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些人喜欢标新立异,喜欢完全推翻前人的观点,然后引用一些所谓的专家得出令人瞠目结舌的结论。比如,有人认为杜甫生前不为难,甚至说:
“根据郭沫若先生的考证,杜甫其实过着地主的生活,就是喜欢哭穷。”
对于这样的话,六家饭人根本不以为然。毫无疑问,杜甫在诗中所描述的困境、艰难的心路历程,以及对他人和他人的悲悯。
初闻嚎哭,幼子饿死。宁可舍弃一丧,哭巷中。愧为人父,未食而英年早逝。
诗中充满了愧疚和悲哀,绝非那些无病呻吟的富豪诗人所能写出的。做官后,儿子还是饿死了。老杜的一生能算尴尬吗?
老杜写下这首诗后,安史之乱爆发,老杜一家开始了跌宕起伏的生活。直到成都浣花溪,他们才稳定下来,但生活依然清贫。礼,东门喊索饭”,其间还写下了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老杜晚年的困境,对于没有经历过饥饿的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他的死因甚至是长期饥饿后暴饮暴食引起的消化不良。
如此一位挣扎在生存线边缘的伟大诗人忧国忧民,至今仍有人怀疑他诗歌的诚意,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至于当时杜甫名气这么大,其实不算。老杜生前并不出名,至少与李白、王维、孟浩然等人相比,他的诗名是远远不如的。中唐以后,被尊为诗人的是宋代。
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作为强盛王朝没落的见证者,作为后人学习的榜样,后人称赞老杜一点也不为过,但这一切又有什么必要呢?老杜生前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