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有人以“历史没有如果”,来否定人们对历史的假设。
但是假设并非是要改变当时的历史,只是后人对历史的一种反思,然后才会吸取经验教训,来改变自己的历史。任何人都是历史的一部分。
如果简单以“历史没有如果”为由,不加以假设对历史的反思,那么历史随时都会重演。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非常有名的战役,昆阳之战与洪都之战。
昆阳之战时王莽的新军对刘秀的义军。
洪都之战时陈友谅对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
汉光武帝刘秀
这两个战役,有很多相似之处,我觉得,洪都之战,就是昆阳之战的翻版。
王莽新军号称百万,实际也有四五十万,昆阳只有万把人,双方力量悬殊。
陈友谅水师号称60万,洪都称守军不过两万,也是成碾压之势。
新军主要任务是要救宛城,并非一定要打昆阳,完全可以绕过直接去灭掉宛城外攻城的义军,但偏偏选择不拿下昆阳不罢休。即使义军投降,都不肯接受,非要仗着兵多将广,要马踏昆阳。
陈友谅
如果新军以偏师为昆阳作为牵制,大军直奔宛城,消灭义军主力,昆阳自然手到擒来。
陈友谅水师也并非一定要拿下洪都,也完全可以趁朱元璋就安丰,顺流而下,直捣应天。但陈友谅偏偏要在洪都死耗85天。战场上兵贵神速,一分钟都可以决定胜负,陈友谅这边耗了85天,朱元璋那边救完小明王,还有时间做各种准备,在鄱阳湖与陈友谅决一死战了。
如果陈友谅以偏师守住鄱阳湖口,主力顺流而下,直取应天,胜算不就会大得多。光粮草都可以省下两个月的了。
两个战役最终都是以弱胜强,而且决定了王莽政权与陈友谅政权的覆灭。
明太祖朱元璋
陈友谅之败,就是没有对昆阳之战进行历史总结,重演了历史。朱棣如果这么死心眼儿,怕是很难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
朱元璋虽没听刘伯温劝谏,坚持并成功救了安丰,但也是后怕。好在陈友谅不知哪根筋有问题,不直捣应天,反而与洪都杠上了。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