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气是指什么(中医的五气是指什么)

最近有很多网友都十分关心五气是指什么这个问题。还有网友关心中医的五气是指什么。对此,武陵观察网准备了相关的教程,希望能为你解除疑惑。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一、名家注释



王冰注:“天以五气食人者,臊气凑肝,焦气凑心,香气凑脾,腥气凑肺,腐气凑肾也。”


吴昆注:“五气,非徒臊焦香腥腐而已,此乃地气,非天气也。盖谓风气入肝,暑气入心,湿气入脾,燥气入肺,寒气入肾。当其不亢不害,则能养人,人在气交之中,以鼻受之而养五脏,是天食人以五气也。”



张介宾注:“天以五气食人者,臊气入肝,焦气入心,香气入脾,腥气入肺,腐气入肾也。地以五味食人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也。清阳化气出乎天,浊阴成味出乎地,故天食人以气,地食人以味,此即天地之运,阴阳之化,而人形之所以成也。”


张志聪注:“五气,臊焦香腥腐也。在天为气,故食人以五气。在地为化,化生五味,故食人以五味也。”


二、五气入鼻,藏于心肺



从历代医家所注释的内容来看,都认为“五气入鼻”是“臊焦香腥腐”五气,对此我是有不同看法的,第一,在《黄帝内经》中将“臊焦香腥腐”归属于五臭,臭者,《说文解字》:“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故从犬。”这种不同味道的气体应该是来自动植物的身体,而不是来自于天,也许会有人认为膻中不是人体气海吗?膻中不也是源于羊的膻气吗?实际上膻中之气海正是人之气而非天之气,天之气有寒热的不同,应该是无形的,而且是无色无味的,而“臊焦香腥腐”是生物体的气味,与人之气海的性质相同,这是由天地之气作用的结果。


天之气与地之气相对应,并且有阴阳关系,天气为阳,地气为阴,天之气主生,地之气主成,经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地之五味主营养,天之五气应该主寒热,所以我认为天之五气是指寒暑燥湿风,虽然五气各有不同,但总有寒热的特点。



五气入鼻后,藏于心肺,五气入鼻的作用是组成宗气,宗气的作用是主呼吸,呼吸的作用是行气血,排泄糟粕之气。五气的寒热温凉对心肺之气也有影响,心肺位于上焦,为人体的阳位,天气入鼻后主要补充心肺之气,气分寒热,寒气入肺,热气入心,心气足则脉气盛则面色鲜明充满光泽,肺气足彰显在声音,肺气主生津液而润咽喉。


三、五味入口,藏于肠胃


地之五味酸苦甘辛咸入口后,藏于肠胃,经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肠胃与脾等同属中焦土脏,五味入口后经过肠胃腐熟成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在中焦气化为营气,在下焦气化为卫气。《黄帝内经》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两者同上输于肺,生成肺气。五味是水谷精微之源,也是五脏藏精的源头。



四、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天之五气生地之五行,地之五行生地之五味,地之五味养人之五脏。人体就是由天之气与地之味相互作用生成的,经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之间所有生物也是在天生地成中形成的,例如,属木的植物,春风吹过后草木皆生,正所谓“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从地面上看,草木的出生是由于春风的作用,而草木的生长则需要土壤的营养,也就是天气主生,地气主成。


所谓天之气,就是寒暑燥湿风,地之五味即为酸苦甘辛咸。就植物来说,任何一种都具有不同的四气五味,其中的气就是由天之气所生,其中的味则是地之味所成,天气加上地味生成了不同的植物,而当一种植物的气味相合时就形成阴阳平衡的具有五行不同属性的物质。




例如,五畜之一的羊肉,四气属热,五味则属苦,热为阳,苦为阴,五行属火,但是这个火应该是少火,而不是壮火。原因是羊肉为食品而非药物,虽然属火,但没有偏性,因为它的性与味是相反的,性情虽然热但味苦,苦味属阴可以牵制其性而不会过热。而药物的特性就是要有偏性,古人云:“药者,毒也。”因此药物的性与味往往是相互辅助的,例如,性味辛温,辛为阳,温也为阳,如果归经只有一个,那么这个性味就是火上浇油属于壮火。


天之气是如何食人的呢?天之五气包括了寒暑燥湿风,以寒热为例,当人体有寒时,天之热气可以帮助人祛寒;当人体有热时,天之寒气可以帮助人体清热。因此天之气主要是影响人之气的,人之气主要表现在上、在外,在人体的阳位,“阳化气,阴成形”。这也是为什么经文说:“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心肺位于胸中,为人体阳位在上,天气入鼻后首先影响的脏腑就是心肺,而且是补充心肺之气。


同时天气对人体的作用还表现在对卫气的影响,天之热气可以开腠理发汗,而天之寒气可以闭郁腠理而无汗,而且当卫气虚弱时,天之寒气还可以成为邪气侵袭人体。



天气入鼻后使人体之气产生新陈代谢,排泄糟粕之气,吸收新鲜天气。肺气又是水液的源头,好像高山上的雪水,人体津液的源头,根据“气生形”的理论,在天上的肺气还可以生水,这也就是肺气的功能之一,人体的津液的源头是肺气降而生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身体中的清清泉水源于肺气的化生。


“地食人以五味”的过程与天食人以五气不同,同时与之相对,天之五气入鼻后参与阳气的新陈代谢,废气排出,热气助心,寒气助肺,肺气得寒气相助后化水而降,为一身提供津液等。五味为阴,入于肠胃藏于土中,主要是水谷精微的源头,胃为水谷之海,水谷入于胃后经过腐熟和脾的气化转化为营卫之气,上输于肺。



《黄帝内经》叙述了五方生五气,五气生五行,五行生五味,五味生五脏,五脏生五体,五体又生子脏。营气入血脉,卫气走腠理;营气入血脉后化生血液,藏精于五脏,以供精化气,行使五脏功能。卫气走肌表保护机体在表之阳。因此五味的作用应该是养形生精,化气温阳,卫外护表等。


经文说:“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这里是说五味养五脏之气,就是指五味化气生养五脏之精,而精化气。“气和而生津液”这里是指五脏之气平衡而生津液,津液是水属形。腠理闭则津液在内主润燥,腠理开则津液在外为汗主散热。当“营”与“气”形成阴阳平衡之势时,神就自然生成而藏于五脏中。


总之,天食人以寒暑燥湿风五气,五气入鼻,藏于心肺,组成肺之宗气,参与肺的呼吸,气行则血行,推动心的血脉运行;地食人以酸苦甘辛咸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肠胃为水谷之海,水谷精微的源头,经过脾胃的腐熟气化上输于肺,形成营气与卫气,同时与天之气共同组成宗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这就是天地之气对人体的供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部分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或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