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经济特区
图 // 1984年1月26日,邓小平(左前)在深圳蛇口“海洋世界”游客中心俯瞰蛇口工业区。(据新华社)
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场伟大革命,经济特区负责改革开放“探路者”的使命。
1979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做出了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以经济特区的建立为标志,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
图 // 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2020年10月14上午,在广东省深圳市举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主席/总裁、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据新华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建立经济特区的想法逐渐形成了。1979年4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工作会议召开,当时广东省委的负责人向中央领导同志作了汇报,建议中央政府下放部分权力,在毗邻港澳的深圳是允许的、珠海和重要侨乡汕头设立出口加工区。这个建议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邓小平在同广东省委负责同志谈话时说:叫它DC更好,陕西、甘肃、宁夏从一开始就叫特区!中央政府没有钱,可以给一些政策,你们自己做吧,杀出一条路。
在深入细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7月1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省委关于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广东、福建两省给予对外经济活动更多自主权。同时决定,深圳第一、珠海两市划出部分区域作为出口特区试点,获得经验后,再考虑汕头、建立厦门经济特区。
图 // 深圳经济特区的新面貌。(据新华网)
1980年5月16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及福建省会议纪要》。“出口特区”被正式更名“经济特区”。同年8月,深圳市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珠海、汕头、厦门建立了经济特区,并且通过了《广东经济特区条例》。这标志着中国经济特区的正式诞生。
1980的后半部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的四个经济特区相继开发建设。以经济特区的建立为标志,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40年来,经济特区披荆斩棘,蓬勃发展,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国际化和创新型城市。经济特区建设的成功实践,是对“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这也是一个需要实现的决定‘两百年了’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对…的生动诠释。
1984年1月24日至2月15日,邓小平先后视察深圳、珠海、厦门的三个经济特区,他充分肯定了经济特区建设取得的成就,并愉快地为三个经济特区题词。
图 // 珠海经济特区的新面貌。(据新华网)
经济特区取得的显著成就,向世界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同时,也为逐步对外开放和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经济特区体制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
建立经济特区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试验。广东中部、福建省给予对外经济活动更多自主权,同时,《广东、福建及福建省会议纪要》提出,特区主要实行市场调节。这说明经济特区要靠市场来发展经济,有必要突破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特区在全国率先探索和实施了一系列具有激励性和灵活性的制度。以深圳为例,论产权制度,建立第一家股份制中外合资企业、第一家由企业经营的股份制银行、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论土地的市场配置,敲响新中国土地拍卖的警钟“第一槌”;在发展资本市场方面,创建证券交易所;等等。好像是今天,这些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制度,但在当时具有重大突破意义。论制度创新的基础,1992邓小平同志作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主要判断,突破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的认识,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扫清了理论障碍。
图 // 厦门经济特区的新面貌。(据新华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要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只要有利于实现、维护好、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要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地位,大胆尝试、大胆闯,我们必须坚决打破它、坚决改。”改革开放初期,从党中央的实际出发,选择“先从局部开始”,在较小的经济特区大胆探索、坚定地继续下去,它不仅避免了国家风险的发生,也避免了姓氏的传统思维“社”姓“资”关于改革开放事业可能受到干扰的争论,推进经济特区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不断推进制度创新,这就是改革开放能取得的一个又一个突破,重大发展成就的重要经验。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深圳的重要经验是敢于入侵。没有进取精神,一点也不‘冒’的精神,没有呼吸、劲呀,没有好的出路,走不出一条新路,你不能开始新的职业生涯”。
经济特区发展的奇迹,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改革,所以改革也就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能发展生产力,不需要通过改革来解放生产力,不完全。要讲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特区的政策和制度创新,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在这个过程中,深圳蛇口喊出来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改革开放更加深入人心。这些想法和成就,把我们的认识统一到“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它提供了一个实用的基础。经济特区的发展表明,按照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推进改革,把握改革开放方向是基本遵循。只有这样,只有这样,改革方向才能更加明确,更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往直前,为改革开放突破各种禁区提供动力支持。
图 // 汕头经济特区的新面貌。(据新华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并不断发展壮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的、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当然应该高举改革的旗帜,但是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走不封闭不僵化的老路,也不要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这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改变,而是探索如何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这项创新,让所有的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元素的生命力正在竞相生成,所有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流动。经济特区建设坚持以人为本,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公平竞争的氛围正在逐步形成,经济发展充满活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飞跃。以深圳为例,2018年人均GDP达19.33万元,大约是全国平均水平3倍。2019年,全市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66%,用于建设优质均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经济特区40年巨变,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可行的、走得快、走得好。
经济特区应该在推动形成新的发展格局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经济特区的发展成就来自于努力和创新。在“三来一补”当这个行业蓬勃发展的时候,经济特区并不满足于此,也不满足于依赖当时有利可图的出口“外贸通”,而是打破路径依赖的勇气,闯创新发展之路。深圳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以企业为主体、面向市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内生能力快速提升,突破被动“三来一补”产业分工,成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地、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世界上最具创新性的城市之一。珠海1992年3全国各地都开月子“数百万科技人才得到奖励”先河,推动科学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厦门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0%以上,成为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的高燕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指出,中国致力于逐步形成以国内流通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并强调新发展模式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一个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经济特区的创新发展,这为向新的发展模式转变奠定了基础。一方面,通过以下方式促进技术创新“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培育一大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创新企业和成长性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由“引进来”向“引进来”“走出去”同等重视变化。另一方面,经过持续发展,经济特区从一开始就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窗口、学习国际先进管理方法的窗口、外交政策和扩大对外影响的窗口,发展成为科技发展的领导者“全球引擎”、展示中国形象“最佳橱窗”,同时释放经济增长的国内需求潜力,不断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加快形成以国内流通为主体的新时代、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发挥更大作用。
(来源:光明日报、新华社,原载: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共产党员网络)
权威评论
建立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创举。
很久,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经济特区要解放思想、改革与创新,勇敢承担使命、努力奋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他谱写了一曲勇敢的乐章、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十年波澜壮阔,新的旅程令人振奋。经济特区的变迁是几代经济特区建设者辛勤劳动的结果。在新的起点上,经济特区广大干部群众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尽量多写“春天的故事”,努力创造一个新的更大的让世界印象深刻的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0月14日在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40在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原载“党史学习和教育”官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