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隋唐科场风云:古代“考公”的那些八卦事儿

隋唐科场风云:古代“考公”的那些八卦事儿

说起古代的科考,我们也许马上会想到“范进中举”这个故事——不断发愤图强却多次落榜,一朝金榜题名便惊喜到疯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悲喜交集,在科举这件事上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古代的科举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能让人们如此悲喜交加却又趋之若鹜、前赴后继?

由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百家讲坛》主讲嘉宾、中国历史文化专家王士祥老师撰写的《隋唐科场风云》,为我们科普了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历史和专业知识,改变原有的刻板印象和误解。并以通俗有趣的语言,旁征博引,讲述古代科考历史中的许许多多逸闻趣事,揭秘古代“考公”的那些“八卦”事儿。

考试科目大致包括常科和制科。常科是每年都要按时考试的科目,包括进士科和明经科。制科是皇帝根据特殊需要临时设置科目选拔特殊人才,名目灵活繁多。

追溯科举的历史起源,可以远至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选拔官员,汉代则有察举征辟制度,魏晋南北朝有九品中正制。如果从真正的“分科考试”来说,则是从隋朝才开始,唐朝进行了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

可以说,科举制度施行了一千三百多年,对中国、外国以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被一些人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像现代的各种考试制度,如中考、高考、公务员考试等,都学习了科举的考试方式。

科举考试几乎任何一个科目都会涉及倡导“中庸和谐”的儒家思想,因此考生们都必须要学习相关的儒家经典,这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文人的个人品格和价值观。

科举考试考得最多的、最受青睐的便是诗和赋,认为这能体现个人的学识才能。事实上,不少著名诗人名家都曾经参加过科举考试,也有不少人通过科举考试的优异表现而成名,常有人因为写出一首好诗或一篇赋而考上进士,甚至被考官和皇帝赏识而成为状元,其作品也因此流传千古。

虽然这样似乎是“走后门”不太公平,但也是需要经过考试的考核,考生的业务水平的确要过硬、有真才实学才能经得起考验,不负众望。

比如诗人孟浩然,大家都会背诵他那首著名的唐诗《春晓》吧,可见是个很有才气的人。他也很渴望能通过科考获得成功,但终究是缺了运气。孟浩然考试失利后,难得地得到一个觐见皇帝的机会,却因为内心不忿而作出的两句诗得罪了皇帝,最终错失官场。只能说,性格决定命运。

诗圣杜甫曾经两次参加科举考试,却留下了诸多遗憾。后来经过多次努力,在多年后才当上一个小小的官,结果又遭遇安史之乱。

关于他为什么不参加科考,学术界有多种说法。有的认为李白不屑于参加科考。李白才气过人,又不愿折腰向达官贵人示好,加上中举后分配的官职往往是比较低级的,自然是看不上了。

也有认为李白是不敢且不能参加。因为李白的家族曾有犯罪流放的经历,他的家世和籍贯又不清不楚,无法提供身份证明,不符合考试规定,他也怕科考会暴露自己家族的不光彩历史。

不管怎样,李白并没有走上科考晋级的道路,他的才气学识也没有因为不参加考试而受到损害,依然通过其他方式表现出来,成为盛唐文化的标杆人物和后世景仰的历史名家。

不得不承认,从古到今,考试都是一种相对公平合理的考核与选拔手段,考试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无论我们在人生中要面对什么样的考试,鼓起勇气去努力尝试,总会有改变命运的时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八卦,风云,科举,考试,古代,历史,考公,皇帝,人生,科考,观点评论,科举,李白,考公,孟浩然,科考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八卦,风云,科举,考试,古代,历史,考公,皇帝,人生,科考,观点评论,科举,李白,考公,孟浩然,科考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八卦,风云,科举,考试,古代,历史,考公,皇帝,人生,科考,观点评论,科举,李白,考公,孟浩然,科考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