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朱棣北征蒙古时,回归途中为何将帮自己“靖难”的朵颜三卫剿灭?

朱棣北征蒙古时,回归途中为何将帮自己“靖难”的朵颜三卫剿灭?

朵颜三卫的“摇摆”是明初一个大问题,但比起“摇摆”更值得令人提神的是,其实当年朱棣的靖难之役,朵颜三卫压根就没有参加,关于朵颜三卫的“参战问题”,一直被认为是谜团,以及明朝的“史料”大撞车。

所谓朵颜三卫,这是在“朵颜卫”占据上风之后,对这三个明朝的“羁縻卫所”的概称,三卫其实是指“朵颜卫”、“泰宁卫”、“福余卫”。

这三个卫所在归降明朝之前,是属于元朝的“本部”势力。

其统治者乃是成吉思汗幼弟的后人,时称“辽王”阿札失里,朵颜三卫本身是一块“封地”,所覆盖的位置大致在今天的吉林、黑龙江齐齐哈尔、内蒙古兴安盟一带,而后在归降明朝后,明朝廷为了“削弱”他们,因此根据其地理和部落特征再分“三卫”。

“朵颜在山海关以西、古北口以东蓟州边外驻牧;泰宁在广宁境外;福余在开原境外辽河左右驻牧”

而这个“分三卫”,也成为了朵颜三卫在洪武末年“背叛”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说朵颜三卫没有参加靖难之役,根本没有帮过朱棣呢?

在大明建立以前,朱元璋在攻克太平路的时候,曾俘虏过一个蒙古的贵族,乃是木华黎的后裔,名为纳哈出。

原本朱元璋看中纳哈出的个性,招降纳哈出,可纳哈出对元朝廷忠心耿耿,于是朱元璋不再强求,给纳哈出一些钱财,便放他走了,二人因此有了善缘。

洪武元年,大明北克大都,元朝廷正式宣告破灭,残余势力北上回归草原,重新建立“北元”小朝廷,而此时的草原中,有一个拥有着二十万军队之巨的大军阀,他就是“纳哈出”。

在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他念着旧情数次招降纳哈出,但纳哈出都没有答应,而元辽王阿札失里,就依附在纳哈出的势力下。

本来大明和草原会一直以这种形式对峙下去,但在洪武二十年的时候,朱元璋却派出冯胜带着数十万兵马绕路直接冲击草原,纳哈出被打了一个出其不意,随着手下的将领相继投降,纳哈出放弃了抵抗,也归降了明朝。

辽王阿札失里一看这要完了,于是带领着部族再次“回归”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的怀抱,谁知道,在洪武二十一年的时候,蓝玉就带着大明军在捕鱼儿海再次击溃北元势力,脱古思帖木儿仅数十骑逃脱,阿札失里再次失去靠山。

已经没有了“依靠”的阿札失里,只能投降大明,在洪武二十一年末,阿札失里上书请降,朱元璋开心应允,在洪武二十二年的时候,朱元璋确认了对阿札失里的领地的“分割”后,正式给阿札失里“任命”:

“本元之亲属者乎,今特于泰宁等处,立泰宁、福余、朵颜三卫,以阿札失里为泰宁卫指挥使,塔宾帖木儿为指挥同知,海撒男答溪为福余卫指挥同知,脱鲁忽察儿为朵颜卫指挥同知,各领所部,以安畜牧。

朱元璋的计划很巧妙,他将阿札失里的领地分开为“三卫”,这就是朵颜三卫的形成,而原本阿札失里是辽王,地位崇高,可在大明的官职体系下,阿札失里的“血统优势”完全消失,他仅是“泰宁卫”的指挥使,而其他的两卫的最高官员,除了品级比他低,在权力上,他们几乎平等。

阿札失里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最重要的是,纳哈出投降之后被封为“侯”,阿札失里就是看着纳哈出区区是“木华黎的后裔”都能得到这个待遇,更何况他是“黄金家族”一员,怎么都不可能比纳哈出差。

因为这个原因,阿札失里作乱“叛逃”。

事实上,朵颜三卫并不是无处可去了,他们只是想在享受中原的荣华富贵的同时,继续保持自己的血统优势,但如果少一样,他们都可以选择继续深入草原,创造势力或者继续依附。

所以在阿札失里叛逃后,朵颜三卫立即又开始了以往的“扰边”活动,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派出傅友德带兵追击阿札失里,但也是这一次追击后,在明朝的史料中,明朝廷跟“朵颜三卫”完全没有了关联。

虽然此时的“三卫”之地还在,但精锐已经“叛逃”,他们在没有大明的监视下,当“骑墙草”,投靠多股势力。

而朵颜三卫,一直被划分在“宁王”的管辖区内,这个大明第一任宁王,正是朱棣靖难之役中许下承诺要“平分天下”的朱权。

三卫之谜:史料记载帮助朱棣的,到底是哪“三卫”。

朱元璋驾崩后,建文帝登基,新皇帝迫不及待削藩,叔叔们苦不堪言。

朱棣是被点名针对的,而朱元璋有血性的儿子,在相继早逝后,也的确只剩下朱棣是个暴脾气,既然建文要削藩,那么朱棣就造反,这便是“靖难之役”之始。

可朱棣太难了,他手下仅有“八百兵马”,根本不可能赢,于是朱棣开始“耍手段”,他来到年轻的弟弟宁王朱权的领地,他哭着喊着说请求朱权做中间人给建文帝道个歉,朱权涉世未深,加上是自己的大哥,一时心软。

