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讲了《三十六计》之第十五计:调虎离山。
《孙子兵法》早就指出调虎离山的核心是:如果不顾后果地去攻打城池是会失败的,是一种下等策略。敌人既然已经占据了有利地势,又作好了应战的准备,就不能硬碰硬地与他争地。应该巧妙的设计,施予小利引诱敌人,让敌人离开坚固的防地,把他们引入到对我方攻战有利的地方,才能使我方变被动为主动,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击败敌人。
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是《三十六计》之第十六计:欲擒故纵。
原文是:“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意思是说:把敌人逼迫得太紧,有可能会让敌人因此拼死反扑,如果让他们逃跑则可以减弱敌人的气势。我方要善于等待,有诚心、有耐心地让敌人的士气和斗志慢慢的消磨,等待时机成熟时将对我们大有好处,可兵不血刃地待到敌人散乱后再进行擒获。
图片来源生活
欲擒故纵中的“擒“和”纵“本就是自相矛盾的。在军事上,”擒“是目的,而”纵“是方法。自古就有”穷寇莫追“的道理,实际上这并不是不追,而看要看怎么追。把敌人逼急了,反而令他们拼尽全力进行反抗。还不如暂时放松,让敌人不再警惕,斗志松懈时,再伺机而动一举歼灭敌人。
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历史上一个“欲擒故纵“的绝妙军事战例。
蜀汉建立之后,定下了北伐大计。当时的西南夷酋长孟获率十万大军来侵犯蜀国。为了解决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决定亲率大军先平孟获。孟获在西南夷中的威望极高,如果能够让他心悦诚服,主动请降的话,就能使南方真正稳定。所以,在蜀军第一次诱敌出战,让孟获被诱入伏击圈,兵败被擒后,诸葛亮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决定对其采取“攻心”战,断然将孟获释放了。
孟获不服输,表示下次定能击败蜀军。孟获在与诸葛亮的几次战斗中,都没能击败蜀军,反而每次都被擒。直到最后一次,也就是诸葛亮火烧孟获的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获。孟获终于感动了,他真诚地感谢诸葛亮的七次不杀之恩,发誓以后决不再反。从此,蜀国西南安定,诸葛亮才得以举兵北伐。
“欲擒故纵”还有一个典型的战例就是:王浚明争暗斗皇位,石勒欲擒故纵除奸臣。
西晋末年,幽州的都督王浚企图谋反篡位。晋朝名将石勒知道后,打算消灭王浚的部队。当时的王浚势力非常强大,一时难以取得胜利,石勒决定采用“欲擒故纵“的计策来麻痹王浚。石勒派门客王子春带着大量的珍宝,来敬献给王浚,以表示愿意拥戴他为天子,在信中对他进行了好一轮吹捧。王子春也在一旁添油加醋,说得王浚心里喜滋滋的,信以为真了。
后来,石勒还杀了王浚的部下游统,游统原本是想伺机谋叛王浚,找石勒当靠山的,结果让石勒给杀了,还将游统的首级送给王浚。
公元314年,石勒打听到幽州遭受水灾,老百姓没有粮食。王浚不仅没有减轻百姓的负担,还不顾他们的生死,苛捐杂税,有增无减,直闹得百姓民怨沸腾,军心浮动。这年4月,石勒决定亲率部队攻打幽州。当石勒的部队来到幽州城,王浚还蒙在鼓里,以为石勒是前来拥戴他当皇帝的,根本没有准备迎战。等到他突然被石勒捉拿时,才如梦初醒。最后,王浚不仅中了石勒的“欲擒故纵“的计谋,还身首异处,美梦成了泡影。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内容。明天,我们将继续来看《三十六计》第三套的攻战计之十七--抛砖引玉。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