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大业三年秋,唐高祖李渊向突厥称臣,率兵3万从太原出发,打着尊立代王的旗号,兴起义师,向关中进军。
大队人马行至贾湖堡处,因大雨滂沱,不能行军,只得暂时驻扎下来。
这时,李渊接到军报,说魏公李密领众人数10万,布告天下,历数隋炀帝十大罪恶,起兵反隋。
李渊一听这消息,不禁大吃一惊,于是与儿子李世民商量对策。
世民说道:李密兵多势大,不宜与之对抗,不如暂且与他结盟,也可使我军免除东顾之忧。
李渊同意了世民的计策,即命记室温大雅给李密写信,希望结成同盟,共图大事。
信送去不久,便收到李密回信。李密信中言词十分傲慢,虽然表示愿意结为同盟,但李密自称是盟主,并要李渊亲自去河内缔结盟约。
李渊父子二人看了李密的回信,心中十分不满。但李渊转念一想,迫于当时双方实力悬殊,还是忍让为好,便又对李世民说道:“李密狂妄自大,即便订了盟约也未必实行,但我们现在正进军关中,如果断然拒绝结盟,与他绝交,只会又增加一个敌人,倒不如暂忍一时,先以卑谦之词对他大大颂扬一番,让他更加志气骄傲,稳住他的心,这样既可以利用他为我军塞住河洛一线,牵制隋军,又可以使我军专意西征,岂不两全其美?待到我军平定关中后,便可‘据险养威’,看着他与隋军鹬蚌相争,让我军坐收渔翁之利,岂不更好?”
李世民非常赞成父亲的计策,于是便再次给李密写信,大意是:现在天下大乱,急需统一的领主,而李密功高望重,这统一之主自然非您莫属。我李渊年事已高,对您表示诚心拥戴,只求您登位之后,仍然封我为唐王就行了……
李密收到李渊的复信,别提多高兴了,满口答应李渊的要求。
这样,李渊免除了东顾之忧,便带军西进。一路上,他攻下了霍邑、临汾,直取长安,把一个13岁的代王侑拥立为皇帝,并且改元义宁。
第二年,隋炀帝被弑,李渊逼迫代王侑退位,自立为帝,称唐高祖。
而李密自与李渊结盟后,率兵东进,所到之处,攻城掠地,节节胜利,除东都一地被隋将王世充坚守受阻以外,其余如永安、义阳、弋阳、齐郡等地,以及赵魏以南、江淮以北所有揭竿诸军都归顺于他。
李密继续强攻东都,与王世充作最后决战。
李密
但此时,唐高祖李渊也派李世民、李建成领兵来到东都,名为援兵,实际上是来争夺地盘的。李密进攻,李世民和李建成派兵从中阻挠,以致东都久攻不下。
正当李密踌躇满志,决心攻下东都自立为王时,却因为骄傲自大,刚愎自用,不听贾润甫、裴仁基与魏征等人的再三忠言劝告,以致两次中了王世充的诡计,东都城下之战,竟然大败。在他走投无路之际,数十万大军只剩下两万人跟随李密惶惶退入关内,投奔唐王李渊。
当时李密还料想,李渊会念在昔日结盟之情和灭隋之功,给自己封以台阁之位,说不定有期一日,还能东山再起。可谁知这时已经“反客为主”的唐王李渊,却点封他了一个光禄卿的闲职,另外还赐了他一个邢国公的空头爵号,使得李密大失所望。
李密的失意,都被李渊看在眼里,但他表面上却格外笼络并牵制着李密,称他为弟弟,并把舅女独孤氏嫁给李密为妻,想稳住他的心,可这些并不能满足李密的欲望。
没过多久,他便与王伯当勾结,起兵反唐,结果被唐将彦师打败,全军覆没,李密和王伯当就这样被统统杀死了。
李密的刚愎自用和短视,以及李渊的老谋深算,其实更加值得我们现代人反思。
世俗之人往往只能看到表象,过分相信短期的强与弱,崇尚丛林法则,抱那条最粗的大腿或者倚仗着自己的优势来打压不如自己的人,以为这种现象能一直存在下去。
但是,事物是发展和变化的,短期的结盟并不代表长期的稳定,何况彼此间立场也不尽相同。
想获得长久的掌控力,就得保证自身在实力不衰败的情况下,把握好时机,敢于行动,抓住敌人的弱点,才能反败为胜。
欢迎关注我,共同探讨有价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