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广忠(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人民的伟大发明,这是第一次完整、科学记录,出自西汉淮南王刘安《淮南子·天文训》。二十四节气基于北斗斗柄、太阳、月亮、巴苏马克的程度、十二月订单、十二节律与地球运动规律,永恒的日历也算出来了。汉武帝元年(前104年),二十四节气被纳入了太初日历,在全国颁布,传承了2000多年,走向世界。
二十四节气的科学记录
汉朝的建立,春秋时代结束了、战国、秦末、楚汉之间的长期战争,天下安定,商业回升,文化繁荣,学术发展。在这样的政治中、经济、在科学研究的条件下,二十四节气研究,在继承先秦研究的基础上,再创造,最后编在《刘安与公》里《淮南子·天文训》中,彻底完成,它的名字、和顺序意义,和今天一模一样。《天文训》中说:“斗指子,则冬至”。2021年12月21日21时59分“冬至”,时隔2159年,与《天文训》记录完全吻合。日、月交会,北斗授时,正式开始。
中国天文学家席院士说:“把太阳的时间定在11月冬至,从冬至到冬至,分为二十四节气。”(奚·《科学史的十大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十四节气,构成了一门天文学、气象、历法、气温、降雨、降雪、物候、农事、音律、干支、政事、养生、阴阳综合系统等,成为古老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之本,和谐“天人”关系的理论基础。
二十四节气的传承
二十四节气的历法传承。在刘安《淮南子》献给法庭35年之后,公孙卿、壶遂、司马迁、邓平、唐都、夏柒等,二十四节气第一次被纳入太初历法,从汉武帝元年至汉成帝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共实行97年。
西汉后期,辛、刘修订历,叫做三历,继承了二十四节气,但是把《天文训》三个节气的顺序改为“惊蛰”“雨水”“谷雨”。
东汉早期,编訢、范丽和其他人编辑的季度日历,恢复了《天文训》的顺序,至今仍在使用,从汉元帝到第二年(公元85年)至2022年,共实行1937年。
二十四节气与生态资源保护。中华民族是一个农业民族,特别注意保护自然资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获得生活资料。《时则训》中说:“孟春之约,禁伐木,毋覆巢、杀胎夭,别给我鸡蛋。”春天来,一切都恢复了生机,三件事是禁止的:禁止砍伐树木;禁止宰杀怀孕的动物,包括驼鹿和小鹿;不要破坏巢穴,破坏鸟类的繁殖。就是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生物体,不允许狩猎或破坏。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学研究的核心。西汉末年的农学家氾胜之《农书·耕田》中间记录种“麦”最好的时间是:“夏至后七十天,可以种小麦。”宿麦,也就是越冬小麦。徐光启的《在明末》《农业管理书籍·农事·授时》,柱形图《给出时间的地图》。整个画面分为7层:第一层:北斗七星。第五层:二十四节气、十二月。第六层:72种气候。第七层:农事。这样,《给出时间的地图》成为以“二十四节气”为中心,指导全年耕作的一般原则。
二十四节气与72种气候。二十四节气在自然界中与物候密切相关,每个节气都有典型的物候现象。《黄帝内经·素问·西藏图像六节》中说:“五天是等待时间,三证之气,当六个齐被召唤,四是年龄,和主治医生的意见。”72种气候的内容,主要记录在《石绿春秋·十二纪》《淮南子·时则训》《礼记·月令》等之中。北张龙翔、李业兴等人编“正光历”正式编入了72种气候的内容,历代农书、历书、史书等,沿袭了这一传统,顺应自然规律,国家安排农事的规定。
二十四节气与文学艺术。二十四节气早已渗透到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在诗歌和音乐中、戏剧、小说、雕塑、绘画、手工艺和其他艺术形式,都渗透了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唐代诗人杜甫《小至》中写道:天气和人事在互相催促,冬去春来。五线绣加弱线,吹六管浮灰。杜甫诗歌语言中的,生动地描绘了冬去春来的喜悦,并记录了唐代十二法测二十四节气的方法。
二十四节气走向海外。二十四节气传入日本,在6本世纪中叶,连续使用时间,刚过一千年。日本历法的使用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其一,利用南宋《元嘉历》还有唐朝的四历。其二,依据唐历制定“和历”。其三,使用西方“太阳历”。前两个阶段与中国历法密切相关。韩国日历,和中国农历一样。在韩国有四个重要的节日,与二十四节气密切相关:春节(农历正月的第一天)、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使用中国农历和越南的二十四节气。清明节,越南,和农历三月初三的寒食节一起过。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27日10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