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范仲淹与应天书院

范仲淹与应天书院

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在成为应天府之前是宋州的治所。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前,在后周任殿前都点检、兼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所以宋州被认为是太祖的发迹地。景德三年(1006年),宋真宗升宋州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真宗亲自驾临应天府,升应天府为南京。

王乾名 摄

应天府书院又称应天书院、睢阳书院、南京书院、南都书院、南京国子监,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它的前身为睢阳书院,是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创办的私学。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改升应天书院为府学,称为“应天府书院”。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府升格为南京应天书院又称为“南京书院”。庆历三年(1043年),应天府书院改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同时也成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座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

王乾名 摄

范仲淹与应天书院的渊源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祖上世居邠州,后徙家江南,为苏州吴县(今苏州市)人。二岁时父亲范墉病逝,母亲谢氏失去依靠,只好带着范仲淹改嫁于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名为朱说。少有志气,节操端正。

王乾名 摄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23岁的范仲淹得知自己的家世,伤感不已,欲重振家风,遂辞别母亲,来到应天府求学,开始了在应天书院五年的苦读生活。他“感泣慈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范仲淹断绝了一切家庭供给,“决欲自立门户”,进入了极度艰苦且漫长的求学生涯。他“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公处南都学舍,昼夜苦读,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畏始时”。他初来书院,留下《南都学舍书怀》诗句。又名《睢阳学舍书怀》: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

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王乾名 摄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为进士,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鉴于已有朝廷俸禄,范仲淹便把母亲接来奉养。天禧元年(1017年),范仲淹以治狱廉平、刚正不阿,升为文林郎、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便归宗复姓,恢复范仲淹之名。

王乾名 摄

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为母守丧,居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宁陵县。时晏殊为南京留守、知应天府,闻范仲淹有才名,就邀请他到府学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范仲淹主持教务期间,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倡导时事政论,每当谈论天下大事,辄奋不顾身、慷慨陈词,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的节操,即由范仲淹倡导开始,书院学风亦为之焕然一新,范仲淹声誉日隆。

王乾名 摄

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向朝廷上疏万言的《上执政书》,奏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宰相王曾对万言书极为赞赏,时晏殊在枢密府,王曾便极力推举范仲淹,晏殊遂面圣陈述范仲淹既往政绩。十二月,仁宗征召范仲淹入京,任为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

王乾名 摄

对于终身大事,范仲淹成才于应天书院,使他对商丘产生了深厚情感,最终选定宋州楚丘李氏(宋太宗时的参知政事李昌龄的侄女)为妻,从此,范氏家族与商丘结下永久血缘,孩子多生长这里,后来官至宰相的范纯仁被称为“睢阳少年”。

来源:商丘古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古城,商丘市睢阳区,王乾名,宰相,母亲,应天府,南都,南京,河南省,范仲淹,宋真宗,应天书院,宋州,天府书院,范仲淹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古城,商丘市睢阳区,王乾名,宰相,母亲,应天府,南都,南京,河南省,范仲淹,宋真宗,应天书院,宋州,天府书院,范仲淹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古城,商丘市睢阳区,王乾名,宰相,母亲,应天府,南都,南京,河南省,范仲淹,宋真宗,应天书院,宋州,天府书院,范仲淹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