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关于在哪里建都这件大事,谋臣们建议建都中原,而朱元璋自己首先想到了北宋的汴梁(今开封)。
洪武元年五月他亲自去汴梁考察,明确表示:急至汴梁,意在建都,以安天下。他回到应天后正式宣布,应天称南京,开封称北京。在徐达等人攻占大都后,朱元璋又再次去开封,可见他对开封还是很重视的。
但是开封最终却没能成为明代的首都,既未进行都城营建,也未建立行宫。原因是朱元璋经过两次实地考察后,看到那里“民生凋敝”“水陆转运艰辛”, 漕运早已不如唐宋时代了,放弃了在那里建都的念头。但为了平定北方,巩固中原,仍然需要一个象征性的陪都,因此开封顶着北京(陪都)的称号达十年之久。
朱元璋由于出身和政治原因,始终着力于控制江淮,仰仗江南人力和财力,于是洪武二年又决定在家乡临濠(凤阳)建都。此前的群臣会议上,君臣把历代王朝的都城长安、洛阳、开封、应天府等拿出来比较了一番。
元朝旧都大都(今北京)却一直不入朱元璋的法眼,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朱元璋的眼光仍然只盯着江淮和江南,而没有把经营北方作为重点。因此,洪武八年(1375),他又把注意力转向南京,洪武十一年(1378)撤掉开封作为当时明王朝北京的地位,以南京为京师,而以凤阳作为陪都。
北方建都事宜最终由朱棣完成。靖难之役朱棣率兵打到南京,用武力夺取了皇位。当年(永乐元年,1403)宣布“以北平为北京,称行在”,先把北京作为陪都。
在永乐四年(1406)便进行建都的准备,“诏建北京宫殿”。他派遣了大批官员到全国各地采办木材等建筑材料。就在这期间,朱棣三次来北京。
第一次永乐六年(1408),两年后回南京。第二次永乐十二年(1414), 亲征瓦剌过北京,转年回南京。
第三次永乐十五年(1417),这次再没回去,而且正式宣布全面营建北京都城和紫禁城。转年把皇太子也召赴北京,正式宣布北京为京师(首都),而把南京称为“行在”(陪都)。
北京自元亡后又再次正式成为首都,当中经历了三十多年。当时朱棣不仅把北京作为首都,而且把坟地也定在京北昌平的天寿山(今十三陵),要他的子孙后代永远守护北方疆土。
一直以来,流传着刘伯温设计并主持修建了北京城的故事。但实际上他并没有参与北京城以及紫禁城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倒是在明朝建国前后主持过吴王宫和南京城的设计和营建。
刘伯温洪武四年(1371)告老还乡,洪武八年(1375)就死在青田老家了。而朱棣开始营建北京是在1406年,刘伯温当然无法穿越来建造北京。
这种传说的流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原来朱元璋攻占南京以后,命令刘伯温主持营建南京的宫殿,“命刘基等卜地作新宫于钟山之阳”,才附会产生了刘伯温建造北京的故事。
虽然北京开始营建都城和皇宫是他死后多年的事,但是刘伯温确实是主张以北京作为国都的,他曾经从政治、地理、历史、文化各方面做过详细分析。
他认为元朝选择定都北京,正是看上了“地形之强实甲天下”。“东连沧海,西接晋冀,前有潴大陆之利,北有重关天险之固”。元朝末年,虽然国内到处民变四起,但元大都却一直安然无恙。
刘伯温甚至认为,如果不是元顺帝弃城而逃,而是屯重兵驻守抵抗的话,完全有可能跟徐达、常遇春的大军相持,“岁月之间,成败利钝,未知其孰而得失也”。
在建都北京这一点上,刘伯温的见解显然是超过朱元璋的。刘伯温对北京地理形势的分析,虽然针对的是元代,但同样适用于明代。在永乐以后的二百多年中,在北京建都这一重大问题上,是应了他的预言的。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