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时间(2022年上海世博会时间)

最近有很多网友都想得到世博会时间的回答。还有网友关心2022年上海世博会时间。对此,武陵观察网整理了相关的攻略,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2010年4月30日20时29分,上海黄浦江两岸,为世博怦然心动。

上海世博文化中心正在举行开幕式,场内彩旗挥舞、鼓乐震天。大屏幕上百花绽放、笑脸灿烂,舞台上少年儿童欢呼雀跃、各族青年载歌载舞;1867年巴黎世博会之际创作的《蓝色多瑙河》奏响,为上海世博会编配的《新上海协奏曲》弹起,历届世博会上展出过的新发明新产品一一呈现……黄浦江畔,五彩焰火腾空而起、辉映夜空……在这个崭新的舞台上,东道主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朝气蓬勃的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时间对空间的倾诉,也是空间对时间的回答。

中国人首次提出举办世博会的设想,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1894年,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郑观应的名著《盛世危言》出版,书中提到“故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1902年,梁启超再度畅想,“国民决议,在上海地方开设大博览会”。

100多年后,梦想终于落地生根。2010年的这个夜晚,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宣布: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开幕。24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相聚于此,这一刻,属于世界,属于中国,属于上海。

2010年世博会开幕之夜。新华社

2010年3月10日,工人在中国馆屋顶俯瞰即将完美亮相的世博会亚洲馆区。新华社

2010年3月2日,工人从施工中的世博文化中心观光廊走过。新华社。

上海与世博不谋而合

1851年5月1日,英国伦敦水晶宫打开大门,世博会由此开始。

作为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预言家”,世博会的发展史,恰是一部人类发展理念史。

从早年诞生于欧洲、着重展示人类在机械和建筑方面的发展,到二战后反思科技带给人的影响,再到关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经历一个半世纪历程的世博会,其理念已从高碳发展升华到低碳发展。彼时的上海,经济连续增长,努力从“制造”向“创造”转换。谋求实现新一轮更高水平发展的上海,和进入人与文化、人与环境深层次思考的世博会,不谋而合。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应运而生。

至今难忘,上海世博会上,第一次呈现的城市最佳实践区。五大洲28国87个城市或地区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实践。伦敦“零碳馆”、西班牙马德里馆的“空气树”、沪上•生态家的“追光百叶”等案例,诠释了全新的发展理念,优秀的案例随后在各地区的实际工作中被借鉴。世博园内广泛使用的、“不砍一棵树”的卫生纸和长条凳等新材料新技术,很快进入寻常百姓家。甚至进入世博会本身也是一次科技的尝试——世博会门票成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RFID(电子标签)应用案例……

志愿者服务也是世博会留下的重要财富之一。在长达半年的办会期间,历经上海梅雨季节、高温考验,在入馆人数高达百万、排队候场长达10小时的极端拥挤状态下都没有出现事故,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志愿者的耐心疏导和有效协调。世博期间,有媒体把“90后”世博志愿者叫作“世博一代”,称这一代人具有世界眼光、文化包容心和责任意识。有学者认为,“这一代中国青年的成长,预示着中国未来全面崛起的群体担当”。

2010年5月12日,志愿者陈乔乔(左)在上海世博园过生日。 来自四川都江堰的陈乔乔在世博园区中国馆担任志愿者,当日是她的生日,17位一同来自都江堰的志愿者一起为她送上生日祝福。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陈乔乔许下生日愿望:祝福世博会圆满成功,希望家乡的明天更美好! 本报记者张海峰摄

2010年10月31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园区志愿者们在完成最后一天的志愿服务工作后,来到世博园中国馆前为游客送行。新华社。

展馆内新与奇的展示,紧扣展馆外转与变的拐点,园区内的探索和模拟,触摸园区外城市的脉动。人与物的见证,会与城的发展互为映照,当184天的盛会完美结束,闭幕式上,国际展览局主席蓝峰致辞:这是中国的成功,也是世博事业的成功!

