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锦衣卫沈炼,如果不是因为电影《绣春刀2》的上映,估计没有多少人会知道这个名字。
也许,在人们的印象中,锦衣卫都是冷峻无情铁血心肠。
一门心思只想完成上级也就是皇帝大老板指派的各种任务。
实际上,在明朝,大部分的锦衣卫确实也都是这样的人。
但是,沈炼绝对不在这大多数人之内。
可以说沈炼算是个异类,最少相对于他其他的同事甚至他那个年代的大部分的只顾明哲保身的官员。
沈炼,历史上确有其人,但绝不是《绣春刀2》里所说的崇祯年间的锦衣卫。
实际上,他是嘉靖年间的。
其实,沈炼并不是一开始就是锦衣卫,相反,他很有才华。
嘉靖十七年(1538年),31岁的沈炼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溧阳县令。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沈炼可能会一辈子就在官场上苦熬资历,或者等着有什么人看重他提拔她,然后退休。
02
可是人生总是充满意外的,沈炼的意外来自于他的性格。
沈炼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的骨子里是比较清高的,不屑于和当时的黑暗官场同流合污,而只想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报效国家为人民服务。
这样的官员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自然是青天大老爷。
可是老百姓再怎么说他好都没有用,因为掌管着沈炼前程的不是老百姓,而是他的上级。
所以,这样的清流在浑浊的官场是不合时宜的,因为他会妨碍很多人的利益。
很快,在老百姓眼中是好人好官的沈炼被人打了小报告,县长也当不成了。
被出乎意料的贬到了臭名昭著的特务机构锦衣卫经理司去任职。
大家在影视剧看到的锦衣卫差不多都是身怀绝技,其实那都是瞎扯的,哪有那么多的高手。
不过锦衣卫应该说都没有沈炼这样高的学历,不知道整治他的那帮人是不是想要故意沈炼,把一个进士出身的知识分子放到锦衣卫去?
03
不过好在锦衣卫在当时也算是很吃香的一份工作。
如果沈炼能在锦衣卫好好干的话,也说不定会有一个更好的前程。
最起码很多人是不敢惹锦衣卫的,更重要的是沈炼很幸运的遇到了一个很靠谱的上司——陆炳。
如果说沈炼是通过高考一路过关斩将博来的功名,那么陆炳显然比他更牛逼一点。
陆炳家里是世代做官的,这个“世代”不是一百年二百年,而是六百多年。
吓人吧?
六百年一直都是做官的,一直都没变过。
而到了陆炳这一代更是显赫——陆炳的妈是嘉靖皇帝的奶妈,也就是说皇帝和陆炳吃着一个人的奶长大的,俩人算是铁杆发小。
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陆炳的官不是靠着老子给他的,而是自己考得,并且还是考得武举。
别以为靠武举就是有一膀子力气会舞刀弄剑会骑马射箭就行了。
就算你前面打败了所有人最后一关也不见得你就能过——策论。
给你一个题目让你发表一下对于祖国的大好河山如何保卫,对于周边地区的军事防御有什么看法来一篇文章。
想想看,那些整天骑马蹲裆据杠铃的大老粗有几个能写出来?
可是陆炳能,不但写出来了,还写的非常好,你说这样的人牛逼不?
04
沈炼是个人才,陆炳也不是个吃素的。
所以陆炳很赏识沈炼,这是沈炼的福气。
可是当了锦衣卫的沈炼依然不知道隐藏锋芒,明明就是个特务,却比朝堂上的言官还要积极。
明朝的言官大家都知道,职业就是骂人,看谁做的不好看谁不顺眼不由分说先上一本再说。
沈炼一个刚入门的特务却居然把人家言官们的纪检监察的事儿也给承包了,你说说这得是有多不开窍?
这样的一个人还好是当了锦衣卫,还好有一个欣赏他的陆炳处处维护着他,要不然很难想象沈炼的结局会是怎样。
但是真正让陆炳开始从心里尊重的是沈炼的一句话,那一句话虽然不是哲理名言,但是却只有沈炼能说出来,也只有他敢说来了。
05
嘉靖二十九年冬天,蒙古的俺答军队进入关内烧杀抢掠.
大明毫无抵抗之力,居然被俺答把北京城给包围了,并且很嚣张的提出了不合理的要求。
嘉靖召集了文武百官商议,可是从早晨上班开始一直到了中午食堂伙夫老王都喊了八遍“开饭”始终没有一个人说话——
是没人敢说,蒙古军队抢就让他抢去,反正打不到城里,抢不了我,我管他呢。
说错了不仅吃饭的家伙要搬家,自己一家人的姓名估计都保不住,谁那么傻帽来多嘴?
所以说,嘉靖召开这个会纯属于多余只是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而已。
嘉靖同志的心里不知道怎么想的,应该是挺失望的吧?
眼睛一遍又一遍的巡视者这些平日里说起话来唾沫星子飞溅的下属,都准备宣布下班了,一个人说话了。
国子监司业赵贞吉站出来说:
蒙古这伙王八蛋不过就一万多人居然围在我们的家门口跟我们提条件?
这不是开国际玩笑么?
皇上你拿出真金白银来招募军队,肯定大把的人会来帮助国家渡过难关。
这么大一个明朝,难道还打不过一个蒙古?
依然是死一样的静默,没有人说话,是沈炼再次打破了这种沉默。
沈炼旗帜鲜明的表示了对赵贞吉的支持,慷慨激昂的补充了很多。
很多人的眼睛都转向了沈炼,沈炼的出现发言让大家都吃了一惊:这谁呀?
