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0年开始,国产战争题材电影全面开花,《长津湖》甚至创造了国产电影票房纪录。而且,从目前的趋势看,未来两三年内还会有大量国产战争题材电影陆续上映。
由于在过去的相当长时间里国产战争片都不是院线主流,近两年这些国产战争题材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国在历史片和战争片中存在的一些空白,也让无数国内观众进一步了解相关历史,算是一种“补课”。
不过,我们在欢呼票房奇迹的同时也要看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目前的国产战争电影普遍存在一个最大的短板,缺乏强大的感染力。这个短板在票房高企的背景下尤其明显。
看电影时可以流泪,出了电影院还有些激动,再过几天逐渐淡忘,等到电影网络上线后甚至都不想免费二刷。
如何提升这个短板?本文从一个他山之石入手,聊一聊这个话题,这个他山之石就是前苏联经典战争影片《莫斯科保卫战》。
《莫斯科保卫战》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电影语言和技术的运用更接近于现代电影,对我们很有参考价值。
首先说,这部电影在有些地方和国产经典战争电影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苏联坦克师政委接到反击德军装甲部队的命令,但部队缺乏弹药和燃料,他斩钉截铁:必须执行命令,每个坦克至少保证有三发炮弹,用所有的燃料向敌人冲击。命令的最后一句话:这是最后的战斗。
第63步兵军出色完成了逆袭任务后被德军合围,上级调军长彼得罗夫斯基出任集团军司令并派飞机接走他。但彼得罗夫斯基让飞机接走了重伤员,他亲自率领步兵突围,在冲锋的路上牺牲。
德国坦克集团军的冲击难以遏制,要冲到集团军观察所了,掩体内的苏联红军指挥官命令后方的炮兵开炮,他高喊:向我开炮,向我开炮!
这些经典的画面在我国战争题材电影里也是经常可以看到的,我们还可以再看四个《莫斯科保卫战》里的经典剧情,这些是我国战争题材电影里少见的,并且也是值得学习的。
一、波多利斯克步兵学校
德军一支装甲部队突入到莫斯科附近一处防线缺口,形势危急,最近的主力部队也需要几天才能到达。于是在防线缺口附近的波多利斯克步兵学校3500名学员被紧急征召前去填窟窿。
步兵学校的学员全都是接受过中学以上教育的青年,他们毕业以后将会是苏军的中下级军官,但在危急时刻也只能让他们上前线,而且还要在没有重武器甚至没有军大衣的情况下坚守防线5-7天。
波多利斯克步兵学校的学员们唱着情歌《我这一生漂泊四方》走上战场,在他们排成冲锋线列反击德军时这首欢快俏皮的歌曲再次响起。但是,终究寡不敌众,大部分学员都牺牲在战斗中。
负责指挥的将军用望远镜看到学员们的最后时刻,他不禁潸然泪下:把敌人又牵制了一天。
这一瞬间让人难以抑制情感,两千多年轻的生命就像飞蛾一样短暂,只能用天计算生存时间,为了保卫莫斯科,他们流干了最后一滴血。
我国一些战争电影也有类似的剧情,比如《战争子午线》,年轻的大学生,年龄更小的孩子,都消失在战争的漩涡中,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非常悲壮。
我们可以向苏联人学习的是如何用轻松欢快的东西去渲染这种悲壮,就像那首唱给姑娘的《我这一生漂泊四方》。
二、红场阅兵
1941年11月7日,莫斯科危在旦夕的情况下,苏联在红场照常举行了阅兵,有些部队是从后方赶来增援的,还有些部队是从前线下来参加的,总之从步兵到坦克在参加完阅兵仪式后第一时间都返回了前线,这在世界阅兵历史上绝无仅有,极大地鼓舞了前线苏军的士气。
这段反映历史重大事件的戏《莫斯科保卫战》拍摄得非常到位,几乎可以和历史画面以假乱真,属于原版还原的水平。
笔者认为,这段戏还是有些不足,还可以再拍一些细节,希特勒气急败坏地反应(历史确实如此),德军轰炸机群冒着大雪起飞,苏军飞机拼命抵抗,甚至有一些飞机为了保卫阅兵仪式选择撞向德军轰炸机。
直接在电影中还原历史重大事件虽然消耗资金,但其效果却是非常震撼的,像《大决战》中国民党十二兵团行军的长镜头就非常珍贵,虽然有些失真(黄维兵团走不出来),但的确是我国影史上的瑰宝,这是电影特效达不到的效果。
三、神圣的战争
莫斯科保卫战进入到最激烈的阶段,亚历山大红旗歌舞团到前线慰问演出,他们要求到最前沿为战士们唱歌,罗科索夫斯基将军拒绝了,他让部下搬来大量电话机,用电话将歌声传到前线。
亚历山大红旗歌舞团唱的是后来被称为“俄罗斯第二国歌”的《神圣的战争》,歌曲旋律非常雄壮具有压倒一切的气势,拥有极强的感染力。
前线的官兵从电话里听到歌声深受感动,在排山倒海的炮声中,德军的进攻被粉碎,用罗科索夫斯基将军的话说,(亚历山大红旗歌舞团)等于是送来了预备队。
在音乐和歌曲这方面,我国战争电影也有类似的经典,比如《上甘岭》里的《我的祖国》,但基本上都是经典老电影,近些年的战争片中很少出现这样的设计。
四、俄罗斯虽大,但我们已经无路可退
德军发动了台风攻势,苏联第316师也就是来自阿拉木图的潘菲洛夫师拼死抵抗,在反坦克小组的阵地上,负重伤的苏军中尉克洛奇科夫·季耶夫在阵地危急时刻抱着手榴弹和德军坦克同归于尽。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克洛奇科夫·季耶夫喊出了那句卫国战争中著名的口号:俄罗斯虽大,但我们已经无路可退,背后就是莫斯科。
这句话太过于著名,被很多人误以为是斯大林说的,后来普京的名言“俄罗斯虽大,但没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估计也是受了这句话的影响。
综上所述,《莫斯科保卫战》篇幅很长,但观影体验并不会觉得太长,而且很多观众还会反复观看,其魅力并不仅仅在于宏大的场面和激烈的战斗,影片中随处可见的经典画面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莫斯科保卫战》的整体氛围是沉重和悲壮的,但苏联人用了很多手法去渲染这种悲壮,有写实,有欢快,有音乐,有歌声,内容非常丰富,所以358分钟近六个小时的电影几乎从来没有观众认为太冗长。
这就给我国的战争电影提供了一个思考空间,在资金、技术等各方面都已经今非昔比的情况下,如何将更多的元素放入电影,用更为艺术的手法去渲染战争电影的主题,而不是炫技甚至“炫富”一样的炸来炸去。
一句话,我国目前战争电影的最大短板早就不是科技、道具、资金和演员,而是缺乏感染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苏联的《莫斯科保卫战》在我国也拥有大量影迷,但对于片中的演员相信观众们大部分都不认识,换句话说,在我国观众眼里该片根本没有明星概念。
那么,明星对于战争电影来说,到底是必需品还是可选项呢?其实,很多经典战争片都没有明星概念,比如我国五六十年代的那些老电影,还有冯小宁的《战争子午线》和《紫日》。
所以,战争电影如何拍,国内电影人没必要整天盯着好莱坞,其实前苏联战争电影更适合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评论列表(2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