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视角有哪几类(叙事学视角有哪些)

最近有很多老铁都在问叙事视角有哪几类这个问题。还有其他网友想弄明白叙事学视角有哪些。对此,武陵观察网整理了相关的内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对于新手作者来说,故事的叙事视角是一个很容易忽视的地方。

同样的故事,运用不同的视角,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因此,要讲好一个故事,首先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视角来写故事。

小说的视角并不简单地等同于人称,厄休拉·勒古恩在《写小说最重要的十件事》种,将视角分为五种:第一人称、有限第三人称、介入作者(“全知作者”)、客观作者(“窥探者”“摄影机眼”“客观叙述”)、“观察者-叙事者”。

在选择合适的视角前,不妨先和研习君一起,了解一下每一种视角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吧~

视角是表征故事讲述者是谁讲述者与故事之关系的术语。

在故事中,这个讲述者被称作观点人物。当然还有一种可能,这个人就是作者本人。

口吻是评论家在讨论叙事文时经常使用的一个词。它是比喻性的,因为除非出声朗读,纸上的东西总是沉默不语。

很多时候,口吻是“原真性”(Authenticity)的另一种讲法(用你自己的口吻去写,抓住一个人物真实的口吻,诸如此类)。而我则纯粹且务实地用它来指讲述故事的那些声音,叙事的口吻。

在这本书里,在这里,我会把口吻和视角当作彼此交融、相互依赖的统一体来看待

我尝试用下面的文字来定义和阐述五种主要的叙述视角。每种视角都有一个对应的例子:一个以相应视角讲述的段落。它们来自一个不存在的故事《谢弗里德公主》(Princess Sefrid)。

每个例子的故事是相同的,同样的人,同样的场景。变化的只是视角。

1.第一人称

在第一人称叙事里,观点人物是“我”。

“我”讲述这个故事,而且完全参与其中。只有“我”的所知、所感、所见、所想,我的猜测、希望、记忆等等这些可以被讲述。

读者只能通过我的眼睛和耳朵、从我口中的话了解其他人的品行,推断其他人的感受。

谢弗里德公主:第一人称叙事


2.有限第三人称

观点人物是“他”或“她”。

“他”或“她”讲述这个故事,而且完全参与其中。只有观点人物的所知、所感、所见、所想,他(她)的猜测、希望、记忆,等等这些可以被讲述。

读者只能通过观点人物的眼睛和耳朵、从观点人物所说的话了解其他人的品行,推断其他人的感受。

这种限定于一人的视角可能会贯穿整本书,也可能会从一个观点人物切换到另一个。这种切换一般会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来,而且通常不会发生在很短的篇幅里。

技术上讲,有限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并无二致。它们本质上的限制是相同的:除了叙事者看到、了解和讲出的那些,你不会看到、了解或者听到任何东西。这种限制集中了声音,传达了一种表面上的真诚。

似乎只要在电脑上换一下代词,改一下动词后缀,就能轻轻松松地把叙事从第一人称切换到有限第三人称。但它没那么简单。第一人称与有限第三人称有着不同的口吻。

读者与那个口吻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因为作者与它的关系本来就迥然有别。成为“我”不同于成为“他”或“她”。从长远来看,不管对作者还是读者,它所需的创造性能量是不同的。

顺道提一句,没有人会担保有限第三人称的叙事者是可靠的。

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是有限第三人称的一种特殊的内向的形式。

谢弗里德公主:有限第三人称

3.介入作者(“全知作者”)

故事并不是由某一个人物讲述的。

也许会有许多观点人物,叙事口吻可能会在故事中的任何时刻切换,或者出现只可能来自作者本人的观点、看法、分析或预言(比如勾勒一个跟任何人都不接触的人,或者描写一个没有人去过的景点或房间)。

作者也许会告诉我们所有人的想法和感受,解释他们的行为,甚至站出来臧否人物。

这是讲故事的人常见的口吻,他对所有人物的位置、他们身上发生的一切都了如指掌,他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知道什么发生了,什么即将发生。

所有的神话、传奇和民间传说,所有的儿童故事,1915年之前几乎所有的小说和那之后的无数小说,用的都是这种口吻。

我不喜欢“全知作者”(Omniscient Author)这个平平常常的称呼,因为从中听得出轻蔑的口气。我更喜欢“介入作者”(Involved Author)。有时候我也用“作者叙事”这个中性的说法。

有限第三人称是现代小说主要的叙事口吻——某种程度上,这是对喜好和滥用介入作者的维多利亚时代的一种回应。

介入作者对视角的操纵最为公开和明显。叙事者对整个故事了然于胸,知道哪里重要,最值得讲,而且,他的声音深深地浸入每一个角色中,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斥之为老套过时而撂到一边。

它不仅是最古老、应用最广泛的叙事语调,而且也是最多样、最灵活、最复杂的视角——在这一点上,也许对作者来说它难度最大。

谢弗里德公主:介入作者(“全知作者”)


4.客观作者(“窥探者”“摄影机眼”“客观叙述”)

没有观点人物。叙事者不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只是一个中立的观察者(一只趴在墙上的智慧苍蝇),他所叙述的,只是从人物的言谈举止中所做的推断。作者从不进入人物的内心。

人物和地点或许会被精确地描述,但价值和判断只能被间接地暗示出来。

这种叙事口吻在1900年前后,在“极简主义”和“原创小说”中曾风靡一时,它很少公开操纵观点视角,但操纵又无处不在。

如果你在寻找跟自己心有灵犀的读者,这是个绝佳的练习。刚涉足写作时,我们会希望读者的反应同我们的反应一样——他会因为我们流泪而流泪。

但这还不成熟,并没有同读者搭建起一种文学艺术上的联系。如果你能用冷静的口吻打动读者,才算是登堂入室了。

谢弗里德公主:客观作者(“窥探者”“摄影机眼”“客观叙述”)


5.“观察者-叙事者”

· “观察者-叙事者”,使用第一人称

叙事者是人物之一,但不是主要人物——他出现了,却不是事件中的重要角色。

与第一人称叙事的不同在于,叙事者讲述的并不是关于自己的故事。这是叙事者目睹后讲给我们的故事。虚构和非虚构作品都使用这种口吻。

谢弗里德公主:第一人称的“观察者-叙事者”

· “观察者-叙事者”,使用第三人称

这种视角只出现在虚构作品中。策略同上一种视角大同小异。观点人物是一个有限第三人称的叙事者,他见证了整个事件。

叙事的不可靠性复杂而微妙地带出了叙事人物,让我们知道“观察者-叙事者”并非故事的主角,于是读者可以大胆地假设,不管在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下,这个观点人物都是同样可靠的,至少也同样是透明的。

谢弗里德公主:第三人称的“观察者-叙事者”

了解了五种不同的叙事视角,最后不妨再做个小练习吧:

扎进故事集里,或者从书架上搬下一堆小说(时间跨度越大越好),辨别出其中的观点人物和叙事视角。留意是否有切换视角,如果有,切换得有多频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部分来源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或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2条)

  • 郑盏酣
    转发了
  • 南宫氛写
    转发了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