心软就输了,于是朱权被朱棣拿捏威胁。

朱棣恩威并施,给朱权画大饼,说什么天下打下来后,兄弟二人一人一半,朱权很无奈,只能硬着头皮答应,实际上,朱棣真正的“鸟枪换大炮”,就是从吞并宁王的军队开始的,而在史料上,有这么一个记载:

“自是冲锋陷阵皆三卫兵。成祖之有天下,自克大宁始。

史书评价,朱棣能得天下,就是从拿下大宁开始的,而在朱棣进军的过程中,“三卫”兵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冲锋陷阵都是他们,可具体是哪三卫兵,却没有细说,但按照“朵颜三卫”就在宁王的管辖范围内,自然而然让人以为就是“朵颜三卫”。

可事实上,除了朵颜三卫,宁王本身还有“精锐三卫”,那就是“营州三护卫”,具体就是“营州中护卫”、“营州左护卫”、“营州右护卫”。

这三护卫,分别是在洪武二十四年、洪武二十八年所设,设立他们的目的,本质就是为了防御“朵颜三卫”的侵扰。

之所以会说帮助朱棣最多的“三卫”乃是“营州三卫”,那是因为在宁王朱权被朱棣裹挟后,建文帝立即对“营州三卫”进行了“削夺处理:

时宁王三护卫为允炆削夺,至是悉来降,上尽遣还宁王。丁未,刘真、陈亨回至乱塔、黄崖,亨与营州中护卫指挥徐理、右护卫指挥陈文议曰:「观于天命人心,成败可见,不如从顺。」理曰:「此正我意。」夜二鼓,亨等袭破真营,真单骑走广宁,亨等率众来降。

从处境、史料的时间、宁王三护卫的合理角度来看,营州三卫,确确实实才是帮助朱棣拿天下的“三卫”的最好载体,从而能够解释为什么在洪武二十四年之后,朵颜三卫跟明朝廷的关系都近乎撕破脸皮了,且关联空白,却在朱棣靖难之役的时候被朱棣委以重任。

最好的解释就是,朵颜三卫,他们也根本没有参加靖难之役。

实际上朱棣自己本人压根也没说过帮助他的朵颜三卫,最重要的是,朱棣永乐年间的“北伐”,苗头就是朵颜三卫“点火”闹起来的。

永乐九年的时候,朱棣曾经说过:

昔兀良哈之众数为鞑靼抄掠,不能安处,乃相率归附,誓守臣节,我太祖高皇帝矜厥困穷,设福余、朵颜、泰宁三卫,授尔等官职,律各领其众,臣属既久,后竟叛去。及联即位,复遣使来朝,联略其过,加意抚绥,数年以来生聚蕃息,朝廷于尔可为厚矣。

他说,当年的“兀良哈”(可以视为朵颜三卫之地)在纳哈出、脱古思帖木儿相继失败后,沦为了没有保护的领地,于是朱元璋看他们可怜才收留他们,设立三卫,建立官职,保他们平安,可他们后来却相继“叛逃”了(指的正是洪武二十四年傅友德追击阿札失里之后的朵颜三卫脱节)。

朱棣还说了,朵颜三卫,是在他即位后,才重新派人来“投降”,这里面没有说靖难之役,就连建文时期朵颜三卫干了什么,这说明了,朵颜三卫在永乐年之前,都是“脱离”状态,所以事实上,朱棣压根就没说过帮助他拿天下的是朵颜三卫。

既然朵颜三卫对“朱棣”无恩,那么朱棣就不需要那么客气了。

覆灭朵颜三卫,朱棣:看他们不爽,顺手而为之。

朵颜三卫是在朱棣第三次亲征归来的路上“顺手”灭掉的,看似无关紧要,可朵颜三卫,却是引燃了朱棣开启“永乐北伐”的重要导火索。

在永乐朝早期,其实朱棣自己也不想跟蒙古死磕,因为国力并不足以支撑大明的“硬气”,其次,中原和游牧最好的状态仍旧是“互通有无”,进行贸易好过征战。

于是永乐元年、二年、三年,一直到永乐五年,朱棣都曾派出使者前往“鞑靼”(东蒙古,蒙古本部)表示友好,建立外交关系。

可在永乐六年,鞑靼内部发生了政变,阿鲁台杀害了鬼力赤,扶持本雅失里为蒙古大汗,其为太师,自阿鲁台掌权的一刻,鞑靼的野心剧增,阿鲁台开始对明朝派来的使者爱理不理,非常没有礼貌,但最重要的还并非如此,而是阿鲁台对“朵颜三卫”的拉拢。

