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之一,是文人墨客爱不释手的创作题材之一。无论是《诗经·国风·陈风·月出》中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还是唐诗《关山月》中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亦或是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无不以表达了作者的丰富情感,及展示了诗词的审美意蕴,而深受世人的喜爱。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望月怀远》,便是古诗词中著名的一首咏月诗。它出自于唐代诗人张九龄之手,是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后,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对于《望月怀远》,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毕竟它的开篇两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惊艳千古,人人会背的名句。而在传统的中秋佳节,这两句诗也是常常会被引用的经典。
那么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究竟写了什么呢?顾名思义,张九龄除了望月、咏月外,还着重表现了怀远,即抒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这也是古诗词中月之意象被赋予最普遍的一种情感。但普遍不等于普通,以它的开篇两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例,便以简洁、准确的语言,传达出了一种真挚、美好的情感,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即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它使我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你,此时此刻和我望着同一轮明月。很显然,它说明了张九龄是因为离乡后,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才写下的这首诗。而除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外,它其实也有美好的祝愿蕴含其中,就如同苏轼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样。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即多情的人,因为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于开始抱怨夜晚的时间太过漫长。值得注意的是,“竟夕”是通宵的意思。而通宵的月色,无论是皎洁,还是冷清,对于一般人来说,都是无所谓的。但对于离开家乡,与亲人远离的多情之人来说,就很难受了。因为“望月怀远”,所以相思不寐,却偏偏还长夜漫漫,故而一个“怨”字便浑然天成了。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也就是说,因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所以不能入睡。又或许是因为屋里的烛光太耀眼,所以便灭了烛,披上衣裳走出了家门。但屋外姣好圆满的月光,却让人更难以入睡了。而此时,夜已经深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结合颔联来看,这两句诗其实就是对“遥夜”、“竟夕”的细节描写,核心就四个字,即望月难眠。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即这皎洁的月光,饱含着我对你的情意,可是我又该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吧,或许在梦中我们能够欢聚。月光本是无情之物,但这里的月光却是被诗人进行了人格化,变成了一个知道诗人相思情意的有情之物。读来深感余韵袅袅,以及不尽的情思蕴含其中。
纵观张九龄的这首诗,无疑是一首著名的咏月诗。而在咏月外,张九龄着意描绘得彻夜难眠之情景,以及抒写的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均细腻入微,感人至深。如今看来,即便已经过去了千百年沧桑岁月,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深挚情感,也依然能够撼人心魄。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