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的番号是一名军人的半个灵魂,承载着军人全部的军旅记忆,即使不是同时期当兵的人,只要听到是来自同一支部队,就能顿时亲如手足。
部队番号无论是对于一支部队来说,还是对于一名战士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刻的意义,因此在设立部队番号时,都会慎之又慎,考虑了多方因素之后,再最终设立。
令许多人感到疑惑的是,2017年我国将五大战区的部队整编成13个集团军,其番号并不是从1到13,而是从71到83,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我军在历史发展中,在番号上都经历了哪些大的改变?
一支部队的番号的变动,为什么总能牵动着所有士兵的内心,让人喜悦,让人悲伤,让人惆怅,让人遗憾而又无奈?
动荡年代的部队番号
从20世纪初期,一直到现在,在将近一个世纪的过程中,我军的番号经历了多次大大小小的整编,其中每一个曾经存在过的番号,都承载了许多战士的热血与汗水。
在北伐战争之后的土地革命时期,我军的部队编制较为杂乱。
因为部队分散在全国各地,并且有些部队是从国民党军队中改编而来,所以有着师、旅、军团、方面军、纵队等各种建制,由于交通、革命形势等因素的限制,这些建制并没有形成一个整体性的系统。
后来随着土地革命的持续发展,全国各地由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全部被整编为红军。
1935年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后,中共中央将原先中央直接指挥的第一、三、五、九军团,改为第一、三、五、三十二军,和红一、红二、红三、红四方面军等部队一起统一接受中央指挥,这次整编后,我军开始有了基本的系统性。
在抗日战争刚刚全面爆发时,我军被整编为了新四军和八路军,在抗战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加入到了这两支革命队伍中来,因此这两个军的人数不断增加。
在抗日战争刚刚胜利的时候,我军的两个军级编制依然只有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但是各种正规军和地方武装加起来总人数已经达到了127万人,这时候以仅有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两个军的番号,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指挥上的需要。
于是我军除了旅、师等重要作战单位以外,还主要使用了“纵队”这一单位作为比师级高一级的主要作战单位,其作用和规模就相当于军,只不过以纵队为名。
1948年的时候,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纵队已经达到了51个之多,9月举行的西柏坡会议上,中央决定在接下来的部队发展中,先将51个纵队逐渐扩编为70个,然后再将70个纵队更名为70个军,并让这70个军分别划归到20个兵团。
这里所说的兵团,在规模上就相当于我们后来所熟知的集团军。
1948年,我军已经在解放战争中转入战略反攻阶段,全国的解放军在各个区域中被划入到了四个大的野战军,分别是西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和东北野战军。
这里的野战军是当时解放军战斗序列的最高级别单位,就相当于后来建国后的各个军区以及再后来的各个战区。
裁军——催落了无数军人的泪水
1952年,当年西柏坡会议中所计划编成的70个军全部建立完成,番号从第1军按照顺序一直排到第70军。
但是随着战争逐渐减少,维持如此庞大的部队建制已经没有必要,于是开始慢慢裁撤一些军。
裁军的过程中虽然许多部队的士兵感到非常不舍,毕竟部队番号是他们心中永远的军魂。
但是为了国家的进步,为了军队的建设,他们忍住心中的失落和苦楚,接受了这一事实,选择做出内心的牺牲。
到1961年的时候,原先的70个军的编制还剩下31个编制。
之所以会剩余那么少的数量,一方面是部队的总人数在不断压缩,另一方面是随着我国海军、空军的不断发展,一些军的番号从陆军划进了空军和海军。
当时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阶段,国家经济处于较为困难的时期,通过缩减军队而节省出来的这些军费开支,有力支援了国家的经济建设。
在科技日渐发达的现代社会,军事对抗越来越依赖大型火炮、导弹等尖端军事装备,科技在现代战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即使是在大型战争中,过多的人力也已经失去了其以往的必要性,因此裁军就成了部队必须要迈过去的一个坎。
1985年,我国为了促进军队国防现代化,增强多兵种协同作战的能力,又进行了百万大裁军。
这次裁军将陆军的30多个军,撤去了其中许多个军的番号,只留下了24个番号,并把“军”的作战单位名称改为“集团军”。
其意思即表示,是由多个兵种共同组成的一个集合而成的军,具有较高的多兵种协同作战能力。
例如一个集团军可以下辖机械化步兵师、装甲旅、防空旅、陆航旅等作战单位,形成陆空作战乃至海陆空作战的能力。
这些集团军都是有着赫赫战功的部队,每一个部队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不凡的经历,例如其中的第一集团军被称为“天字第一号“军。
这支部队从土地革命时期就被编入靠前的战斗序列,从1930年贺龙带领时所被授予的红二军团番号,到后来解放战争时期的第一野战军第一纵队,再到新中国成立时的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一军。
这支部队不仅有着长期靠前的战斗序列,而且部队将士们也都始终不负这一骄人的番号,屡建大功。
从71到83的集团军番号
2013年1月,我国本着让军队建设更加公开和透明的原则,开始公开对外使用18个集团军的番号,从此以后集团军的名称不用再以“某”来代替。
当年年初发表的国防白皮书里,在百姓面前我国当时各个军区所管辖的集团军展现得一清二楚,例如:
广州军区下辖第41、42集团军,南京军区下辖第1、12、31集团军,其他军区也同样如此。
2016年,我军将原先的北京、南京、广州、兰州、成都、沈阳、济南等七个军区,改为了五大战区,分别为东部、西部、南部、北部和中部五个战区。
改变之后的五个战区机构更加精简,各个区域的联动能力更加强大,符合了现代化军队发展的需要。
2017年,我国又进一步推动军队的现代化改革,将原有的陆军18个集团军精简为13个集团军,将各个海陆空协同作战单位进一步集成化。
而让人感到非常好奇的是,为什么这13个集团军的番号不是从1到13,而是从71到83呢?
