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九年(1376年)年末,临近过年的某一天明太祖朱元璋去户部巡视。偶尔发现云南布政使司(俗称云南省)的官员正和户部主事官员核对本年的钱粮、赋税、徭役等账目,这原本也属正常的上下级工作流程,但奇怪的是云南省官员的账目文书是空白的,仅仅盖着本省的公章。然后户部报出一串数字,云南省官员照葫芦画瓢填上即可,核对就算完毕了。
朱元璋就问云南省官员:“中央和地方对账需要双方的账目进行核对,你们的账目怎么是空白的?这样又如何核对出对与错?”
云南省官员赶紧跪到说:“以前我们也是双方按照数字核对,但是我们地方经常出现账目与户部略有出入,通不过审核,只好再回云南重新整理账目、盖章,然后再返回户部重新核对。这样来回往往得花去半年时间,所以后来我们只带盖章的空白文书,现场按户部的数字填写,这样一次就可以核销完毕,效率大大提高了…”
户部主事官员也跪下不无得意地说:“此惯例自元朝就有了,这样中央与各省的全年账目核对半个月即可完成,确实非常有效。”
朱元璋听完后面色铁青地离开了,一路上琢磨着云南官员所说的“略有出入”四个字,殊不知一场血雨腥风就此展开。
仅仅是半月之后,【明史】记载:“太祖于金殿上盛怒。”
紧接着从中央户部到地方布政使司衙门就有数百人被杀,上千人受到杖刑、充军和入狱的牵连,其中就包括建文朝第一大儒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此人是山东济宁知府,为官十分清廉,平时就连肉都舍不得吃,衣服上更是补丁一片,但也因也是“盖印官之一”,所以也被牵连其中。
明朝衙门
被称为明初四大案之一的“空印案”。要知道明初全国官员不过才2万多人,一千多人受到处理,这个比例是相当惊人的。
现在很多历史学家认为空印案是朱元璋小题大做,只不过是清洗政治对手发动的一场冤案,或者说为太子朱标清理登基路上的一些障碍。其实这种说法或许过于简单,忽视了各级官员贪腐的决心和信心。
今天我们就分析一下空印案里面的玄机,为何让朱元璋如此盛怒?
云南省官员的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可是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舞弊空间。比如以交皇粮为例,地方上每年收集到粮食,登记造册然后运输到京城再清算,每一年损耗多少,总会有一个八九不离十的数字,允许地方上运输途中可以损耗一定数量,这样的话,即使你能够在其中贪污腐败也会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库银
可是如果像他们这么搞的话,在地方上没有进行登记造册,直接把空账本拿到了南京户部,这样的话在收税过程各级官员也可以是多收少报、贪赃枉法,最后推给运输损耗,运输途中各级官员同样也有机会上下其手。等大家都拿完了,剩下的才是送到南京的公粮,这个悬殊比例根本无法掌握。
朱元璋从社会底层干起,熟悉政府每一个操作流程,里面有多少猫腻自然知晓,所以朱元璋才有如此的杀伐决断。
空印案是明朝建国后第一个全国性大案,波及范围甚广,后来各官员见到朱元璋均战战兢兢,中央朝廷重臣无人敢解释此案,更无人敢质疑此案。
明朝官员形象
此时偏偏浙江宁海人郑士利为其被法办的哥哥郑士元(时任湖广按察司佥事,五品官员,负责一省刑律的中级官员)上书喊冤,洋洋洒洒写了数千字,朱元璋看后大怒,将此人流放偏远之地。
其实,综合来看空印案是当时官场一个流行的弊政。被处理的官员既有少量方克勤这样的清官,但更多的是上下其手的贪腐官员。
历史证明,一个制度的改革,或一场运动的产生不可能保证百分百的纯洁,误杀也在所难免。
事后证明朱元璋是正确的,此案后的洪武一朝,犯“政治错误”的官员不少,但是犯贪腐的官员就很少了,百姓相对来说利益得到了保障。比如后来被处理的李善长、刘伯温、胡惟庸等开国元勋,定性都是政治上的错误,很少说他们是贪污犯。
结束语:朱元璋发动的空印案在我们现代一些大中型公司照样存在,比如现在很多公司的销售部门和集团财务部门集体“编数字”造假,形成上下一条线的集体贪腐,蒙骗董事会。从而挤占普通员工的利益,这一点需要管理者的注意。
注: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喜欢明史的点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