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杵成针的含义(铁杵成针的含义是啥)

铁杵成针的含义?最近有很多朋友都想知道答案。还有朋友想了解铁杵成针的含义是啥。对此,武陵观察网准备了相关的教程,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文史哲

大语文之大不仅在广,更在其深,广包括文史哲多个方面,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人文养料,具体涵盖诗词、小古文、历史、哲学等;其深是深入我们的生活,语文就是我们的身边生活之学。在这里,我们一起向古人问道,在古老的东方智慧中,去发现语文的丰富多彩,以趣味化的形式,让孩子爱上大语文,享受学习的乐趣。


寒假就快结束了,孩子们的作业完成了吗?


完成了的,家长可以暂时松口气了。没完成的家长也不要心急,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喜欢拖作业也不是个例,适当引导,也是可以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的。


小半爸想起了自己小时候,不写作业的时候老父亲就给我讲《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故事,每次讲完之后觉得自己很不上进,立刻就变成好学生的模样。


今天就分享两篇小古文,或许可以帮助家长激励孩子学习。


01

车胤:最终还是被萤火虫改变了命运


囊萤夜读


胤(yin)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这个故事还蛮好理解的:说的是车胤读书勤学努力,博学多才。家里穷,买不起油灯,夏天夜里用白色丝袋,装数十只萤火虫来照明读书,夜以继日。



难词注释

囊是用袋子装的意思,是一个动词,实际上,囊大部分是一个名词,指口袋,比如探囊取物、囊周羞涩都是这个含义。恭是谨慎的意思。通表示通晓。练指白绢,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白绢做”。


这篇小古文的意思了解了,我们再说说车胤这个人。他的故事主要记载在晋书《车胤传》中。


Ⅰ、从小家里不富裕


车胤是跟陶渊明一个时代的,都是东晋人,出生在南平郡人也就是今天的湖北荆州市,也是《三国演义》中关羽大意失荆州的那个地方。


他老爹车育做过郡县的主薄,不过收入不高,所以车胤小时候才会把萤火虫收集起来,当做电灯泡来读书。



因为他勤奋好学,当地有个太守王胡之见到小时候的车胤时,就对他父亲说:“这个娃以后会光耀门楣的,你得好好培养啊”。


不得不承认,这个太守的眼光还是很毒辣的。长大后的车胤果然长得帅又聪明,按史书的说法是“风姿美劭,机悟敏速”。


当时的权臣桓温正好在荆州做刺史,听说车胤这个人有点本事,就让他做了他的幕僚。后来又发现这个人特别善于辨析义理,就更加重视他了。


所以在求学的时候有一项特长很重要,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可以派上用场。


Ⅱ、读书厉害,加入皇帝的读书小组


车胤本身有实力,办事又踏实,榜上桓温这颗大树之后,一路高升。后来又立了战功,升为征西长史,在朝廷的名声越来越响。


到了公元373年,被朝廷封为关内侯。虽然没有实权,但是能够经常跟着皇帝一起玩耍了。



当时的皇帝孝武帝喜欢讲解《孝经》,谢安就坐在旁边听讲,其他一些大臣负责伴讲、伴读或者拿经书,而车胤主要负责帮助皇帝选句子。


这个场景特别有意思,一群高级文青一起交流学习,一般人还进不去。所以当时很多就觉得车胤很牛,能够进入皇帝的读书小群。


Ⅲ、脑袋灵光,官场上学以致用


有一次,朝廷在讨论一个方案,就是要不要按照古人的模式修建祭天地的郊宫和祭祖先的宗庙,讨论了半天也没个结果。


后来还是车胤出面摆平的,他认为:“古代的那些宗庙建造现在也搞不清楚,尺度标准都不知道,我们打造的郊庙符合礼乐就行,不要在乎形式,抓住建造的核心就行。”


