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常遇春因卸甲风导致病逝于北伐归途中,朱元璋闻讯亲迎灵柩

常遇春因卸甲风导致病逝于北伐归途中,朱元璋闻讯亲迎灵柩

常遇春既是一个智将,也是综合能力最强的单兵,朱元璋得天下,自己都认为功劳必须要首推常遇春。

可常遇春有个习惯不好,他喜欢在打完仗后,立马脱下铠甲吹风散热。

这个习惯和常遇春“蹊跷”的死息息相关。

早在先秦时期,军中已经有了“战后不能立即卸甲”的军规。

有这种规定,盖是因为有人在战斗后立即卸甲,发生了“猝死”和“瘫痪”事件,没有死在敌人的手里,却死在了这种诡异的情况下。这种死因,被称为“卸甲风”。

卸甲风的产生是因为在战斗中,军士进行了剧烈的肢体运动、生理运动,全身处在一个温度极高的状态,而铠甲本身的“密封性”很高,散热很差,造成体表血管和毛细血管处在一个高度紧绷的状态,这个时候,一旦温度骤降,很容易造成大面积的血管破裂。

血管破裂,在中医的角度来说,都可以统称为“风”。

关于“风”这种病,自古以来中医是这样说的:“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这个说法的大致意思就是,人的体内有一种阳气,一旦情绪被调动起来,比如大怒这种类型的急性情绪,就会让血液遽而涌向脑部,后果就是人会因此而“晕厥”。

晕厥只是轻的症状,被视为轻度的受风,在中医的角度来看,甚至还达不到“中风”的标准,真正的中风,最严重的可以致死,并且是迅速暴毙,不存在缓冲和苟延残喘的过程,《素问》中,是如此描述的:“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所以中风是有层次的,而前面提到的卸甲风,往往都是这种最严重的中风,一旦发作,没有丝毫可以挽回的余地。

中医认为所谓“卸甲风”就是人体大量出汗之后,毛孔张开,风寒外邪侵袭人体,侵袭经络,经络不通引起了身体痉挛、抽搐,肢体麻木、疼痛,伴随脸色苍白,食欲减退等症状。

按照西医的说法,是由于受到寒冷的刺激,引起了肌肉的一种无菌性炎症,叫“腰背肌筋膜炎”。

其实在常遇春征战的岁月里,大家对于“卸甲风”这种疾病已经可以说是常识了,从秦汉以来,卸甲风的危害被大书特书,所以常遇春的这个习惯,肯定是一个很坏的习惯,至于有没有人劝过他,想来是有的,可常遇春听不听得进去,是另一回事。

常遇春

站在军事的角度来讲,常遇春可以说是一个“天才”。

常遇春同是安徽人,家在距离凤阳不远的怀远县,要是硬说起来,跟朱元璋也是很近的老乡。

乱世中,总有人喜欢学武,常遇春家里没钱,可习武之心泛滥,便靠着自己维持生计,又一边学习武术。而习武项目众多,且都是十年如一日的锤炼,常遇春长大之后,已经为了一个样样全能的猛汉了,等待他飞跃的,就是一个机会,一个贵人。

一开始,他以为是他们的地方混混头子刘聚。

常遇春的青春也叛逆过,进了山林落草为寇,跟着刘聚等人天天抢掠路人钱财,过得不亦乐乎。

刘聚很看好常遇春,毕竟没人不喜欢一个“猛将”。

可青春总有尽头,常遇春已经没有敌手了,而大世纷争剧烈,外头总有人说着今天什么什么地方有人造反称王了,明日什么什么地方有人造反称王了,常遇春的心就飞到了大世之中了。

他感觉到了自己的桎梏,当一个贼,人人唾弃的强盗,这不是什么长久之计,刘聚虽对他好,可不能当饭吃,再说了,他也有理想,常遇春也想出一份力,去打蒙古人。

朱元璋

在多般打听下,常遇春了解到了朱元璋,一个出身卑微的小伙,善待百姓、熟悉军法,常遇春决定投靠朱元璋。

后来就是,刘聚及常遇春一同投奔了朱元璋,这是朱元璋、常遇春命运的拐点,强强联合,日后可恢复汉人的天下。

一开始,朱元璋对常遇春保持“观望”态度,常遇春也明白投奔新主的“试用期”,但很快的,在采石矶之战中,常遇春以“勇猛”之风强行渡河,拿着盾牌和兵器,宛如当年李世民在东征时所看到的薛仁贵一般,大发神威。

这一战后,朱元璋知道自己得了一个不得了的人才,于是朱元璋十分看重常遇春,很快就让常遇春当了将军。

跟朱元璋的发小徐达不同的是,常遇春很喜欢冲锋陷阵,每一次战争,玩的都是心跳,都是在生死间徘徊,可又是因为他的勇往无前和无敌气势,就能率先击溃敌军。

大家都认为,常遇春走的风格,就是霍去病那种风格,快速奔袭,也亲身上阵,以强大的气势和勇气配合着闪电战打下一场场胜利。

常遇春

但也必须要知道,这种风格的将领,往往都豪迈无比,坏习惯自然也非常地多,比如常遇春肯定知道卸甲风,可他不信邪,每一次战争结束后,都要放纵自我,把燥热的身体暴露在大风之下,甚至还一边饮酒一边吹风。

