《尚书》)、《礼》(《礼记》)、《易》(《周易》)、《春秋》。《乐经》已失传,故通常称“五经”。
这六部古籍多非孔子所著,在孔子之前已存在,孔子做了一些删减整理工作。《易》乃一部渊源邃古、博大精深之作,源于河图洛书,始于伏羲时代。《易》原有三种版本,《连山》、《归藏》和《周易》,成于不同朝代,周代则叫《周易》,揭示了一定高层宇宙空间对应人类社会变化之道。《尚书》是周王室外史所藏记叙上古先王天命神授之书。《诗经》,是华夏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先圣神迹被记载部分。《周礼》是周王室宗伯管理之典章制度。《春秋》是先秦人们对史书的通称,后人整理成《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等。
《隋志序》说:“所谓‘经典书籍’,乃是天机神明的绝妙宗旨,圣贤哲人所擅长的本事。用它来可以通达天地,辩识阴阳,端正纲纪,弘扬道德,彰显仁义足以赐利万物,藏书读用足以独善其身。”
先于孔子之六经,记述尧、舜、禹等圣王先皇天赋神授的天命君权及相关的祥瑞。至春秋,孔子及其后人所称的“孔儒学说”则不讲高层神言、大道之理,采用低层“中庸学说”。
老子《道德经》中阐明“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孔儒的“仁、义、礼、智、信”已是离神愈远后道德下滑之产物。这也是人类社会成、住、坏、灭规律使然。
古圣皇时代留下的古典文献,是中华文化的经籍和精髓,并非“孔儒”所创立。孔儒奉其为经典,却无法独据己有。正如古时儒生也要打坐,静心调息,却不能称这些修炼基本动作为“儒教方法”。
是故,秉承中华传统的圣皇汉武帝、唐太宗等,总要重新整理五经,回复尧、舜、禹等圣皇留下的中华道统,清除历朝历代各家各派包括腐儒、小道、地上佛等的干扰和破坏。
汉武帝时,朝廷正式将《诗》、《书》、《礼》、《易》、《春秋》这五部书宣布为经典,称“五经”,同时把失传的重要史实如符瑞、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神言神迹等,重新放回《五经》。汉武帝所定《五经》,补充宇宙高层神、道事实,大大超过孔儒涵盖范围。这是历史上一次将偏离的文化方向拨回神传轨迹的重大事件。
“隋季版荡,庠序无闻,儒道坠泥途,诗书填坑阱。”(《旧唐书‧萧德言传》)颜师古统领《五经》版本的统一任务。颜师古少承家业,博览群书,精研训诂,有着极深厚的经学功底。颜师古利用秘书省大量藏书,悉心校定,历时两年多,完成了《周易》、《毛诗》、《尚书》、《礼记》及《左氏春秋》等《五经》的刊定。
太宗对此本非常重视,特请宰相房玄龄召集诸儒“讨论得失”。由于诸儒并非同一学派,一时异端蜂起,众说纷纭。
颜师古引用晋、宋以来古本,对他们提出的疑义一一引经据典,详细地加以说明,使得这些儒生无不叹服。
唐太宗对此也称善久之。
《五经定书》解决了经有数家、无所取正的经史混乱状况,实际上是对魏晋以来五经版本及文字的一次大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