世博精神成发展富矿

成功,在于这是世博会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第一次创建城市最佳实践区。成功,也在于这是世博会第一次创立网上世博会,第一次为残疾人创设生命阳光馆……更令世界瞩目的是,相比当初的承诺“7000万”,最终上海世博会创造了7300多万人次的参观者总数和10月16日单日客流量103万这两项世博会新纪录。

这样的成绩,来源于背后的付出,不仅是简单的人力,更是上海这座城市细致入微的管理能力和随机应变的学习智慧。

上图:世博会倒计时100天之际拍摄的进入布展阶段的世博中国馆(2010年1月18日摄)。下图2008年12月17日。新华社发。

2010年5月29日上海世博会截止晚上19点,上海世博园入园人数为49.42万人,这是上海世博园开园以来参观客流首次突破40万逼近50万。殷立勤 摄

2010年5月13日上海世博会泰国馆门前许多人在排队。殷立勤 摄

2010年4月23日,游客在沙特阿拉伯馆外排队等待参观。新华社。

当发现有游客抱怨“儿童用园区厕所有些不便”,上百个儿童厕所快速诞生;天气入秋后,爱喝热水的中国人,让中国馆6套“热直饮水”应运而生;排队区的遮阳设施,在184天里,根据人流变化,从遮阳伞变成了少占地方的遮阳棚,根据天气变化又增添了电风扇和冷风机;供人休息的区域,也从提供小折叠凳,到变成长条椅……“办一天世博改进一天工作,一直改进到10月31日晚上11点半。”

这样的世博精神,成为城市后续发展的富矿。

在2010年秋天,大学生蔡彭菲以世博会志愿者“小白菜”的身份,第一次站在了紧邻世博会浦西片区的徐汇滨江。面对黄浦江,她有一丝讶异:她原先的印象里,黄浦江只与外滩有关。

也是在2010年秋天,作为“十二五”期间的重点项目,南外滩滨水区综合开发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

还是在2010年秋天,上海市政协委员年末视察中介绍,本市正考虑结合“十城千辆”“私人购车补贴试点”,支持公共交通应用新能源汽车,鼓励私人采购新能源汽车,从而提高新能源汽车规模化生产。彼时,大家对新能源汽车感到新奇,但并不感到陌生,因为这一年,在上海,有1300余辆各类新能源车辆投入运行,累计行驶里程超过700万公里,载客运营1.25亿人次,开展了世界上新能源汽车“数量最多、品种最齐、规模最大、负荷最强”的示范运行,市民有的坐到过,有的也听说了。

一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发生了:这一年,上海新建改建了40个上海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完成2800余座厕所的设施设备和导向标志的完善;这一年,在上海的公交车站或者地铁站,即便只有两个人,也会自动排队……点点滴滴的变化,展示着全城对更美好生活的不断探索。

时空之变与城市更新

时间,会赋予事物什么样的变化?空间,会如实记录下人的何种努力?

11年后,蔡彭菲已成长为上海光启文化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一个昔日连徐汇有滨江都不知道的孩子,毕业后却参与到徐汇滨江各项文化活动的策划中。

岸线长8.3公里的黄浦滨江,已经实现沿岸公共空间的贯通与开放——北起苏州河、南至日晖港,沿着滨江“三道”(慢步道、跑步道、骑行道)可一路畅行。

未来,沿着黄浦滨江将有近20个口袋公园与生态绿地,形成“时空花园•城市漫步”的滨江景观;结合周边地块开发,黄浦滨江将打造“立体城市”,滨江两岸将成为上海面向世界的“会客厅”。

曾在世博会上让大家感到新奇的新能源汽车也进入寻常百姓家。根据最新出台的《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计划(2021—2025年)》,到2025年,上海本地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过12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值突破3500亿元,本地新能源汽车占全市汽车制造业产值35%以上。

