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李渊自己心里的继承人一直是李建成,那为何还让李世民手握重兵?

李渊自己心里的继承人一直是李建成,那为何还让李世民手握重兵?

这件事说起来,李渊表示也很无奈,他是真没想到老二会这么能干。

李渊带兵攻入长安后,拥立了隋炀帝的孙子杨侑为帝,而杨侑则封李渊为唐王,同时,作为李渊的长子,李建成也被封为唐王世子。

所谓世子,说白了就是接班人,而在之后不久,李渊代隋建唐,而李建成自然而然的就由世子升级为太子。

因此,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个制度使然,也是完全合乎法理的。

况且,李建成的综合能力也不差,早期的领兵打仗,后期的坐镇后方,军事能力和政务能力还是可圈可点的,平心而论,李渊对大儿子还是比较满意的。

只不过,二儿子李世民实在是太强了,强到李渊根本离不开他,只能任由他一步步坐大。

首先,在大唐开国之初,是李世民帮助父亲李渊打开了局面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渊自晋阳起兵,一路南下打进长安,次年三月,李渊接受杨侑的禅让,正式登基称帝,定国号为“唐”。

至此,大唐王朝算是正式立国了,但说是立国,当时李渊的势力范围,也就仅仅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

往北,有占据此处的李轨、薛举、梁师都、郭子和、刘武周、高开道等人;

而在黄河流域,则有王世充、李密、窦建德、孟海公、徐圆朗;

除了上述几个军阀,在江淮区域,还有杜伏威、李子通等;

另外,江南那里,也有沈法兴、林士弘、萧铣。

这仅仅是占据中原各处的各地军阀,而在边境上,尚且有突厥虎视眈眈,毕竟眼下中原大乱,正是他们进军的天赐良机。

所以说,当时李渊在立国之后所面临的局面,并不是很乐观。

而在这个时候,李渊必须要做的就是扫平全国,但他已经是皇帝,是九五之尊,总不能再继续冲锋陷阵,而已经升级为太子的李建成,则是国之根本,因此就必须坐镇后方。

所以,李渊就必须找出一个人来帮助他征战四方,但问题是,此时正值大唐开国之初,若是把兵权交给其他人,即便是帮助李渊消灭了诸多威胁,但也会给李渊带来一个巨大的隐患。

这个隐患,就是帮助李渊稳定局面的人,会出现尾大不掉,威胁皇权。

这其实也是很简单的道理,要知道人心都是自私的,换成任何一个人,在建立了不世功勋后,难免就会想,凭什么我辛辛苦苦地打天下,反而是你来做皇帝?

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李渊就不能找外人,只能是在他的几个儿子里进行选择。

而李渊的嫡子只有四个,长子就是李建成,他已经是太子,需要坐镇后方运筹帷幄,而三子早逝,四子李元吉年龄尚小,经验也不足,所以,选来选去,二儿子李世民最合适。

为什么呢?从年龄上讲,李世民是李渊的次子,是除李建成之外年龄最大的的一个儿子,而论到经验,李世民之前也参与了不少战役,所以,他就是代表李渊征战四方的最好人选。

因此,李世民就代表李渊,开始了征战四方的过程。

之后,李世民不辱使命,先后击败了薛举、宋金刚、刘武周等人,更是在虎牢关之战中,大破王世充和窦建德,为大唐的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正是在一次又一次征战当中,李世民不仅能力得到了体现,同时也收获了极高的威望,最重要的是,他在战场上收罗了不少忠于自己的猛将,比如秦叔宝,再比如尉迟恭。

我们都知道,在早期打天下这个过程中,最大也最直接的功劳就是攻城略地,同时,也是招揽人才的好机会,李世民正是利用南征北战的机会,一步步坐大的。

与此同时,李世民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到了后来,李世民的功劳实在太大,已经达到了封为可封的地步,李渊不得不“创造”出一个天策上将的官职,来封战功显赫的李世民。

可以说,正是因为李世民的征战四方,大唐才能度过了十分脆弱的初期阶段,毫不夸张地说,若是没有李世民,大唐能不能延续下去,都是一个问题。

因此,不是李渊想让李世民手握重兵,而是当时大唐初期的情况,必须让李世民带兵,而正是因为李世民带兵,所以才让他逐渐位高权重。

其次,李渊也曾想过平衡,但均以失败告终。

从内心来讲,李渊并不想看到儿子李世民坐大,他也深知这对大儿子李建成并不好,所以,他也不是没有尝试过压制李世民转而扶持其他人。

比如他就曾扶持过四儿子李元吉,委任给李元吉一定的兵权,让他带兵打仗,以分解李世民的影响力。

但让李渊无奈的是,他所想扶持的人,总是烂泥扶不上墙。

比如,李世民曾安排李元吉镇守并州,要知道,晋阳算是李渊的根据地,当年起兵时就是从这里出发,这里的地位,等同于李渊的大本营。

把李元吉安排在这里,李渊的用意很明显,就是让李元吉也能有所建树。

但问题是,李元吉不是李世民,在他镇守并州期间,军事政务一概不理,整日沉迷打猎,甚至还说出“一天不吃饭可以,一天不打猎就不行”的话。

不仅如此,当时李元吉还经常纵容手下抢掠平民,甚至为了取乐,还干出让士兵互相厮杀的蠢事。

这样的主儿镇守并州,其结果可想而知。

事实上,在不久之后,刘武周就给李元吉上了一堂军事课,由于李元吉疏于防备,再加上大意轻敌,强令车骑将军张达带着一百人迎战,结果,张达认为人少不从,最终在李元吉的逼迫下,出城后就反水投降了刘武周。

