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小编和一个朋友唠嗑,唠到一半他跟我说:”你知道吗,1582年的10月份“凭空消失”了10天,过完10月4日就是10月15日了。”
“有啥证据能证明你说的这个事儿是真的呢?”
“不信你打开手机日历,翻到1582年的10月看看。”
小编打开日历,来到了1582年的10月……
图源:自己截的图
真的“消失”了10天!(小编后续又找了几个朋友验证,屡试不爽!屏幕前的各位朋友也可以试试哦)1582年的10月到底发生了什么?
“消失”的10天到底是自然选择还是人为操纵?
这一切的背后
究竟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本期节目就让我们一探究竟……
Part 1
日期怎么就“消失”了?
想要弄清这10天“消失”的原因,首先我们要将自己置身于1582年,看看当年发生了什么。
在检索了1582年的大事件后,有两个条目的信息吸引了小编的眼球:
数据来源:维基百科
看来导致日期“消失”的“元凶”已经非常明显了——和历法改革(儒略历 → 格里历)有关。
而后小编还发现,历史上有许多国家都进行过历法改革,但由于不同国家进行历法改革的时间不同,“消失”的日期区间以及天数都不尽相同。
部分进行过历法改革的国家及其让日期“消失”的区间和天数 | 数据来源:维基百科
是什么样的契机促使一个又一个国家进行了历法改革?为什么进行历法改革的结果是让部分日期“消失”?“消失”的天数又是由什么决定的?
求知欲旺盛的小编决定好好扒一扒历法这件神奇的事情。
Part 2
历法知多少
历法简单来说就是用年、月、日等时间单位计算时间的方法,主要分为阳历、阴历和阴阳历三种。
阳历亦称太阳历,以每一个太阳日定义一个日期,其历年为一个回归年。当今被国际社会广泛使用的格里历(又名公历)就是阳历的一种。
阴历亦称月亮历或太阴历,以月相的变化来计算日期,其历月是一个朔望月,历年为12个朔望月,其大月30天,小月29天。
阴阳历的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历月为朔望月,因为12个朔望月与回归年相差太大,所以阴阳历中会设置闰月。
所以按照这样的说法,中国的农历应属于阴阳历,而非阴历。
古今中外各种历法数不胜数,今天我们就只展开说说涉及让1582.10.5-10.14“消失”的两个历法——儒略历和格里历。
Part 3
儒略历
儒略历是由希腊数学家兼天文学家索西琴尼计算,罗马共和国独裁官儒略·凯撒颁布的历法,于公元前45年1月1日正式实施。
该历法将1年分为12个月,其中1、3、5、7、9、11月为大月(31天),4、6、8、10、12月为小月(30天),唯独2月只有29天,共计365天。
同时该历法还规定每四年设置一个闰年,每逢闰年需要在2月增加一天变为30天,所以闰年共计366天。
儒略历 | 图源:52lishi
这中间还有一个小插曲,就是公元前27年,儒略·凯撒的继承人奥古斯都(Augustus)对儒略历进行了一些改动。
他从2月拿走了一天分给了8月(本就不富有的2月变得愈发贫穷),并把9、11月改成小月,10、12月改成大月。
这样2月就只剩下28天(闰年29天),8、10、12月每月31天,9、11月每月30天。
相传其这么改目的只是希望自己出生的月份(8月)是个大月……
不管怎样,在儒略历这样的规定下,我们可以算出其平均历年长度为(365×3+366)/ 4 = 365.25日,对比天文学家测量计算出的平均回归年365.242199074日,大约一年误差0.0078日,即11分14秒。
这个误差看上去并不大,但如果日积月累,量变就会引发质变,如果经过128年,误差就会累计到1天。
这样下去可不行,因为那时西方教会要根据春分(每年3月21日前后)来确定复活节,像这样每128年就多差1天的话,后面的复活节日期只会越来越早,这是不严肃的。
其实早期天文观测手段还没有那么发达的时候,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个误差会越来越大的问题,直到16世纪天文学家才发现,儒略历给出的日期与真实日期已有了10天的误差。
1582年,时任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决定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在综合讨论多个方案后,决定采用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阿洛伊修斯·里利乌斯制定的历法,并将该历法命名为格里历。
Part 4
格里历
格里历延续了儒略历大小月交替以及四年设一闰年的规则,同时又新增了一条规定:世纪年(年份为整百数)必须要被400整除才设为闰年,否则设为平年。
格里高利十三世与格里历 | 图源:topys
这样一来,每400年当中只有97个闰年,所以算出的平均历年长度为(365×303+366×97)/ 400 = 365.2425日。
对比平均回归年365.242199074日,误差仅约为每年0.0003日,即25.92秒,换句话说经过3300多年才会有1日的误差。
在当时就能将误差缩减到这个程度可以说是相当了不起了,小编估计这也是为什么格里历能一直流传至今,并且几乎被全世界使用的原因吧。
在决定使用这套历法之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新旧历法如何衔接。
由于儒略历对应的日期相比格里历是滞后的,而平时我们常见的增加闰日(闰月)的方法只适用于日期提前的情形。
改革势在必行,但似乎又找不到一个好的方法。无奈之下,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直接把滞后的日子删掉还不行嘛。
尽管当时这一举动引起了轩然大波,不过至少日期回归正确了,这个结果还是可以的。
Part 5
删去天数的差异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为何不同国家实施历法改革时删去的天数不同。
由于文化差异,再加上直接删除的办法实在过于大胆,许多国家根本无法一下子接受这种改革方式。
后来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越来越多的国家发现,格里历的准确性确实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其肉眼可见的优势已然盖过了暴力删除部分日期所带来的冲击。
于是在1582年之后的几百年里,陆陆续续有许多国家都将旧历法更新为了格里历,同时沿用了这种删除日期以衔接两种历法的方法。
不过因为格里历规定,世纪年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而大多数国家的旧历法都是每4年一闰年。
所以在1700、1800、1900这三年里,旧历法中有2月29日,但格里历中只有2月28日。
所以只要在旧历法中多经历了一个世纪年的2月29日,在改革为格里历时就要多删去一天,所以才导致了改革晚的国家需要删去更多的天数。
(来源:科普中国)
评论列表(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