这不是常遇春一个人的毛病,而是历史上名将的惯病。

最典型的就是五代被誉为“第一猛将”的李存孝。

李存孝勇猛无比,能力主要是在斗将上,李存孝曾试过一日对战28个敌将,而后还杀了其中十五个,战绩无人能比,即便是他的义兄弟李存勖,都是比不过的。

可李存孝就是喜欢在剧烈运动后迅速卸甲,对着大风猛吹,这还不算完,他还喜欢在战斗后喝一些凉的酒,一次两次还好,久而久之李存孝的身体就有了“风”,有一回不小心,李存孝就吐血倒地昏迷了。

这就是中风了。

不过李存孝也是一个有大毅力的人,因为战斗的执念,竟然活生生地被他“活”了过来,一身大汗卸出后,李存孝继续上马争战,拿下了有着“第一枪”之称的高思继。

李存孝

实际上在李存孝之前,李存孝之后,卸甲风已经不是奇怪的东西了,这个时候对于将领们而言,如果还能患上卸甲风,那完全就是因为自己找的,可勇将总是有点怪癖,爱豪迈,即便是知道这样不好,也还是要去做。

常遇春随着朱元璋的“自立门户”,也开始被赋予更高的身份地位,在破了大敌陈友谅、张士诚后,朱元璋“天下之主”的势头越来越明显,而这一场场战斗,都少不了常遇春的风姿,不论是他在战场上勇救朱元璋,还是冲锋陷阵破敌首。朱元璋也评价常遇春说:“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

常遇春也因此得到了“常十万”的称号,意思是只要给他十万人,就能够横扫天下,而这个称号,实际上也是证明常遇春的军事能力高于徐达的最好证明。徐达是主将军,常遇春是副将军,徐达是朱元璋发小,因此任主将。

风光一面世人皆知,可这一场场战斗背后,常遇春的习惯没有改变,渐渐地,他的年纪也开始大了,以前的旧伤本就对身体造成了负担,但他却没有改变不好的作风。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而徐达和常遇春的主要任务就是继续北上,攻下元朝尚且掌控的区域,最终达到元朝的大都,彻底灭掉元朝在中原的政权。

常遇春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常遇春与徐达北上攻取元大都,元朝正式灭亡,只剩下残破的政治集团,朱元璋在南京大喜,等着常遇春回来给常遇春开一场浩大的庆功宴。

而常遇春并没有迅速回朝,而是继续追击,在攻进了大都后,常遇春又转而西征,连续拿下了山西、陕西,还一路追到了元朝的上都开平,在开平歼灭了元军,缴获牛羊无数,这才准备返回南京。

但这时候的常遇春,卸甲风一下子爆发出来了。

常遇春的卸甲风并不是忽然猝死的那种,但也让常遇春奄奄一息,常遇春只得在路上做一些临终交代,最终军队回到了河北柳河川的时候,常遇春病逝,没有能够活着回到南京城。

在南京的朱元璋知道了此事后,悲痛无比,因为伐元事业未尽,而常遇春也是他的“亲家”,于公于私,常遇春的薨都是朱元璋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但朱元璋也只能做到善待常遇春的后人,做好常遇春的身后事以及功名了。

按理说,“卸甲风”不应该致命,但是大军北征从5月出发,到7月班师,正值夏秋之际,天气炎热,一路上常遇春既要制定作战计划,又要披甲冲锋陷阵,体力消耗极大,虽然表面上没事,但身体已经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况。

常遇春

而且常遇春有着多年的伤病,身体已经达到了极限,病来如山倒,加上大军远征,古代医疗条件有限,没有良医良药,遂不治身亡。

一代名将常遇春对朱元璋忠心耿耿,敢于直言,戎马半生,战功赫赫,尽瘁而终,从未享过一天富贵。

他死后,朱元璋十分痛心,亲自到龙江迎接灵柩,并下令追封常遇春为封开平王,谥忠武,享太庙。把他的肖像挂在功臣庙第二位,并令宫廷画师为常遇春绘制身穿龙袍的全身像。封其子常茂为郑国公,岁禄二千石。别封其次子常升为开国公。这是至高无上、绝无仅有的荣誉,是对常遇春一生功绩的肯定。《明史》记载:“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太祖闻之,大震悼。丧至龙江,亲出奠,命礼官议天子为大臣发哀礼。议上,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制曰‘可’。赐葬钟山原,给明器九十事纳墓中。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忠武。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二。”

常遇春的死的确是非常可惜的,因为一个坏习惯葬送了自己,若不是早薨,常遇春在大明可以得到的生活,必定是多姿多彩的,只是时也命也,一切都成了泡沫浮云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什么,血管,北伐,地方,朱元璋,常遇春,角度,习惯,刘聚,风格,知识科普,徐达,朱元璋,常遇春,卸甲风,李存孝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什么,血管,北伐,地方,朱元璋,常遇春,角度,习惯,刘聚,风格,知识科普,徐达,朱元璋,常遇春,卸甲风,李存孝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什么,血管,北伐,地方,朱元璋,常遇春,角度,习惯,刘聚,风格,知识科普,徐达,朱元璋,常遇春,卸甲风,李存孝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