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家喻户晓。讲述的是什么内容呢,这里我就不赘述了。如果你真不知道,可以翻翻司马迁老先生的《史记》。
是的,就是被鲁迅先生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虽然故事见于正史,但我很明确地告诉大家,烽火戏诸侯根本不存在。它只是豪华版的狼来了,是一则好故事,但不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因为据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烽火台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周幽王时是不可能有烽火台的,烽火戏诸侯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既然没有这种事情,那它怎么就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正史中呢?而且是司马迁老先生的《史记》。在这里先客观说一句,司马迁老先生可不是有意要忽悠大家,而是他写这段历史时素材太少了,有些内容也是不得已而采用。
至于为什么素材少,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项羽的火烧咸阳宫,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王子朝奔楚”,带走了周王室的几乎所有典集,奔波途中大量遗失,令人遗憾。
言归正传,既然烽火戏诸侯是假的,那周幽王身死国灭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拨开历史云雾,一窥西周灭亡的真相。
废嫡立庶,周幽王引燃导火索
自周公制礼后,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核心的宗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维持西周社会正常运转的、不可撼动的制度体系,其中嫡长子继承制,便是其中重要一条。
任何想要打破这种体制的行为,都是不可原谅的。 但令天下诸侯万万没想到的是,带头打破这一规则的,竟然是周天子周幽王。
在宠妃褒姒生下一男孩儿后,周幽王心里便开始盘算着废掉嫡长子宜臼的太子之位。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但与别的帝王相比,他做的更绝,更不给自己留退路——在废掉宜臼太子之位的同时,废掉宜臼之母的王后之位。随后改立褒姒为后,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
这下事情大了。我们都知道,就算是普通男人,想换个老婆都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背后会牵扯两个家庭甚至两个家族,就更别说周天子了。
现在周幽王不仅要要换掉老婆,还要换掉名分早定的太子,这可就撼动国本的天大事情了!
第一个被惹怒的,就是申后的娘家——申国。
作为西周的边界屏障,申国一直是西周王朝抵御西戎的桥头堡,千百年来为先周、西周的江山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地位举足轻重。
现在周幽王这样做,无疑是扇了申侯两记响亮的耳光,而且是左右开弓,毫不留情。这样的屈辱,申侯受不了,申国的百姓也受不了。
被同时惹怒的,还有齐国、吕国、许国等姜姓诸侯国。在这里有必要给大家介绍下,“姬姜联姻”可以说是先周、西周千年不变的政治法则,是西周王朝的重要统治基础。就像后世耶律氏和萧氏时代通婚、共治辽国一样。
现在周幽王这两个耳光虽然扇在了姜姓的申侯脸上,但疼的是所有姜姓诸侯国。因为幽王的这个行为,可以说是对所有姜姓国家的集体羞辱。
多说一句,幽王的父亲宣王也干过这样的事情。他因私爱,强行立鲁公少子,致使鲁国发生内乱,“诸侯从是不睦”。最后,自己也死得不明不白。
