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七夕节看蓝天,牛郎星和织女星过桥。家家看秋月,穿几万根红线。”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情人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自从《诗经》《古诗十九首》赞美牛郎织女相恋以来,中国孩子每年都过“七月七”。经历世代进化,乞子、乞巧、乞美、乞功名、晒书、葡萄架下听悄悄话等民俗逐渐融入七夕节,但无论如何演变,牛郎织女的情丝,一直是七夕重要的精神元素。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大众文化意识的提高、增强文化自信,传统文化的现代回归日益凸显,中国的情人节也呈现出从传统的乞讨节向现代爱情情节转变的趋势。
具有深厚爱情文化内涵的中国情人节
中国的情人节是一个天气由热转冷的节日,七夕的原始习俗活动是围绕七月的气候和物候变化而形成的农时生产生活习俗活动,这与中国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密切相关。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成为七夕节的主题,有一个逐渐融合的过程。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因素最早出现在西周。《诗经·小雅·大东》有云:“看看那天的银河,闪耀着明亮的光芒。三条腿,三个姐妹,维加,一天忙碌七次。尽管织女很忙,没有织好的条纹。三星,三星,三星,闪亮,拉不到车难装箱子。”欣赏牵牛花并不难、织女与两颗星之间淡淡爱情的寓意。到了西汉,牵牛、织女和两颗星的故事进一步发展。《古诗十九首》曰“在很远很远的地方,牛郎,公平,公平,织女。她纤细柔软的手,扎吉农居。整天,哭如雨下。这条河又清又浅,银河清澈而浅。但是溪流总是在,互相凝视着,他们不能说话。”很显然,牵牛、织女爱上两颗星,相思的意味已经很浓了。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当时的故事情节仅限于牵牛花、织女爱上两颗星,没有发展成后来的人神恋,当然没有鹊桥会。然而,故事文本在东汉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牵牛、织女二星喜鹊会的故事融入其中,情节趋于复杂曲折。东汉郢绍《习惯意义》有载:“七夕织女党渡河,让喜鹊成为桥梁,相传七夕的喜鹊头是无缘无故撒娇的,因为梁一渡的《织女》。”
魏晋南北朝,牵牛、织女故事的发展呈现出进一步扩散和分化的趋势,两个明星此时都有完整的人格,牛郎织女来到人间,在多角度解读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故事。南朝宗林《楚国编年史》记载:“天河东边有织工,上帝的女儿也是,每年的监狱劳动,金知云天一。上帝怜悯他的孤独,嫁给徐和喜领个牛郎,结婚后,我放弃了编织。天帝怒,桂鹤洞指挥部,一年见一次面。秋天的七天,喜鹊的头会无缘无故地长高,传说日和鼓和织女会在韩栋相遇,把黑喜鹊当横梁跨过去,因此,所有的毛发都被去除。”
到唐宋时期,随着中国封建社会文化交流与融合高峰的到来,牛郎织女的故事妇孺皆知,中国情人节也兴盛了一段时间。在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文体中,唐诗宋词也留下了不少对七夕的赞美,庆祝爱情,祈求家庭和美好的杰作,如“在天堂我们将看到鸟儿并肩飞翔,在地球上一起生长,一棵树的两个分枝。”“当秋天的金风拥抱玉露,地球上所有的爱情场景,无论有多少,都会褪色。”“只要他们的爱永恒不变,他们应该日夜被绑在哪里。”直到今天,男人和女人互相表达爱意,亲朋好友祝婚姻家庭幸福和谐,这些名词短语仍然经常被引用。
通过简单考察中国情人节与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演变及其文化影响,不难看出,爱情这个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在中国情人节的流行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可以说,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体系中,七夕是最具爱情文化内涵的节日。
七夕正在向中国式爱情情节转变
人之初,性本善,爱是每个人内心的存在,随着一个人的成长和成熟,男女之间的爱情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雨果说“生活是一朵花,爱情是花中的蜜。”人们需要爱、呼唤爱、庆祝爱情,但也需要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来表达爱意,然后西方的情人节,中国的七夕节就来了。不可否认,很长一段时间,西方的情人节在中国很受欢迎,中国的七夕被冷落。但是好消息是,七夕,中国已经悄然回归中国人的节日文化,而且呈现出向中国式爱情剧情转变的趋势。
