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诗鬼”之称的唐代诗人李贺写过一首《金铜仙人辞汉歌》,其中有这样两句,“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
天若有情天亦老。”
配图
金铜仙人是当年汉武帝命人在长安铸造的铜像,铜像手托着用来汲取“仙露”的承露盘。汉武帝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与神仙沟通,饮下“仙露”以实现长生不老的梦想。到三国年间,魏明帝曹叡下令把铜像移到皇宫的前殿。据《汉晋春秋》记载,开工的时候,铜像竟然流泪了,魏明帝只好把铜像移到了霸城。
所以李贺在诗中说“忆君清泪如铅水”。后面那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更是流传千古的佳句,就算有人不知道李贺写过什么诗,肯定也知道这句话。
配图
唐朝中晚期,藩镇割据的局面很严重,叛乱此起彼伏,天下动荡,民不聊生。唐宪宗在位时,东征西讨,短暂实现了中兴,却也无力挽救大唐的衰落。据说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
那一年,李贺因病辞职、离开长安的时候,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名作。诗中讽刺帝王追求长生不老,叹息大唐雄风不再,也为自己的命运感伤。
后人总结的唐代大诗人有“三李”之称,即李白、李商隐和李贺。比起前两位,李贺的命运最惨淡,可以说是唐代诗人里最悲情的一个。李贺参加进士考试的时候,因为父亲的名字叫“晋肃”,被荒唐的“避名讳”规矩排除在外,不得进入考场。
配图
《新唐书》说李贺活了27岁,郁郁而终。按《旧唐书》的记载,他才活了24岁,总之都很短命。
李贺字长吉,河南宜阳人。从李商隐执笔的《李贺小传》可知,李贺身材细瘦、双手细长,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18岁的时候,李贺赴长安赶考,先是拿着自己的诗集去拜访了韩愈。当时的韩愈已经名满天下,李贺希望能得到对方的肯定。
说起来,韩愈和李贺早有一面之缘。《新唐书》记载,李贺幼年时就颇有奇才,闻名乡里。韩愈曾和自己的得意门生皇甫湜一起登门拜访这个神童。那时李贺才七岁,气度从容,在客人面前当场作了一首诗《高轩过》,写得颇有章法,韩愈和皇甫湜大为赞赏。李贺也因此名扬京洛。
李贺骑驴觅诗图
李贺拜访韩愈时,他的一首诗《雁门太守行》开篇写道,“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忙碌一天正准备睡觉的韩愈看罢吃了一惊,腾地站起来,困意顿消,赞叹不已。
《旧唐书》对记载李贺有这样一段话,“其文思体势,如崇岩峭壁,万仞崛起,当时文士从而效之,无能仿佛者”,意思是李贺作诗的文思气势,如同万丈高山直出云霄,天下文人争相模仿却学不来。《新唐书》对李贺的文才也不吝赞美之词。
李贺写下的名句还有不少,诸如“雄鸡一声天下白”,“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等等,而“天若有情天亦老”几乎击中了古往今来所有人的心弦,不论男女都喜欢这句话。若干年前还有一部电影以此命名。
配图
从这个诗句诞生之时,就有不少文人试图引用,接一个句子。《历代词话》等诗词评论著作记载,李贺这句话被认为“奇绝无对”。情况还真是这样,直到唐朝灭亡,也没人对得上来。
200年后,在诗词的另一个鼎盛期宋朝,不少文人钟爱“天若有情天亦老”这一佳句,纷纷在自己的作品里引用。那么谁对的句子最好呢?
先看看大文豪欧阳修的一首词《减字木兰花》,其中有这样一句,“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这里把“伤怀离抱”放在李贺的句子之前,感伤人生的离别;南宋词人万俟咏的《忆秦娥》中写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情说便说不了”,接得朴实无华。
配图
一个名叫孙洙的北宋词人接得也不错,“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有一种“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意思。
欧阳修有个好友叫石曼卿,就是北宋文人石延年,曾在诗中写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此句一出,一些诗词论著纷纷点评道,“人以为勍敌”,也就是说石曼卿的句子接得最好,与李贺平分秋色。
从对仗角度而言,石曼卿的确接得最好,以“月”对“天”,“无恨”对“有情”,堪称千古绝对。
然而,李贺的诗大都凄冷、哀伤,后人续接“天若有情天亦老”,基于原句子,不可避免地徘徊于感伤之情。千载之后,毛主席也对了一句,一扫其中愁绪,变得磅礴大气,“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参考文献:《全宋词》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