之后,李元吉为了逃命,骗手下人说自己要出城杀敌,结果,趁着这个机会,李元吉脚底抹油,一溜烟地逃回了长安。

李渊的根据地,就这么被李元吉弃之不管了。

并州陷落后,李渊大为恼火,但当时刘武周来势汹汹,不久之后,就连李唐的发祥地晋阳也被其攻占,大有进军长安的势头。

那么,刘武周最终是被谁击败的呢?答案是李世民。

晋阳陷落后,李渊担心打不过刘武周,就提出抛弃河东之地,只守住关西的方针,眼见李渊都打了退堂鼓,朝中上下一片附和之声。

关键时刻,还是李世民站了出来,他认为抛弃河东不妥,因此就恳请李渊给他三万精兵,他愿意迎战刘武周。

最终,李世民带着这三万人,击败刘武周麾下大将宋金刚后,收复了被其占据的并、汾二州,刘武周也被逼得不得不远逃突厥后身死。

这样的案例,在整个大唐建立前后着实不少,每次李渊只要开始雪藏李世民,他所扶持的人就会打败仗,到最后,不得不将李世民再派出去收拾局面。

周而复始,无一例外,包括后来的平定窦建德等战役,都是李世民啃下了别人啃不下的硬骨头,期间,李渊曾一度不想让李世民掌兵,但最终还是迫于形势,一次又一次的启用了他。

而在平定窦建德之后,李渊彻底不让李世民再摸兵权了,甚至为了限制李世民的发展,还驱逐李世民的天策府属官,其目的就是压制李世民,帮助太子李建成。

说得简单点,李渊曾不止一次地尝试过使用平衡之术,但效果并不太明显。

究其根本,是李世民的势力已成,且能力太强,李渊也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启用他,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启用,让李世民的势力日渐坐大,已经非李渊所能控制。

最后,就是李渊一直以来“和稀泥”的做法,从根本上就是个错误。

从登上皇位开始,李渊对于儿子们的争斗,就是抱着一个“和稀泥”的态度,正是他这种态度,才会让李世民有了坐大的机会。

从公平客观的角度来讲,既然李渊已经立了李建成为继承人,那么在此之后,李渊要做的,就是保护李建成的地位和权威性,同时,消除所有对李建成太子地位的威胁。

也就是说,李渊要坚持秉承“嫡长子继承制”,不为其他人所动。

但问题是,李渊并没有这样做,在李世民日渐坐大,并开始威胁李建成的太子名位时,李渊是怎么做的呢?他在玩平衡,用和稀泥的方式,试图让几个儿子“和睦相处”。

坦白来讲,李渊是个好父亲,但他这种好,放在皇室的斗争中,却十分的不合时宜。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关乎到皇权的斗争,历来是残酷无比的,所谓“天家无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既然定了李建成是太子,那就要力保他的地位不受威胁,必要时候,对日渐坐大的李世民进行一系列严厉的打压,以让李世民没有也不敢有任何非分之心。

但是,李渊并没有这样做,当然,有李世民能力强的客观原因,但李渊却依然将李世民封为“天策上将”,让他的地位,仅低于李渊和李建成。

这不就是明摆着让李世民有了竞争的资格和本钱吗?说到底,李世民能手握重兵,还是李渊造成的。

纵然是在后期,李渊意识到自己的纵容已经让局势变得无法控制时,开始了对李世民的一系列打压,甚至不惜剥夺李世民的兵权,不让他带兵,但一切,都已经为时晚矣。

综上,李世民能手握重兵,除了他本身能力强之外,同时也有帮助父亲李渊奠定大唐基础的原因,最重要的是,让李世民手握重兵最终坐大的根本,还是出自李渊的纵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大儿子,李渊,能力,大唐,四方,李世民,李元吉,继承人,李建成,太子,消息资讯,李渊,李世民,李元吉,刘武周,李建成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大儿子,李渊,能力,大唐,四方,李世民,李元吉,继承人,李建成,太子,消息资讯,李渊,李世民,李元吉,刘武周,李建成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大儿子,李渊,能力,大唐,四方,李世民,李元吉,继承人,李建成,太子,消息资讯,李渊,李世民,李元吉,刘武周,李建成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