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论唐代女性胡服风尚的变化,——兼论唐代女性意识与男装

论唐代女性胡服风尚的变化,——兼论唐代女性意识与男装

唐朝时期,一方面,随着国家经济政治各方面在世界上的绝对优势,以及中华文明强大的吸引力和向心力,对周边的许多少数民族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另一方面,文化风俗的影响并不是单向的,不少汉族人在与许多少数民族的频繁交往中,其文化风俗中也会吸收一定程度上的异族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在历史上称为胡风。

而“胡风”对汉人的影响,其典型之一的就体现在其服饰上,汉人称之为胡服。其实,胡服在战国时期就已经被汉人引入,最著名的还属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后汉书·舆服志》载:“赵武灵王效胡服,以金珰饰首,前插貂尾,为贵职。秦灭赵,以其君冠赐近臣。”

赵武灵王接触到这种服饰后,发现胡服一般为窄袖短袄,相比于汉人的宽衣大袖,更加适合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而且在打猎等活动中,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此后的朝代中,“胡服”中的某些特征逐渐与汉服相融合,到了唐代,这一融合趋势可以说到了顶峰,特别是在女性服饰之中,当时的女性服饰,衣领收紧,袖口更为窄小,甚至还在女性中形成了女穿男装的流行趋势。

然而,盛穿胡服风尚在唐代的早期、中期和晚期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社会各阶级对女穿男装胡服的态度也随着时期的不同而存在区别。那么,唐朝时期的的胡服之风到底有何种差异,差异的起因又是什么呢?

一、唐代不同时期胡服装扮的差异

1、早期:胡风女装备受青睐

传统的汉族女性服饰为上襦下裙,但是随着胡服之风的影响,在唐代早期,女子衣裳的袖口逐渐缩小,由宽袖变成窄袖。这种服饰风格的变化早在北齐时期就开始了。

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就写到,他认为中国的服饰从北齐以来,一直使用的都是胡服、窄袖绯绿、短衣以及长勒靴等,无一不是体现胡化的特点。

到了唐朝时,社会中的女性更加喜爱穿窄小样式的胡服,在头冠的选择上也倾向于胡风元素。例如,从初唐武德年间流行的帷帽, 就是由“戎夷”的“冪”演变而来,这些服饰变化在《旧唐书· 舆服志》中也有记载。

“武德、贞观之时,宫人骑马者,依齐、隋旧制,多着冪......永徽之后,皆有惟帽,拖裙及颈,渐为浅露。”

因此初唐时期,唐代女性沿用了前朝的服饰装扮,胡风在服饰上已经显露,并且备受女性的青睐。

2、中期:女装男装胡服盛行

到了唐代中期,社会各方面的水平都达到了极盛,胡服胡风与社会各阶级的结合也更加紧密。比起早期,中期胡服的样式繁多,流传也更广。在都城长安的许多舞坊里,胡舞和胡乐风靡一时,社会之中胡风甚至能和唐风比肩,受人追捧。

杜佑的 《通典》中,就有对胡舞的专门描述,即两位舞者身穿绿色绸缎裁制成的衣裙,在舞者的旋转下,绸缎在空中飞舞盘旋,被称为“胡旋”。

“此辈舞人率带胡帽,着窄袖胡衫,帽缀以珠,以便舞时闪烁生光,故云珠帽”。

并且当朝的皇帝唐玄宗和他的爱妃杨玉环也对这种舞非常青睐,杨贵妃本人不仅爱看胡旋舞,而且也是胡旋舞的演绎高手。据说,当时安禄山也在家中日日练习这种舞,只为在皇帝面前投其所好。

上层社会的爱好很快就渗透到平民百姓的生活中,在民间,胡舞成为“

胡腾舞

”,舞者以其曼妙的舞姿和异族风情的服饰,来吸引观众的眼球,这种服饰甚至还流行于普通女子的日常穿搭中,可见当时唐人对胡风的认可度之高。

此外,女穿男装的现象这时也越发普遍,在服饰上与胡风相结合。这种风气也是从上层社会开始的,在早期,在宫廷之中已经有了女穿男装的行为,并且当时的唐高宗对这种行为有非常高的容忍度,并没有进行制止。

直到开元年间,这种行为的流行程度已经到达鼎盛,不仅宫廷中司空见惯,民间也上行下效,成为常态。

例如,在著名画家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画中的主人公虢国夫人就穿着男装,随行的女子也都是男子装扮。在敦煌壁画中,也出现过类似的画作。

3、晚期:胡风的消逝与排斥

那么,在唐朝如此盛行的胡风,是如何走向没落的呢?这还要从安史之乱的爆发说起。众所周知,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的气数由盛转衰,这对唐代的服饰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社会上有着去胡化的思想。

据说,安禄山起兵谋反之后,其手下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社会动荡极大,不稳定的社会环境也使得当时的百姓一改之前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外来异族产生了排斥甚至敌对的倾向,认为胡人会祸国殃民。

