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作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在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虽然读书人大都希望能够将一腹才学付诸于实事,但从内心上说读书人都是清高的。所以很多古代文人在仕途受挫时,都不免生出归隐田园之心,而陶渊明就是他们心目中的偶像。
李白、杜甫、苏轼等大诗人都曾有歌颂陶渊明,向往田园生活的诗篇。而辛弃疾作为宋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几人之一,对陶渊明也是极为推崇,这或许就是读书人的惺惺相惜。本期我要为大家介绍的正是辛弃疾专门为陶渊明写的一首词。这是一篇赞美之词,堪称夸人典范,其中两个数字如今看来仍是对的。
《鹧鸪天·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南宋-辛弃疾)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遍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这首词的白话译文如下:晚年躬耕劳作的时候也不抱怨自己的贫困,哪怕只是薄肴淡酒也会邀请邻居一起欢聚。他对于晋宋年间的现实深为鄙薄,心中只向往上古那种淳朴自然的生活。千年之后,他的诗篇还存世百余首,其中更是没有一个字不是清新纯真的。哪怕是当时以潇洒儒雅著称的王谢两大望族的子弟,还不抵柴桑陌上尘来得高洁。
这首词上阕起首两句是描述陶渊明隐居以后的生活,自给自足,和乡邻也是相处融洽,可谓乐在其中,固守着自己的清操这一切都是发乎于心,而非故作姿态。紧接着两句则是表达陶渊明的崇高品性,对于俗世深为鄙薄,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向往着淳朴和平的上古生活,其实这也是陶渊明之所以隐居的原因。
下阕起首两句则是描述陶渊明的诗,“千载后,百遍存”,辛弃疾写这首诗至今已有800多年,陶渊明的诗目前存世的有125首,文有12篇。哪怕又过了近千年,辛弃疾这“千”和“百”两个数字,仍是对的,说明陶潜的诗近800多年来基本上都得以流传下来。为什么陶潜的诗能流传下来,只因“更无一字不清真”,这里“清”字意为清新自然,而“真”则是淳朴真挚。结尾两句则是对陶渊明高洁品格的无心推崇,那些沽名钓誉之辈连陶渊明在柴桑躬耕扬起的尘土都不如。
诗品即人品,辛弃疾对于陶渊明这般推崇,也正是因为陶渊明的诗引起了他的共鸣,辛弃疾一生也曾两度退隐田园,想来也是想效仿陶渊明,但最终都又再次出山,这或许也正是辛弃疾的无奈,胸怀天下,做不到一走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