朵颜三卫在朱棣时期,有一个更令人熟悉的名字,那就是“兀良哈三卫”。

阿鲁台是个很大胆的人,开始对“瓦剌”(西蒙古)进行征伐,永乐七年,鞑靼有着诸多附属势力的配合,对瓦剌发动进攻,其中就包括了兀良哈三卫,可这一场战争,却被瓦剌的贵族首领马哈木击败。

在瓦剌战场上的失败没有让阿鲁台气馁,反而要继续挑衅大明,在永乐七年七月,阿鲁台杀害大明使者,正式向大明宣战。

而在这一年,朱棣派出福带领十万军队北上讨伐鞑靼,这一战本来胸有成竹,但是却出乎意料被鞑靼全歼了明军,这一战拉开了朱棣次年北伐的序幕。

这便是永乐八年朱棣亲率五十万大军北伐的原因,而朵颜三卫,在其中出力不少。

第一次亲征,朱棣大获全胜,把鞑靼的气焰打得几乎灭掉,而这一次“收缴”俘虏,朱棣很愤怒地发现,这里面竟然有很多“兀良哈三卫”的人在其中,他们都有明朝廷的“官身”,但是却在大明敌人的阵营,这让朱棣非常愤怒。

可这不是终点,因为除了鞑靼有朵颜三卫的人,不久之后,朱棣也会在“瓦剌”有这个发现。

在几年后,本来在表面对大明十分忠诚的瓦剌也开始走鞑靼的路线,马哈木渐渐对大明的提出的要求十分无理,这让朱棣非常愤怒,永乐十一年,马哈木声称要攻打阿鲁台部,看表面好像没问题,可阿鲁台已经归降大明,马哈木的行为本质上就是挑衅朱棣。

永乐十二年,朱棣第二次亲征,战争也非常顺利,朱棣顺利击败马哈木,马哈木艰难逃走。

谁知道阿鲁台就抓住这次机会,对虚弱的马哈木出击,杀死了马哈木,此举让阿鲁台势力再次增强,又有了强大的力量控制其他势力,更是可以和大明继续做对。

果不其然,阿鲁台就是一个打不死的小强,再次挑衅大明,朱棣决定,此次亲征一定要抓住马哈木,不然则将永无宁日。

而朱棣的第三次亲征,一样以绝对的优势北上草原,可阿鲁台学聪明了,他知道朱棣老了,也知道大明的经济跟不上了,这都是朱棣压榨着国库带来的财粮,因此阿鲁台跟朱棣打起了游击战,这就导致了朱棣人生最后两年,大部分时间都“死盯着”这个大敌。

这一次亲征返回的时候,大明军路过兀良哈三卫:

“谓诸将曰:「阿鲁台敢悖逆,恃兀良哈为羽翼也。当还师翦之。」简步骑二万,分五道并进。庚午,遇于屈裂儿河,帝亲击败之,追奔三十里,斩部长数十人。”

朱棣告诉他的手下们,之所以阿鲁台敢这么狂,还敢打游击战,根本原因就是有兀良哈三卫帮忙捣乱,而兀良哈三卫,早已经成为大明的隐患中的隐患了,所以这一次“灭”兀良哈,朱棣相当于把气全部撒他们身上了,也把兀良哈三卫几乎全毁。

时值冬季来临,游牧民族最煎熬的时刻,兀良哈三卫的百姓纷纷跪求,朱棣最终才留给他们一丝生机,而经过朱棣这么一次“亲征”,兀良哈三卫已经难成大势了,再想恢复起来,又不知道要多久的年月了。

又过了两年,朱棣驾崩。

总结:

其实朱棣和朵颜三卫的关系,就和中原王朝跟游牧民族一直以来的关系颇像,没有过特殊的亲密,最多也只是双方虚伪的“和平”,本质是双方实力不均等的妥协。

而朵颜三卫没有在靖难之役中被朱棣太多的帮助,“蒙古兵”却是在明朝的创业中,靖难之役中屡现身影,或许也是因为在军队中出现了这种高度融合的现象,反映了明朝廷和蒙古人之间,早已经不可调和的生死矛盾了,所以这才有了对朵颜三卫的纵容。

只可惜,朵颜三卫最终还是站到了大明的对立面,而站在游牧民族的角度来看,朵颜三卫也确实无可厚非,毕竟扪心自问,明朝廷也不可能允许他们进入中原来混血自由生活,根本原因还是生活习性不同,只要这个迥异不曾消失,那么双方就没有和平之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明朝,朱元璋,势力,朵颜三卫,蒙古,大明,泰宁,阿札,朱权,朱棣,消息资讯,马哈木,朵颜三卫,营州,阿鲁台,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明朝,朱元璋,势力,朵颜三卫,蒙古,大明,泰宁,阿札,朱权,朱棣,消息资讯,马哈木,朵颜三卫,营州,阿鲁台,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明朝,朱元璋,势力,朵颜三卫,蒙古,大明,泰宁,阿札,朱权,朱棣,消息资讯,马哈木,朵颜三卫,营州,阿鲁台,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