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苏轼被贬琼州,朝中不少小人都觉得他活不了多久了,毕竟那是个偏远苦热之地,在他们眼中这就算是被贬到了“天涯海角”了。但没过多久,他们就听说苏轼给儿子苏过写了篇散文,在文中他提到琼州的生蚝,并称:“恐北方君子闻之,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这话的意思是叫儿子不要告诉其他人生蚝有多美味。不得不说,东坡就像一个不倒翁,遇到任何事他都能找到办法安慰自己。
除了吃生蚝,吃牡蛎,在琼州苏轼也没忘兴教育人。他初去琼州时,当地一个进士都没有,这让苏轼颇为不快。听闻本地有一位叫姜唐佐的秀才,便招了他前来,派人教其读书。后来离开琼州时,为了鼓励他用功学习争取考上功名,便在他的纸扇上写了两句残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当时苏轼表示,等到姜唐佐中了举人时再给他补完全诗。
姜唐佐心中感激,将扇子珍藏多年,把这14个字牢记于心。没多久他果然高中举人,成为了琼州历史上第一位举人,可惜当时东坡已离世,而在当时也没有人能对出这14字的下句。姜唐佐找到苏轼的弟弟苏辙,请他为自己补全这首诗。苏辙于是挥笔而就,轻松地写成了一首妙作。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补子瞻赠姜唐佐秀才》
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
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
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目长。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苏辙将兄长的残诗嵌入在第三联。诗的首联是评价姜唐佐,苏辙认为:贫地茅间也能生长出身怀异香的芳草,而眼前这位举人就是来自民间的社稷栋梁。与京城等地的才子比,生长的琼州的姜唐佐无异于茅间的野花,但他的存在证明了野花也能散发出芳香。第二联则是写姜唐佐来自鱼龙之地琼州,却成为了文坛新秀。“翰墨场”也叫“翰墨”,在这里借喻为文坛。
而第三联则是苏轼的原句,写得是颇具豪情。琼州面临大海,但就算是海浪滔天,也冲不断这地脉;只要这里的书生们够有志气,齐心协力也可力破天荒。苏轼用这14个字,将自己的豪情和才气在琼州这片土地上传承了下去,令人肃然起敬。最后一联苏辙追忆起兄长。如今姜唐佐锦衣加身,曾经看不起他的人都对他刮目相看,众人这才意识到东坡的远见。
与苏辙的其它经典作品相比,这首七律确实算不得什么惊艳之作,却感动了后世900多年。它的存在却让人更了解苏轼,也似乎更能理解海南人们对东坡的喜爱。因为姜唐佐的中举,历代海南学子都以他为榜样,继续抒写着属于他们的传奇。海南的东坡井如今仍在,东坡当时发明的斗笠如今海南也仍有人在传承,就像当地人吃生蚝的习惯一样,会在这片土地上继续流传下去。而在苏轼身上发生的这类传奇往事,在黄州、杭州、密州等地,也都一一上演过。陆游曾评价苏轼:“千载之下,生气凛然”,并非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