而让24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7300多万参观者印象深刻的世博志愿者的爱称“小白菜”,已经成为上海人对志愿者亲切的统称。

时间,将一些事物改变,让一些事物成长,使一些事物扎根,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空间。

空间,升级城市的功能,展示城市的魅力,配置城市的资源,也于无声处提升了上海运营管理的功力。

2010年4月24日,上南一村居民宋明榴在上海世博园中国馆前展示自己写的书法条幅“家居世博会馆畔 身在浦江景园中”。当日,上海世博园迎来第四次试运行,邀请众多世博动迁居民“回家”看看。他们在领略世博园风光的同时,也寻找自己曾经的生活记忆。新华社。

2010年10月22日,新人高兴地在中国馆前合影留念。新华社

2010年3月31日,工人在搬运铺设在文化中心周围的草皮。新华社。

从“CBD”到“CAZ”

世博会筹办8年,上海没有一刻懈怠;举办184天,上海未有丝毫马虎;11年过去了,上海片刻未曾忘却。

世博会的溢出效应,源源不断,持续至今,不仅是园内有限空间对园外更大空间的溢出,也是从局部产业到整条产业链,进而到整个城市发展的溢出。

盛会落幕之际,在关于世博会的总结中提到,“要充分借鉴上海世博会先进理念,不断丰富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内涵,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扩大开放。要广泛吸收运用上海世博会成果,推动上海尽快走上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路。要不断总结办博的成功经验,努力将其转化为城市运行和社会管理的长效机制。要努力推广世博党建的有效做法,不断提高上海党建科学化水平。”

以世博会为转折点,人们对城市定位的视野变了。

最新的规划不再强调人们熟悉的“中央商务区”(CBD)概念,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新词:“中央活动区”(CAZ)。根据规划,上海将打造由“城市主中心(中央活动区)—城市副中心—地区中心—社区中心”组成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成为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载体。其中,中央活动区是包括小陆家嘴、外滩、人民广场、世博—前滩—徐汇滨江地区、中山公园、北外滩、杨浦滨江等区域的连绵地区,面积约71平方公里,是作为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区。从“CBD”到“CAZ”,概念变化意味着空间布局和功能的重构,传统单一功能的商务区将成为功能更综合的区域,更强调以人为本。

而“人”这个汉字,正是当初设计世博会吉祥物“海宝”时的最初原型。

2007年,卢浦大桥举办“记录历史,看世博进程”活动,200多位曾在江南造船厂和老工业基地工作过的老人来到卢浦大桥,登高看世博场馆建设。

世博与进博遥相呼应

在曾任上海图书馆馆长、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吴建中博士看来,2010年的世博会与2018年开始举办的进博会遥相呼应。

1850年8月3日《北华捷报》在上海创刊,编者在发刊词中这样说道:“自由贸易,无论对伦敦还是对上海来说已经不是实验,而是现实……这座城市让那些远离家乡的外国人用不同的眼光看这个世界”,编者由此预言,“上海的命运决定了它将成为永久的世界商场”。160年后,这座城市通过举办世博会,连接世界;168年后,这座城市通过举办进博会,主动开放市场,让世界分享中国的市场机遇。进博会向世界展示的不只是一个公平和包容的“世界商场”,而是一个大国应有的胸怀和责任。

经历世博洗礼,上海办展的能力令世界瞩目。而办一届博览会除了要有严密的办展程序和规则,还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环境。上海世博会不仅为进博会的成功举办积累了经验,而且城市开放的人文环境、便捷的生活设施以及一流的展示空间也为国际商贸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世博会到进博会,上海向世界展示了其对开放的自信和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说,“世博会既已结束,又是开始”。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有“东方之冠”之称的中国馆在夜幕的映衬下显得光彩夺目。世博会开园后,中国馆最受中外游客欢迎。 本报记者张海峰摄

来源:作者:沈轶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部分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或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