这就涉及到了许多复杂的因素,而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军人们出于对部队的心理认同,每个集团军的官兵都不希望自己所在的集团军的番号被裁撤,然后自己所在的部队就那样归入到其他集团军的管辖之下,军人的荣誉感让他们很难接受这样的事情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取消哪一个集团军的番号,或保留哪一个集团军的番号,都很难一碗水端平,因此为了公平起见,就忍痛将原来18个集团军的番号全部取消,避开之前所使用过的1到70的番号,然后另外从71到83设立13个集团军的番号。
这样不仅保证了足够的公平,而且更加方便了在集团军整编的过程中,对下辖的各个旅、团等部队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整。
从刚开始的革命时期方面军,一直到后来的新中国成立时的野战军,再到如今的五大战区,人民军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改编和优化的过程。
部队不断系统化,整体作战能力和装备水平不断提升,这一切都离不开党中央的用心摸索,离不开人民子弟兵们的众志成城。
番号——军人的灵魂
在抗战电视剧《永不磨灭的番号》里,主角李大本事在家乡不甘心受到日本人的压迫,和一些同乡组成了游击队和日军战斗。
后来这支队伍发展成了八路军指挥下的县大队,是一支地方性的武装队伍,在日军发动的大扫荡中,他们奉命阻击三万多日军,保护后方八路军总部的安全。
任务异常艰巨,前路生死未卜,但是李大本事和战友们没有丝毫胆怯和犹豫,而李大本事只有一个请求,那就是希望自己所带领的县大队能够获得一个正规部队的番号。
为了抗击日寇,李大本事他们义不容辞,死而无憾。
但是他们唯一希望的就是,能够让后人知道,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有他们这样一群人所组成的一支部队,用战士们巨大的牺牲换来了抗日战场上的一次胜利,为抗日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唯一能达成他们这一愿望的方式,就是拥有一个永不磨灭的番号,上级首长答应了李大本事的这一请求。
在激烈残酷的阻击战中,这支部队付出惨痛代价,完成了阻击任务,大多数战士战死。
而不久后,上级司令员兑现了承诺,给予这支部队一个正规的团级番号,并且从其它各个部队中调来兵源,让这支部队成为了一个齐装满员的团,从此拥有了一个永不磨灭的番号。
部队番号对于一名军人来说,意味着太多太多的东西。
从生活经历来讲,部队番号对于一名军人来说,承载了他在部队中的大多数记忆,也承载着他在部队里的归属感。
每当想起自己在部队中的种种经历,首先想起的就是自己所在部队的番号,而对于退伍后的老兵来说,他心中所一直记着的部队番号,是他曾经参军的重要痕迹。
从战友情感来讲,一支部队的番号意味着一个团结协作、生死相依、荣辱与共的集体。
在这个集体中,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完全可以信任的人,在战场上他们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毫不犹豫地为身边的人挡子弹,这种生死情谊也被印刻在一支部队的番号中,刻进每一位军人的记忆里。
在电视剧《士兵突击》里,主角许三多所在的钢七连,因为整编而被取消了番号。
消息还没有正式公布时,不希望事情发生的连长对此绝口不提,他宁愿相信自己所听到的全部只是谣言。
当后来消息公布,钢七连官兵相继按照安排,前往其他连队之后,连长心中充满了失落沮丧。
当看到许三多依然在空无一人的营房里打扫卫生时,连长心中的沮丧转化为了对许三多表现出的波澜不惊的愤怒。
他生气地把许三多手中的扫把夺过来扔掉,对许三多说道:
连长的这番话,充分表达出了军人对自己所在部队的深厚感情,表达出了军人对部队番号的深厚感情。
也许对于 普通百姓来说,一支部队的番号只是一个带有数字的名称,只是对一个集体的称呼,但是对于军人们来说,一支部队的番号就像是珍珠,凝聚着一支部队所有的精华,就像是一支部队的“黑匣子”,留存着战士们的种种独特的记忆。
向军队中每一个番号背后所代表的铁血军人们致敬!
评论列表(2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