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宰相姚崇病危,他唤来儿子:
“我死后,家族可能有灭门之灾。宰相张说(yue)是我的死对头,到时候他会来吊唁,你们记得把我收藏的奇珍异服陈列在棺材前,如果他连看也不看一眼,那姚家就会大祸临头;反之,如果张说再三留意,你们便可平安无事!”
姚崇的政敌张说,向来和姚崇不和,两人互相妒忌。当姚崇被唐玄宗提携为宰相时,担忧自己权力被瓜分,张说百般阻挠。加上张说为官时,由于姚崇的才能,他的光芒皆被姚崇遮蔽。
姚崇说:“等到张说接纳你们的送礼(奇珍异服)后,你们便说
“姚崇素来钦佩张丞相的文采,如果死后能够让张丞相写一篇碑文,此生便无憾了”。
等张说将碑文写好之后,立刻将碑文送进皇宫给皇上,并请求为我的墓碑题字。事后几日,张丞相一定会后悔,并且让人来要回所写的碑文。此时,你们说已经呈给皇帝,并带他去看刻好的碑文。
果不其然,姚崇死后,丞相张说如期前来吊唁。姚崇的儿子在看到张说对棺前奇装异服一走三回首时,伺机上前搭话:“家父生前有交代,如果您喜欢这些收藏的话,一定要送给您!素闻丞相文采斐然,如果能给家父写一篇碑文,再感激不过了!”
张说听罢,心里不禁洋洋得意:“好你个姚崇,生前一直被你骑在头上,想不到你也有服软求饶的时候”。于是,张说没有拒绝姚崇儿子的要求,帮助张说写了一篇碑文。
文辞华丽,情真意切,将姚崇生前的功绩如数家珍夸赞了一番。在场的人无一不认为这是一部佳作。
冯梦龙《智囊》记载:“及文成,叙致该详,时谓“极笔”。数日,果遣返取本,以为辞未周密,欲加删改。”
果然,几天之后宰相张说恍然大悟,感叹自己被姚崇算计。他派人前去索要碑文,声称文章有瑕疵,需要进行修改。但此时姚崇的儿子说:“已经呈报给皇上,并且以文铸成了墓碑。”
张说听罢,后悔不迭。不禁感叹道“姚崇生前我不是他的对手,想不到死了以后依然能够算计我。我实在没有他的智慧”。
(原文:死姚崇能算生张说,吾今日方知才之不及!)
姚崇之才,令人叹服。昔日,诸葛亮虽身死,却能拒司马懿大军。而姚崇的才智,颇有相似之处。
姚崇的计谋,很好地保护了自己的后代,也让自己的声明、功绩得到肯定、流传,而且还是业内公认。不仅皇帝、百姓认可,就连自己的政敌也愿意为其写碑文,足见其贤德。
其次,如果张说在姚崇死后深挖其罪责、祸害姚崇后裔,那么姚崇的儿子就能指着碑文面圣:“当初姚崇将父亲夸得天花乱坠,对父亲的才能如此赏识,如今却又是另一副嘴脸,翻脸不认人,这是何故?碑文是皇上亲自检阅过的,难道会有虚假吗?”
张说自然不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如果他出尔反尔,就会否定自己,也会否定皇上的眼光。事实上,当姚崇的后代将碑文呈给唐玄宗时,姚崇的名誉、以及姚家人的性命安危就早已被庇护起来了。
生前能安邦定国,死后亦能保护家人、后代,姚崇的智慧和谋略,令人为其折服。姚崇的高明,在于他让张说吃了哑巴亏却有苦不能言,只能打碎牙往肚子里咽。
智慧、谋略摸不到,看不见,但它的的确确存,一旦拥有后,便能让人化危为安,左右逢源。这个故事记录在明代大才子冯梦龙的《智囊全集》中。
《智囊》收录了从先秦到大明王朝期间 1238 个经典、启人心智的历史故事。它们有的来自经史子集,有的源自稗官野史,每一个故事,都是历史事实,有具体的出处。
中国历史, 5000 年的演变中沉淀了无数智慧、贤能之士。读史,使人明智、通透,知古方能鉴今。冯梦龙《智囊》去粗取精,择优中之优,素有“小资治通鉴”之称。
康熙、乾隆皇帝,将《智囊》视作治国利器、智慧禁果,要求此书局限内部传阅,谨防外人翻看,由此引发臣子和自己斗法、博弈,甚至谋反。
“晚清名臣”曾国藩每日三读《智囊》;大才子纪晓岚更是随身携带,对于《智囊》倒背如流!
身处人际、职场、社会关系中,每个人都会有困局、窘境,如何避开难堪、化解尴尬,这是一门大的学问,社会这个“大课堂”,要么用跌倒换经验,要么以假借别人经验,避开弯路和雷区。为人处世,务必懂得一点智慧、谋略。
读史,即是读人心。读透人心不是让自己变得世故、圆滑,而是任何时候进可攻、退可守,不使自己陷于被动!
《智囊全集》,很多人担心读不懂,但这个版本属于文白对照,既有文言,也有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而且还有大才子冯梦龙的批注(可以填补自己的不足)。
《智囊》,文白对照,易懂通俗。如果你困于职场、人际的复杂关系中,不妨领略一下古人的智慧,看似是前人,其实都是底层相通的——人性不变,人心不变。
《智囊全集》,一部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排忧解难的锦囊妙计!戳下方,进入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