既违背周礼,又惹怒诸侯、动摇统治根基,这样严重的政治后果我们都看到,古人肯定也能看到,比如当时的太师皇父、郑国的开国之君郑桓公,他们那时就已经开始为自己寻找退路、消灾避祸了。
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周幽王是个庸才,所以他一定也是清楚改立王后和太子的结果,而且鲁国殷鉴不远。清楚却又一意孤行地做了,背后的原因耐人寻味。
现有的史料众口一词,都说是褒姒狐媚惑主,迷的周幽王不管不顾。但这种解读太过简单,而且带有偏见,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来说,肯定是不会相信的。
所以我们不妨大胆猜测一下,在外部犬戎猖獗、内中诸侯叛离这种危机四伏的严峻形势下,周幽王仍敢做出废后、废太子之举,大概是他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他自大自狂、有恃无恐。
总之无论何种原因,让赫赫王朝“礼崩乐坏”的导火索,周幽王已经亲手点燃了。
以臣弑君,周幽王身死骊山
在得知自己被废的第一时间,宜臼便和母亲一起逃奔回了申国。申侯此刻虽然怒火中烧,但他还是保持了该有清醒。他清楚地知道,尽管申国是当时的西部强国,但仅凭一己之力对抗王师,胜算并不大。
为了应对周幽王随时可能而来、为追捕废太子而发起进攻,申后开始积极与附近的姒姓缯国联系,甚至与宿敌犬戎沟通交好,这一点在当时看是必要的,但也为宜臼日后的称王之路,制造了不小的障碍。
除了在军事实力上联合周边国家对抗王室外,在名分上,申侯同样是硬杠周朝。他联合缯侯、同姓的许文公拥立自己的外孙宜臼为“天王”。
周王历来自称“天子”,申侯却立外孙为“天王”,这是无论如何都要在名分上,高出幽王一筹。像后世太平天国的杨秀清一样, 申侯也是一个玩伦理哏的高手。
一山不容二虎,一国岂能二王。宜臼称王的消息彻底激怒了周幽王,他召集诸侯在太室山(嵩山东峰)进行会盟,要求诸侯集结军队,随王师共同讨伐申国所立的宜臼“伪朝廷”。
王师就是王师,虽已日薄西山,但气势仍在。幽王联军很快就包围了申国,要求申侯主动撤销伪朝廷并交出废太子宜臼。
申侯也是个倔脾气,怎会未战就降,交出自己的亲外孙。幽王见状也不再客气,指挥大军猛攻申国。双方实力悬殊,申国很快就落了下风,如无意外,废太子被杀、申侯身死国灭就是板上钉钉了。
毫不意外,意外来了。
就在长矛已经刺到申侯胸口的时候,缯国带领军队会同犬戎如潮水般杀向王师。我们不觉意外,周人可是意外之极,他们那会想到申国会与宿敌结盟,顿时都傻眼了。冲杀了大半天,累死累活眼看就要立功受赏了,结果来了个截胡的。
眼见援军到来,申国军队士气大增,冲出城外与犬戎、缯国共同夹击王师,王师阵脚大乱,最终崩溃。
此一战,申侯一方会胜,暗合兵法“正合奇胜”。申国军队为正,正面迎击王师,缯国犬戎为奇,在合适的时机重创王师。
当然,对于缯国和犬戎来说,肯定带着私心,那就是最大程度上消耗申国的有生力量,以期取得战后的力量平衡。
申侯此时是顾不上想这么多了,带领缯国犬戎乘胜追击,直逼镐京。
据考古证明,当时西周的丰镐二京是没有外国城墙的,可想而知,在王师溃败的情况下,周幽王也只剩逃亡这一条路。几千年的慈禧是向西逃亡,现如今的周幽王是带着老婆孩子向东逃亡。
一边逃,一边号召诸侯勤王。
不幸的时,刚跑出百里,幽王一行就在骊山脚下被追上。三国联军毫不客气地杀死了周幽王和伯服。新王后褒姒被犬戎掳走,上文提到的郑桓公,力战身死。
而勤王的军队,此刻正在路上。
最后的的话
幽王之死,宣告了煊赫一时的西周王朝归于灭亡。
表面看,西周是亡于申、缯、犬戎三国联军,实则是亡于父子相争。从宜臼逃亡到申国那一刻起,不管他愿不愿意,他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权力棋局中的一枚棋子。
哪怕宜臼本人只想保命、不想争,但局势却又不容他不争。从被废的那刻起,他的悲剧命运就已经注定。
真相争也好,不想争也罢,但天下人看到的,就是父子相争。造成这种局面,周幽王是主因。但宜臼也因此背上了杀父弑君的名声。如无意外,王位与他基本上是无缘了,即便是又一个“天王”的名头,也不过是自己贴金罢了。
但这位命里坎坷的王,一生之中最不缺的就是意外。
下期,我们就来聊聊,宜臼这位悲剧太子的坎坷称王路。
关于西周亡国,您有什么看法?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