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37年(贞观十一年),一位年仅十四岁的、貌美聪慧的少女,被选入大唐皇宫,成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她的母亲为之悲泣、担忧,但她自己高兴得很。
十二年之后的贞观二十三年,因李世民的临终遗言,她不得不离开皇宫,到长安感业寺当了尼姑。
青灯古佛的寂寞、枯燥的生活令人生厌,但她还能忍受。因为,她的内心深处,还涌动着一个美好的愿望。
果然,公元651年(永徽二年)初,她摇身一变,又成了唐高宗李治的才人,不久即升格为昭仪(仅次于妃子)。
武则天与李治(剧照)
当别人为之惊讶莫名时,她却表现得从容自若、波澜不惊。因为,她早就与当时的皇太子李治相识、相交,情意缠绵。
之后,经过四年的努力,她牺牲了自己刚刚出生的女儿,解决了李治的皇后王氏、宠妃萧氏,于656年(永徽六年),成了后宫之主,母仪天下。
接着,她开辟了与一国之君并驾齐驱,共坐朝堂的“二圣”治国理政的局面。
公元683年11月,李治驾崩了,她由皇后变成了皇太后。但是,她仍手握大权,帮着甚至替代自己的儿子打理朝政。
过程中,一则自己的权力欲望太过炽烈,二则因自己的儿子们过于无能,导致她接连废掉了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
李显(剧照)
随之,六十七岁高龄的她,于公元690年,黄袍加身,登基称帝,变“唐”为“周”,建立了大周王朝。
此举,令世人为之一惊,令天地为之一变!
她,就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唯一名正言顺的女性皇帝武曌,即武则天(“则天”是她的谥号、尊号)。
登顶皇权后,武则天更是竭力施展自己的才略,卓有成效地运作着武周王朝,努力促进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权欲带来的享受,政绩赢得的荣耀,都无法改变生命的自然法则——生老病死。
她很快年逾古稀,很快接受了朝野对她八十岁寿诞的庆祝。同时,她也强烈地意识到,撒手人寰的那一天最终也要到来。
那么,百年之后的皇位应该交给谁?这一最现实、最迫切,也最棘手的问题,时常萦绕在她的脑畔。
女皇武则天(剧照)
对此,她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李显、李旦)之一,承继帝位;要么从武家的后人中选择一位,赓续大业。
思来想去,她觉得,不管是哪一种方案,都不太妥当。让儿子接班,虽然说可以让其改姓“武”,但谁都清楚,这是在自欺欺人。
因为,儿子本姓李,让他们重新坐上皇位,这不明摆着又将“周”改回“唐”吗?那么,自己毕生的打拼不就付诸东流了吗?
可是,如果让武家后人继承自己的事业,有一个现实问题不能解决。自己是姑母,世上没有侄子(侄女)奉祀姑母的规矩。也就是说,归天后的自己进不了武家祖庙。
更糟糕的是,武家的后人武三思等,据她看来,都是骄奢淫逸、耽于享乐者,没有自己的风采、能耐。
武三思(剧照)
武氏篡唐,不得人心。她一死,一直心怀唐朝的臣子们大旗一举,武周王朝就有覆亡之危。别说是个无能之主,就是个明贤德之君,怕也难以招架。
那时,武氏子孙将被赶尽杀绝,还谈什么武家的祖庙、祭祀?
李唐的皇家宗庙里,更不会有自己的存身之处。如此一来,自己岂不成了无处觅“血食”的孤魂野鬼?
这一事关她的最终结局的重大问题,已经困扰她好多年了。
直到公元698年,在宰相狄仁杰等人的一再劝告下,顾虑重重、犹豫不决的她才不情愿地把儿子李显立为太子。
狄仁杰(剧照)
她觉得,狄仁杰等人的话是有道理的,相比之下,儿子确实比侄儿(侄女)亲,儿子不会让她变成没有“血食”可享的野鬼。
公元704年,八十一岁的武则天卧病不起了。但是,她不许朝臣去探视她,就是她的两个儿子也不行。整天陪侍着她的,是她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
很多朝臣为之忧心忡忡忡,害怕“二张”与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等人,趁武则天病危之际,联手假造遗诏夺权。
到了次年正月,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人经过密谋决定,发动兵变,拥立李显,复建李唐王朝。
当他们率军攻入皇宫,斩杀了张易之、张昌宗,出现在病入膏肓的武则天面前时,她知道,该来的终于来了。
在张柬之、崔玄暐等人的“好言”劝谏下,别无选择的武则天宣布退位,诏令太子李显登基。
武则天宣布退位(剧照)
不知是被母亲吓怕了,还是出于感激之情,李显给她上了一个“则天大圣皇帝”的尊号。
公元705年11月,八十二岁的武则天走完了她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临终前,她郑重表示,去掉帝号,称她为“则天大圣皇后”即可。
曾经不可一世的女皇帝武则天为什么要这样么做?
因为,她不能免俗,她担心如果不去掉帝号,就无法回到大唐皇后的队列中来,就不能与她的夫君高宗李治合葬,就不能享受李唐子孙的“血食”。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武则天仍是这样精于为自己打算,清楚地知道怎么做才对自己最有利。
主要参考文献:《新唐书》