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四十七位姓氏,尤盛于山东和河南地区。当今吕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45%,总人口大约在596万。
吕,本义是铜锭。甲骨文中,“吕”字像古铜饼状,金文的“吕”字干脆将两口填实,成为铜锭的直观图象。小隶的“吕”字将上下两口相连。吕,表示冶炼的技术和行业。吕人以此为原始图腾,并命氏族名和族徽,吕人所长期驻留的地方称吕,建立的城堡称为吕邑,最后发展为国,并出现吕姓。
吕姓起源
吕姓始祖——伯夷
吕姓的起源主要有二:
其一:出自姜姓
炎帝生于姜水而姓姜。炎帝裔孙伯夷,号太岳,虞夏之际辅佐禹治水有功而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伯夷是吕国的开国始祖,侯爵,复赐姓姜,以奉炎帝之祀。吕国历经夏商周三朝,西周初,吕侯入朝为周穆王之司寇,至周宣王时改称吕国为甫国,分一支吕姓于今河南新蔡,史称东吕。春秋初东吕为宋国所灭,其地后来归蔡国,吕人东迁于江苏铜山东北。公元前688年,楚文王灭吕(甫)国,两吕国灭亡后子孙均以国为氏,姜姓吕氏至少有2700年的历史。姜姓吕氏的后裔吕尚,也称姜子牙、太公望,辅佐周文王灭商,周初封于齐,为周朝东部的重要诸侯国。
其二:出自姬姓
商末周文王占领隗姓魏国之地,封其亲属于魏国,这是姬姓魏国的始封之地。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毕公高于毕,在今陕西咸阳北,是为毕国。迁封魏国于山西芮城东北的魏城。春秋时,晋景公时大夫魏锜食采于吕,号吕锜,吕邑在今山西霍县西南,又食采于厨,故称厨武子,厨邑在今河南商丘北,其子吕相遂以吕为氏。姬姓吕氏的历史至少有2600年。
外族基因融入
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北方战争纷乱、政权更迭频繁、中原百姓南逃、外族入居华北。外族基因融入北方汉民中的事件不断地发生,北方吕姓中融入外族的血液主要发生在西汉以后,最重要的事件有:东汉东越族有吕姓;略阳吕氏出自汉朝武都郡白马氐人之后;秦州吕姓出自羌族;东晋上邽吕姓出自休官族;河南吕氏系出鲜卑,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定居中原,改鲜卑族比丘氏、副吕氏、叱吕氏、俟吕陵氏、叱吕引氏等氏族均为吕姓,这些氏族全部成为汉族;清朝满洲人有吕姓,满族的吕姓原先来自汉民,入旗汉民满化,后又汉化,成为东北地区的吕姓汉族。
吕姓分布
吕姓分布频率图
人口分布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吕姓人口由55余万增到了596万,增长了近11倍,吕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仍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吕姓人口呈下降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这四省大约占吕姓总人口的32.2%。其次分布于浙江、安徽、辽宁、黑龙江、四川、广东,这六省的吕姓又集中了27%。山东居住了吕姓总人口的11%,为吕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以鲁豫为中心、向东北、东南、西南三方向逐渐扩散的吕姓分布特征。在600年期间,吕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西部的回迁十分强劲,已经大于由北向南的迁移。
吕姓血型
吕姓血型 吕姓血型分布
吕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2%,A型占28%,B型占30.6%,AB型占9.4%。
吕姓名人
吕不韦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他扶植秦国质子异人继位成为秦庄襄王。在太子政为王后,吕不韦成为相邦,权倾天下。他执政时主持编纂了《吕氏春秋》,并攻取周、赵、卫的土地,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嫪毐叛乱受牵连,被免职。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饮鸩自尽。
吕雉
吕雉(前241年—前180年),字娥姁,刘邦的皇后,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也是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之后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吕雉开启了汉代外戚专权的先河,被司马迁列入记录帝王政事的本纪,后世把她与武则天并称为“吕武”。吕雉统治期间实行黄老之术与民休息的政策,废除挟书律,下令鼓励民间藏书、献书,恢复旧典,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吕蒙
吕蒙(178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中国古代将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少年时随孙策为将,累封别部司马,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鲁肃去世后,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
吕姓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吕姓的郡望主要有河东、东平、东莱、阳翟、濮阳、略阳等。吕姓的堂号除了与郡望同名外,还有渭滨等。“渭滨”堂号典出吕氏先祖吕尚。吕尚即姜子牙,相传曾垂钓于渭水之滨隐居,与周文王相遇,被尊为国师,辅佐周武王灭商,封于齐。
吕姓的重要楹联有五副:
立朝正色;夹袋储才。
岳阳仙客;渭水耆英。
耆英怀渭水;春花满瀛州。
老弃钓竿荣佐帝;少交中伞喜多才。
夹袋储才,推圣功之雅量;立朝正色,懔晦叔之遗风。
家训格言:吕氏家训以明朝学者吕坤的家训最为实,也最易为人们接受。吕坤,河南宁陵人,万历年进士,累官至山西巡抚、刑部左右侍郎。吕坤的思想兼收并蓄,自称“不儒不道不禅,亦儒亦道亦禅”。坚持“天地万物只是一气聚散”的一元论观点,反对理学家的“理在气先”说法,也反对佛教的“轮回”说。提倡对“国家之存亡,百姓之生死,人心之邪正”之思想。在教育思想上,他反对“生而知之”,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获得新知。主张读书只要明大意,不必寻章摘句拘泥于训诂家之言。提倡“善于用心”,“有过认过”,“长善救失”等修养品德。他非常看重子女的人品教育,认为如果没有良好品德,“纵中三元、官一品,那值得一文钱?”强调“要存阴德之心,干公道之事,做老成之人,说实在之话”,凡事必须“把天理放在头顶上”。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