刚才还沉寂的朝堂上开始出现了声音,都在交头接耳的议论:
这孙子谁?什么时候轮到他说话了?
刚才一直耷拉着脑袋打死都不说一句话的礼部尚书夏邦谟此刻却跳了出来用很轻蔑的语气问道:
你是个几品官?
意思很明显了:
你算个什么葱?这哪有你说话的份儿?
沈炼一脸庄重沉声回答:我只不过是个小小的七品锦衣卫经历罢了,不过我看诸位大人都不吭声,我这小小的芝麻官只好说话了。
声音不高,却是正气凛然,声震屋梁,夏邦谟面对着一脸正气的沈炼居然无言以对,默默地退了下去。
06
最终,朝廷采取了主战的建议,不久之后,蒙古军撤退。
也就是这一次,沈炼用他大无畏的气概震慑了所有在场的那些位高权重的大人,也赢得了陆炳的尊重。
从此之后,陆炳让沈炼做了自己的贴身侍卫。
这不仅是表示对他的器重,更重要的是陆炳明白,以沈炼的性子早晚得出事,让他跟着自己,免得他惹事,也让别人不敢对他怎么样。
可是陆炳再也没想到,他的一个好心的安排却惹出了更大的麻烦,直接导致了沈炼的悲剧。
因为陆炳有个朋友,叫严嵩。
或许不能说是朋友,但是陆炳绝对是和严嵩是同一个阵线的盟友。
陆炳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一个坏人,还是一个有良知的人,但是因为一些说不清楚道不明白的牵涉自身利益的事,他和严嵩走的非常密切。
沈炼是一个性格刚直的人,看到那些轻微的违法乱纪的事都忍不住想要说两句,何况是严嵩这样的巨恶之人?
每次他跟着陆炳到严嵩的家里,看到严嵩父子他都没有好脸色,并且还跟严嵩的儿子严世藩吵了好几次架。
一句话,严嵩父子看他不爽,他更是看到严嵩父子就像吃到了一个老鼠屎。
然而,他终究是陆炳的人,陆炳又是当时特务中的战斗机,很多事他们要依靠陆炳,所以,沈炼还是安全的。
可是严嵩不敢动沈炼,不代表沈炼不敢动严嵩,沈炼像极了后来的海瑞,一身都是胆
——为国为民的胆。
07
沈炼亲眼看到了蒙古军队在北京城外烧杀抢掠之后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以严嵩把持的朝廷胆小懦弱不作为,而他们不顾百姓的死活依然在自己家里胡吃海塞歌舞升平,只把一个一心修仙练道的嘉靖皇帝当木偶玩。
沈炼终于忍不住了,一次跟朋友喝酒聊天,又说起了当下的时事,沈炼泪流满面。
北方边关战情吃紧,眼看大明王朝已经到了危急关头,作为当朝首辅的严嵩却只是欺上瞒下谎报军情。
满朝百官为了自己头上的纱帽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说话。
沈炼却再也无法装作不知道看不见。
终于,沈炼选择了发声,历数严嵩十大罪状,写下了那封著名的上疏,将心底里压抑了很久的怒火全部倾泻了出来
【大学时嵩,贪婪之性疾入膏肓,愚鄙之心顽于铁石。】
【今虏寇之来者,三尺童子皆知严嵩父子之所致也。】
《大明王朝1556》里头海瑞上疏之时已经备好了棺材,因为他知道必死无疑,但是他依然选择了死谏。
沈炼也一样,他明明知道这封上疏递上去之后自己性命难保还有可能连累亲友。
然而他还是选择了死劾康凯赴行,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气节。
08
果然,嘉靖皇帝勃然大怒。
翻出了去年他在金殿上的事儿,斥责他作为臣子不注意礼仪,现在又企图通过诋毁大臣来达到自己博取名声的阴暗目的。
当场梃杖数十,贬到了塞外的保安当了老百姓种田放羊去了。
谁也救不了他了,嘉靖的铁哥儿们陆炳也不能。
就这样,沈炼落寞的离开了京城。
无计可施的陆炳去给沈炼送别,看着一脸憔悴的沈炼,陆炳很感慨:
你又何必如此呢?
身受重伤一无所有的沈炼却依然高昂着头:
为国锄奸,这是我的本分,如果天下人都不说话,大明就完了。
陆炳沉默良久,看着渐行渐远的沈炼的孤单的背影,发出了一声叹息:我不如沈炼。
在塞外当了老百姓的沈炼依然痴心不改。
六年后,宣大总督杨顺和蒙古军队交战,
一路溃败连丢了40座城池,
可是无耻的杨顺却杀害了大批的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谎报军情邀功请赏。
沈炼连写了两封信给杨顺怒骂,最后在严世藩的授意下,杨顺将沈炼以白莲教乱民的名义逮捕杀害,时年51岁。
低情商是我们能看到的表面,
一个文人,
被儒家浸染的文人,
不胸怀家国,
是没有精神支柱的。
有的人,在进入官场的那一刻,已经死了;
有的人,在断头的那一刻,才解脱。
多年后,严嵩父子终于倒台,严世藩被诛。
沈炼的学生用一块锦帛写上沈炼的名字举着走入行刑现场,看到严世藩断头,
仰头高呼:沈公终可瞑目!
然后恸哭而去,
观者无不落泪。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