牛郎织女的美丽故事,在中国,在海外,不知道有多少人谈过、听过。我们收到了父亲的来信,我父母收到了我祖父母的来信,这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积累,牛郎织女的爱情因子与七夕节的紧密联系,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潜意识认同,在搜索爱情时间节点的日程的过程中,七夕成了唯一的选择。
中国的情人节有一个乞讨节、女儿节、小人节、乔节及其他不同的节日名称,节日期间,伴随着穿针引线、求美等特殊民俗。但是,随着古代民俗的消失,不同的称谓,如巧姐,很少被提及,而是在商业宣传和媒体表达上称之为七夕、七夕情人节、中国式爱情情节等。传统的社交中国情人节主要在家人或邻居之间举行,就活动空间而言,一般是在老院,涉及公共活动空间较少,现代的中国情人节早已突破了旧式庭院空间的限制,更靠近咖啡馆、餐厅、高级公共文化空间,参与者也从过去的女性变成了现代社会的恋人。总之,中国情人节传统节日民俗的隐退与现代爱情因素的生长,凸显了七夕节现代化转型的新趋势。
七夕爱情情节的冷思考
七夕以中国爱情情节的形式回归了人民的节日体系,成为人们在固定时间节点的特定生活方式,可以看作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也可以看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首先,七夕爱情情节的流行,是人们表达爱情的需要。如前所述,爱的表达和特定时间的仪式化呈现是人们的共同诉求,特别是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吸引力更加强烈。以至,西方的情人节传入中国后,在特定的时间被尊重。中国的七夕,本身就包含了强烈的爱情因素,随着中国情人节的现代转型,中国情人节的爱情因子不断被发现、弘扬、放大,在混合的玫瑰花中、葡萄酒、等现代元素的珠宝后,中国七夕的爱情情节显示出一种特殊的魅力,不断受到爱好者的追捧。
其次,七夕假期活跃的浪漫经济,促进了七夕爱情情节的繁荣。传统节日,往往是大宗消费的重要节点。随着中国商品经济的活跃,企业也玩了各种各样的“节日噱头”,带动节日经济,近年来“双11”、“6.18”是这种经济活动的产物。许多商家也想到了中国的情人节“浪漫经济”价值,以至于想出各种手段推广浪漫消费。花店、蛋糕店、电影院、商场、超市在七夕经常进行特别的装饰,烘托出一种特别的浪漫气氛,并采取各种推广方式。
再次,七夕爱情情节的兴盛是为了复兴传统文化,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的需求。它是中华文明的故乡,礼仪之邦,中国不仅有礼仪和道德,有一种充满浓郁人文关怀的爱情因子。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与日俱增,复兴传统,丰富人民生活也成了政府、人民的共同选择,学者也积极参与其中。牛郎织女喜鹊社的传说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流传,地方政府积极探索文化元素,建设以牛郎织女故事为主题的主题文化公园(如山东沂源县牛郎织女景区),各种形式的爱情主题活动也将在七夕当天举行(比如七夕相亲),央视近年来也连续推出七夕主题晚会,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
总之,中国情人节的当代转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类的需求,有文化需求,还有经济上的帮助,很多的。没有必要保持沉默,融入现代元素后,七夕又焕发了勃勃生机,七夕爱情情节向中国的转型,也成为中国传统节日现代化转型的典型案例。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植根于中国农耕社会的传统,七夕的当代转型,也让其中蕴含的原始农耕文化元素或多或少的缺失,某种程度上破坏了文化的原貌。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转变,是关于如何看待本土资源和外来资源的问题、传统资源和现代资源,并使之有效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值得进一步思考。(齐泽垚)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评论列表(2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