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与李自成二人相比,两人有着极为相似的出身和人生经历,他们都放过牛羊、当过和尚、父母早逝、造过反等,可以说李自成简直就是朱元璋的翻版。
两人既然有如此相似的经历,为何最终只有朱元璋夺得天下,而李自成却惨败收场?要弄懂这其中的缘由,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路线目标问题。朱元璋与李自成相比虽然都是发源于农民起义军,朱元璋在农民起义大军的队伍里呆了一段时间后,深刻认识到了所谓的农民义军只不过都是一些只知劫掠而毫无大志的一群流寇罢了。
于是朱元璋辞别了元帅郭子兴独自拉起了一支队伍,这支队伍由朱元璋亲自统帅,朱元璋严厉整饬队伍军容军纪并赋予了军队独立的思想灵魂。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聘请了刘伯温、李善长、朱升等人作为高级智囊团,为其平定天下出谋划策,在天下纷争群雄混战的形势下,朱升向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正确路线方针,并得到了朱元璋的采纳,朱元璋以此作为行动路线方针,一举夺得天下。
而反观李自成,从他参加农民起义到独自统帅一方人马,队伍的本质始终由一群乌合之众只知道劫掠毫无目标的农民组成,李自成在整饬军队方面从未想过,更从没有做过。
从李自成参加农民军造反的第一天开始到李自成最后的覆亡,他的军队本质上都是一群没有灵魂没有目标的流寇。
李自成虽然有军师牛金星、大将刘宗敏,但其所谓的人才智囊库只是一群眼光狭隘胸无大志的匹夫而已,这一点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时,刘宗敏劫掠山海关守将吴三桂爱妾;牛金星撺掇李自成登基等问题上已显露无疑。
并且李自成的这些所谓的智囊团都没有给李自成提出具体平定天下的方略,因此李自成兵败被杀是历史的必然。
朱元璋能虚怀纳谏并及时修正。
一次朱元璋私下感叹道“天天打仗,年年纷争,天下什么是个头啊?”,李善长听到后就进谏道:““秦朝时候也天下大乱。出身亭长的汉高祖气量大,能容人,又不滥杀人,所以很快就统一了天下。将军能学习汉高祖,定当成就大业”。
朱元璋听到李善长这么一说心里豁然开朗了,此后便按照李善长的建议不断祛恶扬善,改正自身的毛病和缺点。
对比李自成,当李攻下大明王朝都城北京城时,他不顾军师宋献策的建议和劝阻,肆意屠杀前朝大臣,并纵容部下抢掠百姓家财,随意强奸侮辱良家妇女,弄得官民怨气沸腾,以至于北京城前明老臣和当地百姓闻听清军即将入关都翘首以待,巴不得大顺军立马被扫地出门,似此等流寇盗贼何以得天下?
古语有云:“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故天命无常,惟有德者居之”。以此来看并非天弃大顺,实乃李自成德行浅薄,尚不足以配飨九鼎也!
朱元璋眼光独到,思虑长远。
从朱元璋以应天为根据地所采取的兼并天下的步骤上来看,朱元璋的眼光非同小可,绝非一个李自成所能与之相较的。
克采石、取太平,下集庆,改集庆为应天,倚作栖身之地。朱元璋的每部棋都安排的有条不紊且极富前瞻性。
审视元末农民起义的风云格局,不难发现虎踞龙盘江水环绕的应天所处的位置极为险要,可以说是龙兴之地、帝王之所,除此之外,当时的应天北面元朝大军主力被小明王、刘福通牢牢牵住了,东南和西边分别为张士诚和徐寿辉部,而张、徐二部的实力尚不足以与朱元璋相抗衡。
这便让朱元璋完全无后顾之忧的执行朱升提出来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决策,同时更易于实施刘基避免两线作战实施各个击破的线路方针。
同时朱元璋以应天为帝王之基,通过实施“屯田”、修建“礼贤馆”等措施,为自己铸就了稳固的经济基础和延揽了大量平定天下的人才,可谓眼光独到、思虑长远。
因此可以说应天作为根据地是绝佳选择,而反观李自成攻破潼关占领长安后,在长安建立大顺政权,自称大顺皇帝,大肆封赏百官设置朝枢机构,此时的李自成完全被节节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他的眼观仅限于眼前的金银财宝,美女佳酿,而关外的满清女真人露出饿狼般凶狠雪亮的獠牙却被李自成视若无睹。
以至大顺军攻入北京城后,李自成放任部将奸淫掳掠,大将刘宗敏拷打吴襄并霸占陈圆圆,山海关守将吴三桂闻听爱妻被夺“冲冠一路为红颜”,遂与满清兵合一处杀向大顺军,李自成大败,从此帝国大业江河日下,最终为身死国灭。
朱元璋与李自成虽白手起家打下一方江山土地割据称雄于天下,但二人由于思维格局、 性格定势和路线方针等方面存在着天壤之别,因此造成两人即便投身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大潮,其结果自然完全迥异。
朱元璋的成功更多是集人格魅力、领袖魄力和睿智英明等优秀品质于一身,水到渠顺理成章而定鼎天下。而反观李自成终其戎马生涯直至生命的最后那刻,义军队伍本质上仍是流寇土匪没有丝毫改变,眼光思维上李自成本人也始终局限于小富即安的“暴发户”心态,远远没有朱元璋的雄心壮志和英明睿智。
因此二人虽然都是农民起义,最后朱元璋胜李自成败早已成为历史定局,也完全符合历史发展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