一席话就提出了问题的本质,朝廷当场就听从了车胤的建议。


Ⅳ、遵守原则,不屈服权威


车胤后来又慢慢升职了,从骠骑长史、太常,晋封临湘侯一路升到护军将军。


当时有个奸臣叫王国宝,也是谢安的女婿,为了讨好会稽王司马道子,想劝说朝廷的执事大臣给皇帝上奏,让司马道子做丞相。


车胤立马提出反对意见:“这司马道子虽说是皇帝的弟弟,但他的功绩还没到这个级别,我不干!”于是假装称病拒绝办理。


后来王国宝等人的疏表奏上去后,孝武帝非常生气。但狠狠夸了车胤,又升他做了吏部尚书。


最后车胤因为准备向皇帝揭发司马元显得过失,被他发现,不忍欺辱,自杀而亡。


同样类似的故事还有晋人孙康买不起油灯借助雪光读书,所以后人将两个刻苦读书的故事结合起来组成了一个成语叫囊萤映雪。



成语解释

囊萤映雪: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形容刻苦攻读。


今天我们得感谢爱迪生同志,因为他发明了电灯,我们不用去捉虫子夜读,也不用借助雪光苦读了。


车胤死后300年,同样作为刻苦学习的代表,李白的《铁杵成针》也被写进了教科书。


02

李白:我真的相信铁杵磨成针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原文翻译:磨针溪是在象耳山脚下。世世代代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不好好学习经常跑出去玩耍。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又回去读书了。


难词注释

去指离开。逢表示碰上,萍水相逢中的逢也是这个意思。欲是想要。感指的是被某某感动。还表示回去。卒业指的是完成学业,成语有始有卒中的卒也是完成的意思。


后来又有人将这个故事进行了扩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 “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这个故事表达的是: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之前对这个故事一直是坚信不疑的,毕竟李白取得的成就够大,说他看到老婆婆铁杵磨针努力学习,不信也难。


出于好奇又去翻了《新唐书》,关于李白的列传中并没有介绍这个故事。这个故事最早出现在宋代的《锦绣万花谷》,后来又被《方舆胜览》和 《蜀中名胜记》等书记载,一直流传至今。


其中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记载:“志云:县东北二十五里,有磨针溪,在象耳山下。相传李白读书山中,学未成,弃去,适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何为,曰欲作针耳。白感其言,遂还卒业。媪自言武姓,旁有武氏崖。”



这几个版本都有一个共同点,李白发现老婆婆磨针的地点都是在四川省眉山市境内的象耳山。事实上,据资料显示,李白的故乡可能在陇西、碎叶亦或四川江油但是没有说在眉山的。


另外,他自己没有讲过铁杵磨针的故事,他的好友李阳冰、魏颢等人也没有关于此事的记述。


因此可以推断,李白看到老婆婆铁杵磨针的故事很可能是后人编撰的。因为这个故事很励志,也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所以就流传下来了。


03

成语积累:不仅要读书,而且要坚持


两篇文章都是激励孩子好好学习的,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


《囊萤夜读》强调的是苦读,没有读书环境创造读书环境;而《铁杵成针》更加侧重要有毅力,有恒心,不仅仅是读书,做其他事也要保持这种恒心,才会有所成就。



04

古文感悟:读书要鼓励孩子去玩


当我们激励孩子努力学习时,小半爸建议讲《囊萤夜读》而不是《铁杵成针》的故事。


万一要是孩子问起来:“铁杵真的可以磨成针么?大概要多久?为什么老太太不去买针?自己天天在哪里磨会不会很累?生病不是要花更多的钱?”等等就比较尴尬了。


但是《囊萤夜读》的故事逻辑就很好理解,家里穷,没有油灯,又想出人头地,所以捉萤火虫读书,解释起来就方便许多。


虽说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自觉读书,但是这个美好愿望的前提条件是让孩子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书。也就是找到读书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远比外部各种奖励赞美强大得多。


家长平时尽可能引导让孩子多去接触社会、参加活动或者去“疯狂”地玩耍。


在玩的过程中孩子有机会明白自己以后想做什么,找到内心之光,孩子才有读书的动力。


我是小半爸,今天的古文分享就到这里了。各位家长还想看哪些有趣的古文故事呢,欢迎留言。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部分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或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