因此从上层到民间,都对胡人极端愤恨,胡风服饰也受到波及,遭到唐人的抵制。如开元年间的“侍女衣胡服”,后来也被看作安史之乱的 “服妖之应”。

胡服和战乱被联系在一起,胡风因为“服妖之应”而被全然妖魔化。伴随着唐人对胡服的排斥,胡风逐渐走向衰落。

二、唐代胡服风尚变化的原因

1、国力强盛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唐的早期和中期,几位贤明的帝王带着唐朝走向了强盛,形成了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繁荣局面。

而胡服在唐代的流行,正是因为在国家强大的背景下,与异域经济文化交流形成的结果。唐朝对异文化秉持着开放包容的态度,也是唐人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

在唐朝统治者眼里,没有胡汉之分,华夷之别,贞观年间,更有万国来朝,四海之间皆臣服于唐的统治,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由 “皇帝” 到 “可汗”,可见,此时唐对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的控制几乎达到了顶峰,超过此前任何朝代。在此背景下,民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紧密,最开始就会从服饰等物质文化层面体现出来,胡服风尚就是这种体现。

当然,这种文化交流并不是普通的政治经济往来能实现的。在唐早期,统治者就制定了宽松而开放的民族政策,因此不少异域胡人都迁入了都城长安定居。

在向达的《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就提到了当时到长安定居胡人的种类,其中包括久居华夏的胡人,来长安经商而定居的胡人,来长安传教的异域僧侣以及派遣到唐朝为人质的胡人四类。

当然,这只是大概的划分,真正入唐的胡人更是数不胜数。与此同时,他们把自己的衣食住行等习惯和风俗也带到唐国,逐渐影响唐代的文化格局,这自然而然的影响到了服饰方面。

3、女性意识觉醒

唐代女性崇尚胡服,喜穿男装,并习以为常,这也与当时的政治变化脱不了关系,其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就是武则天的统治。武则天身为女性,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帝王,而身穿作为龙袍的男装也成为了她称帝的标志。

这一历史性事件也使得唐代女性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不仅是皇帝武则天,其手下的女官们也身穿男装在宫廷中活跃,但在武则天统治结束之后,女穿男装的潮流也逐渐衰退下来。

例如在《旧唐书·文宗纪》中就有记载,太和二年,唐文宗就下令,汉阳公主和其他公主,在以后都不允许头插钗梳,不允许著短窄衣服。

“太和二年,文宗传旨,命汉阳公主及其他诸公主,今后每遇对日,不得广插钗梳,不须著短窄衣服。”

中唐名将李晟以家法严谨而闻名,规定家中女眷无论贵贱皆不得有“时世妆”,即当时的胡妆胡服。可见,胡服风尚也是从社会上层就开始抑制了。

3、异族劣迹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些中原外的异族,并不都是安分守己,渴望和平的。在唐代,扰乱安宁,破坏和平的异族当以回纥为首。

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唐军不敌安禄山叛军的进攻,节节败退导致两京失守,唐肃宗为了收复失地,一洗前耻,就与当时实力尚可的回纥借兵,并立下契约,规定如果回纥能帮助唐军收复失地平定叛乱,则以金银财宝等回馈回纥。

但是,回纥虽小,胃口却很大。在唐肃宗、唐代宗时期,回纥中的人不仅公然如唐城掠夺金银财宝,而且烧杀抢掠,胡作非为,凭借当时的功劳十分傲慢不可一世。

回纥的贪得无厌和恶行,对唐朝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危害,这也加深了唐朝社会对胡人的厌恶和排斥,甚至还形成了视胡人为敌,仇杀胡人的行为,这也是唐朝晚期胡风消逝,抵制胡服的主要原因之一。

总结

唐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中最鼎盛和繁华的朝代,其文化的多元性是的形成是必然的,我们也可以从唐代女性服饰的变化历程中印证这一点。

在唐代早期,胡风开始出现,女子中流行穿袖口窄小的服饰,到了唐代中期,各种胡饰胡舞风靡一时,特别是武周时期,政治的变化促进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女子在社会活动和政治交往中的话语权扩大,女穿男装的风气盛行。

唐代晚期,安史之乱后,胡服逐渐被社会各阶层排斥,胡风消逝。由此可见,唐代的女性胡服风尚的历程,也是唐代社会发展风貌的真实写照,对当时社会轨迹的描摹具有参照意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男装,社会,变化,唐代,意识,胡服,胡风,服饰,风尚,女性,消息资讯,胡人,唐代,胡服,胡风,服饰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男装,社会,变化,唐代,意识,胡服,胡风,服饰,风尚,女性,消息资讯,胡人,唐代,胡服,胡风,服饰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男装,社会,变化,唐代,意识,胡服,胡风,服饰,风尚,女性,消息资讯,胡人,唐代,胡服,胡风,服饰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